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教学大纲中规定,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接触外国优秀作品等。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仅凭唱歌教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教师主导作用的良好发挥,多种教学形式的恰当使用,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理解音乐,产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是听觉艺术,引导学生演唱或演奏主题旋律,引导学生听音乐后想象音乐,引导学生听音乐做动作等活动,都能达到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的目的。
关键词:引导 参与 欣赏 教学
音乐教学大纲中规定,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接触外国优秀作品等。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仅凭唱歌教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因此,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音乐欣赏教学是否在整个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了作用呢?经多方面调查了解并不是很理想,多数学校反映出的问题是学生对欣赏缺乏兴趣,学生普遍反映课堂教学氛围不够轻松,有些枯燥等,这是很多音乐教师为之苦恼的问题。我认为要改善这一局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
教师主导作用的良好发挥
(一)教师要视讲台为舞台,自始至终进入角色,激情施教
教师在教学中有没有激情,会不会创设教学情境,能不能带领学生步入音乐描绘的境界,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前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曾这样说:“在自己心中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了这种感情之后,同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词语所能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热情,这就是艺术活动。”如果教师在认真备课过程中深深被音乐所感动,在课堂上才能通过抑扬顿挫、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形态恰倒好处地创设出教学情境,做感情的二传手,将情绪传染给学生,使学生也如身临其境。
(二)教师要适时地组织讨论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讨论活动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之间交流的一种活动模式
实践证明,以上做法对于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作品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一样。每个学生在听过一首音乐作品后所感受的音乐形象都是不尽相同的。在他们聆听音乐之后,教师引导他们分析作品,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一次重要的提高机会。我们知道《拉德斯基进行曲》刻画的是一个雄赳赳的军官形象,而有些学生则会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有的感觉像是体育比赛的热烈场面,有的则说是在庆祝盛大的节日等等,他们说得不无道理。因此,我们要积极地肯定这些同学的不同见解,不要扼杀学生难得的丰富的想象力。由于教师的正确引导,适时点拨,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也就越发深刻。
多种教学形式的恰当使用
(一)引导学生聆听音乐
音乐是听觉艺术,“以听为主”是欣赏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但“以听为主”不是盲目的听,而是带着问题听,也就是说要有思维参与的听。只有吸引学生自觉地去听,才有可能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认真地听呢?可以具体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方法是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认真听的兴趣。所提问题应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例:《小青蛙》从乐曲中用模拟手法奏出的青蛙叫声,学生很容易捕捉音乐形象。所以在欣赏前:“今天请同学们猜个谜语,这首曲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你听到了什么小动物的叫声?问题浅显易答并富有趣味性。理解欣赏内容,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2、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学生听到了什么?怎么听的?学生答不上来,这说明不会听音乐,教师要教方法。如:听音乐要听出旋律线,听出情绪,跟着音乐心里默唱或哼唱,逐渐养成听音乐的习惯。在引导学生去听辨速度、力度、强弱、节奏、乐器,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掌握了方法,学生的听就有了的目和方向。
(二)引导学生演唱或演奏主题旋律
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起着催化作用。在欣赏教学中,演唱或演奏主题旋律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实践活动。主题旋律是一部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演唱、演奏表现音乐,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与理解音乐,是对音乐的二度创作。
(三)引导学生听音乐后想象音乐
音乐是抽象艺术,它不同于美术。比如画上有树林、小溪、阳光、房屋、鸟等具体的形象,而音乐不能再现事物的具体形象,它是由许多音乐要素构成的某种特殊的声响。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启发学生积极地去想象,是引导学生参与欣赏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
(四)引导学生听音乐做动作
动作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如走步摆臂、模仿指挥及乐器表演
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往往会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而晃动自己的头和身体。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对音乐的体验,因此,用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是欣赏音乐的一种活泼的、另人精神愉悦的方式,瑞士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学也谈到要训练学生用身体各部分的动作把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从而有效地利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在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乐曲段落之间不同的情绪变化,让学生随音乐的节奏轻拍手或打拍子,从拍手与打拍子的变化中感受乐曲段落之间的速度、力度变化。再如:在高年级欣赏乐曲《阿细跳月》中,教学生一些简单的彝族的舞蹈动作,让学生以集体舞的形式边听音乐边舞动,从而深刻感受彝族的民族音乐风格和舞蹈特点。
电教媒体的适时运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电化教学手段已经较多地引入了音乐课堂,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提高了音乐教学效率。有关注意力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中,使用视觉媒体注意力集中的比例为81.7%,使用听觉媒体,为54.6%,前者比后者高很多,可见,中国有句古话“百闻不如一见”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果最高,而电教媒体的运用便体现了这一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恰当的情境设计可以营造与乐曲相适应的气氛,使学生作好欣赏乐曲的心理准备,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情景”对意义建构有着重要作用。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适宜的情境,可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产生正确的主观体验。如: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像《北京喜讯到边寨》、《阿细跳月》、《瑶族舞曲》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录像、影碟、投影、电脑课件等手段,在最适宜的时机播放少数民族文化、风情、风光等,很自然地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愉悦、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提高了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
(二)全面准确地传授音乐知识
多媒体的使用能够大大加强音乐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使繁琐、枯燥的音乐知识形象生动、易懂。
读谱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掌握一定的读谱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习音乐的本领。但在实际教学中,读谱知识比较枯燥,不容易记忆,这时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问题可就迎刃而解了。再如向学生介绍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时,可利用电教手段展示实物图片或播放实物演奏影片,能够很容易地让学生记住乐器的形状、音色、奏法等,特别是让学生了解乐队编制时,可通过播放乐队演奏影片让学生去观察,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也更准确地了解了乐器,理解了音乐作品。
