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传递,给“中国好人”一个温暖的家

来源 :妇女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级理发师吴元渺,17年来免费理发6万余人次,社会服务9000多个小时,却因为疾病困守轮椅,曾经红火的事业也因此终止。此时,他曾经的顾客——张海林夫妇主动伸出援手,为照顾他专门换了一套房子——
  顾客将病重理发师接回家照料——“您做了这么多年好事,也给我一个照顾您的机会吧!”
  2013年11月的一天,在浙江省临海市古城派出所当辅警的张海林,对妻子朱丹丹说:“丹丹,吴老师境况很不好,我想把他接到咱家里照顾一段时间。”丈夫的话让朱丹丹感到突然。张海林向妻子讲述了发生在吴老师身上的事情。
  张海林口中的吴老师叫吴元渺,在临海市知名度颇高。吴元渺是位高级美发师,热心公益,每周都会带着徒弟为特殊群体免费理发。即便是生意火爆的年关,他也会抽时间为部队官兵、福利院老人、學生等义务理发。17年来,他免费理发6万余人次,社会服务9000多个小时,获得“中国好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等30多项荣誉。临海广场功德墙上刻有他义务为市民理发的浮雕。
  张海林的家离吴元渺所开的“吴氏美发”店很近,他和妻子都是吴元渺的忠实顾客。吴元渺性格内向,待人真诚。一天,张海林与吴元渺聊天时,说自己家里的电路出了故障,他工作忙,总是没时间找人修。没想到,第二天吴元渺就带人上门帮他把家里的电路修好了。吴元渺的举动深深感动了张海林,从那以后,他把吴元渺视为自己的知己。
  张海林电脑方面比较精通。2011年7月的一天,吴元渺请他帮忙在网上预约北京一家医院的专家号,他这才得知:吴老师患了很严重的病,肌肉萎缩得厉害,经常到北京、上海等地治疗,花费上百万元,效果却不明显。
  2013年国庆节后,张海林接到吴元渺的电话,说他已经从家里搬出来了,目前租住在一户人家的阁楼上。张海林有些诧异,下班后去看望吴元渺,见他一个人蜷缩在十多平方米的阁楼上,瘦得皮包骨头,没有做饭的地方,只能泡方便面充饥。张海林为吴老师的处境感到心酸,同时也对他从家里搬出来的举动感到不解。吴元渺说,他这个病不好治,该花的钱都花了,不想再连累家人。于是他逼着妻子离了婚,让女儿跟着妻子生活,他从家里搬了出来。
  吴元渺失去了工作能力,每天与病魔抗争。张海林只要有空就去看望他,给他带些有营养的饭菜,帮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天,张海林下班后又去看望吴元渺。当时,吴元渺躺在床上,一个人对着天花板发呆,身边堆着几个方便面盒子。看到张海林来了,吴元渺勉强笑了笑,没有说话,双眼无神地望向天花板。
  吴老师的状态让张海林很担心,他想,吴老师做了这么多好事,如今罹患重病,处境艰难,不能再让好人流泪。于是,他有了把吴老师接到家里照顾的想法。
  对于丈夫的想法,朱丹丹虽然感到突然,却并不意外,因为她太了解丈夫了。当时,他们的女儿张也弛已经3岁,刚上幼儿园,女儿出生后她在家当了3年全职主妇,早计划着等女儿上幼儿园后就出去工作,帮丈夫减轻负担。现在,丈夫提出把吴老师接到家里照顾,她没有多想就同意了,同时打消了外出工作的念头。
  随后,张海林向吴元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吴元渺既意外又感动。但他不愿给张海林一家添麻烦,说还是想一个人生活。张海林劝他说:“您到我家能吃上热汤热饭,也就是多双筷子而已,您做了这么多年好事,也给我一个照顾您的机会吧!”被张海林的真诚所打动,吴元渺经过再三考虑,同意到张海林家住段时间,但提出一个要求:住到张海林家里养病的事对外保密,他不想让外界知道他现在的境况。张海林答应了。
  2013年12月4日,吴元渺住进了张海林家。此后3年,张海林家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就连好朋友上门,朱丹丹都会以“家里有亲戚不方便进门”为由婉拒。
  好人出走被真情“唤”回——“您帮了那么多人,从来都不求回报,我们照顾您,就是对您做善事的回报。”