以上仅是粗浅地谈了一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手段和方法,其实可以运用的手段还有很多,还需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加强探索与研究。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适时创造好的教学方法,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会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引导 参与 欣赏 教学
音乐教学大纲中规定,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接触外国优秀作品等。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仅凭唱歌教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因此,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音乐欣赏教学是否在整个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了作用呢?经多方面调查了解并不是很理想,多数学校反映出的问题是学生对欣赏缺乏兴趣,学生普遍反映课堂教学氛围不够轻松,有些枯燥等,这是很多音乐教师为之苦恼的问题。我认为要改善这一局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
教师主导作用的良好发挥
(一)教师要视讲台为舞台,自始至终进入角色,激情施教
教师在教学中有没有激情,会不会创设教学情境,能不能带领学生步入音乐描绘的境界,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前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曾这样说:“在自己心中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了这种感情之后,同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词语所能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热情,这就是艺术活动。”如果教师在认真备课过程中深深被音乐所感动,在课堂上才能通过抑扬顿挫、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形态恰倒好处地创设出教学情境,做感情的二传手,将情绪传染给学生,使学生也如身临其境。
(二)教师要适时地组织讨论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讨论活动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之间交流的一种活动模式
实践证明,以上做法对于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作品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一样。每个学生在听过一首音乐作品后所感受的音乐形象都是不尽相同的。在他们聆听音乐之后,教师引导他们分析作品,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一次重要的提高机会。我们知道《拉德斯基进行曲》刻画的是一个雄赳赳的军官形象,而有些学生则会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有的感觉像是体育比赛的热烈场面,有的则说是在庆祝盛大的节日等等,他们说得不无道理。因此,我们要积极地肯定这些同学的不同见解,不要扼杀学生难得的丰富的想象力。由于教师的正确引导,适时点拨,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也就越发深刻。
多种教学形式的恰当使用
(一)引导学生聆听音乐
音乐是听觉艺术,“以听为主”是欣赏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但“以听为主”不是盲目的听,而是带着问题听,也就是说要有思维参与的听。只有吸引学生自觉地去听,才有可能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认真地听呢?可以具体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方法是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认真听的兴趣。所提问题应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例:《小青蛙》从乐曲中用模拟手法奏出的青蛙叫声,学生很容易捕捉音乐形象。所以在欣赏前:“今天请同学们猜个谜语,这首曲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你听到了什么小动物的叫声?问题浅显易答并富有趣味性。理解欣赏内容,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2、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学生听到了什么?怎么听的?学生答不上来,这说明不会听音乐,教师要教方法。如:听音乐要听出旋律线,听出情绪,跟着音乐心里默唱或哼唱,逐渐养成听音乐的习惯。在引导学生去听辨速度、力度、强弱、节奏、乐器,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掌握了方法,学生的听就有了的目和方向。
(二)引导学生演唱或演奏主题旋律
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起着催化作用。在欣赏教学中,演唱或演奏主题旋律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实践活动。主题旋律是一部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演唱、演奏表现音乐,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与理解音乐,是对音乐的二度创作。
(三)引导学生听音乐后想象音乐
音乐是抽象艺术,它不同于美术。比如画上有树林、小溪、阳光、房屋、鸟等具体的形象,而音乐不能再现事物的具体形象,它是由许多音乐要素构成的某种特殊的声响。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启发学生积极地去想象,是引导学生参与欣赏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
(四)引导学生听音乐做动作
动作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如走步摆臂、模仿指挥及乐器表演
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往往会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而晃动自己的头和身体。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对音乐的体验,因此,用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是欣赏音乐的一种活泼的、另人精神愉悦的方式,瑞士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学也谈到要训练学生用身体各部分的动作把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从而有效地利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在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乐曲段落之间不同的情绪变化,让学生随音乐的节奏轻拍手或打拍子,从拍手与打拍子的变化中感受乐曲段落之间的速度、力度变化。再如:在高年级欣赏乐曲《阿细跳月》中,教学生一些简单的彝族的舞蹈动作,让学生以集体舞的形式边听音乐边舞动,从而深刻感受彝族的民族音乐风格和舞蹈特点。
电教媒体的适时运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电化教学手段已经较多地引入了音乐课堂,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提高了音乐教学效率。有关注意力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中,使用视觉媒体注意力集中的比例为81.7%,使用听觉媒体,为54.6%,前者比后者高很多,可见,中国有句古话“百闻不如一见”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果最高,而电教媒体的运用便体现了这一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恰当的情境设计可以营造与乐曲相适应的气氛,使学生作好欣赏乐曲的心理准备,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情景”对意义建构有着重要作用。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适宜的情境,可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产生正确的主观体验。如: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像《北京喜讯到边寨》、《阿细跳月》、《瑶族舞曲》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录像、影碟、投影、电脑课件等手段,在最适宜的时机播放少数民族文化、风情、风光等,很自然地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愉悦、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提高了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
(二)全面准确地传授音乐知识
多媒体的使用能够大大加强音乐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使繁琐、枯燥的音乐知识形象生动、易懂。
读谱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掌握一定的读谱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习音乐的本领。但在实际教学中,读谱知识比较枯燥,不容易记忆,这时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问题可就迎刃而解了。再如向学生介绍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时,可利用电教手段展示实物图片或播放实物演奏影片,能够很容易地让学生记住乐器的形状、音色、奏法等,特别是让学生了解乐队编制时,可通过播放乐队演奏影片让学生去观察,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也更准确地了解了乐器,理解了音乐作品。
以上仅是粗浅地谈了一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手段和方法,其实可以运用的手段还有很多,还需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加强探索与研究。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适时创造好的教学方法,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会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