  吴元渺住进家里后,张海林夫妻比以往忙碌了许多。张海林每天要送吴老师到医院做康复治疗。朱丹丹早上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后,再到菜市场买够一天的菜,回到家里煎中药、磨五谷,为吴老师准备可口的饭菜。吴老师卧病在床,情绪低落,朱丹丹经常宽慰他,劝他一切向前看。朱丹丹以前喜欢弹琵琶、练瑜伽,偶尔还写写诗。现在,她整天忙里忙外,顾不上自己的爱好了。
  张海林夫妇的家有100多平方米,房子采光并不好。每次吴元渺到卫生间,都要穿过30平方米的大客厅,扶着椅子挪过去非常不方便。为了方便吴老师,张海林夫妇决定搬家。经过一番寻找,他们找到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面积56平方米,主卧采光特别好,门口就是卫生间。
  随后,张海林夫妇卖掉大房子,买了这套二手房,并进行了装修。为了方便吴老师走动,他们在房间里安装了不锈钢扶手,阳台上种满了花草,又在吴老师的床边摆放了鱼缸、电视、跑步机等。搬进新家后,吴元渺看着温馨舒适的环境,心里既感动又不安。他觉得张海林夫妇对自己太好了,自己却什么都不能做。
  女儿上幼儿园,朱丹丹专职在家照顾吴元渺,养家的重担都落在了张海林身上。张海林只是一名辅警,薪酬不高。为了增加收入,他便利用自己精通电脑的特长,业余时间替别人维护网络。平时,他和妻子则想尽办法节省开支。每天早上6点,他们就开始烧水,两个电水壶同时开工,直到把家里6个热水瓶都灌满。烧水这件事要赶在8点前完成,因为“低谷电”可以节省一半的电费。
  看到张海林夫妇为了照顾自己整天忙碌,经济越来越紧张,吴元渺的愧疚感越来越重。2015年4月的一天,吴元渺提出搬出去住的想法,张海林说啥也不同意。
  随后一年里,吴元渺几次提出搬出去住,都被张海林夫妇劝住了。不过,在张家住的时间越长,吴元渺的内心就越不安。此前,他向张海林夫妇提出过保密的请求,张海林夫妇非常尊重他,对外守口如瓶。张海林的女儿张也弛上幼儿园期间,因为吴元渺不愿见外人,家里从没来过小朋友,张也弛非常孤单,经常哭闹。最让吴元渺过意不去的是,自从他住进来后,张海林夫妇没有出去旅游过一次,有时带女儿去趟公园,因为牵挂他,也是匆匆忙忙的。当初,吴元渺逼着妻子离婚,就是不想连累妻子和女儿。张海林与他非亲非故,他认为自己更不应该打扰他们的生活。   想到此,吴元渺决定搬离,他知道明说张海林夫妇肯定不会同意,就悄悄给他最好的朋友打了电话,恳求朋友帮他租好房子,然后偷偷把他接过去。那天,朱丹丹从外边回来,发现吴老师不在卧室,随身物品也不见了,不由得大吃一惊,忙给丈夫打电话。张海林立即请假赶回来,和妻子一分析,一致认为一定是吴老师觉得麻烦他们太多,偷偷搬出去了。
  张海林拨打吴元渺的手机,发现关机了。张海林不放心,多方打探,终于从吴老师的好朋友那里得知了他现在的住所。
  第二天中午,张海林一家三口上门去接吴老师。可无论他和妻子如何劝说,吴元渺就是不肯回去。张也弛与吴元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哭着说:“吴爸爸,你不回我们也不走了,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我们的家!”孩子的这句话让吴元渺泪流不止,他哽咽着对张海林夫妻说:“海林,丹丹,我怕这辈子无法报答你们啊!”张海林动情地说:“吴老师,您帮了那么多人,从来都不求回报,我们照顾您,就是对您做善事的回报,还是回咱家吧!”就这样,吴元渺又回到了那个温暖的家。
  “好人效应”迅速扩散,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能让爱心传递,是我生病后的最大愿望。”
  从2013年12月起,临海市古城街道鹿城社区的居民们发现,曾经红红火火的“吴氏美发”店关门了,爱心老板吴元渺失踪了。
  对于吴元渺的失联,古城街道鹿城社区党支部书记方华芬最为牵挂。当年,吴元渺的理发店是鹿城社区的明星店,方华芬和爱做公益的吴元渺来往颇多,私交甚好。2013年12月初,方华芬曾接到吴元渺打来的电话,说他要到北京开店去了。自从接了吴元渺那个电话后,方华芬就再也联系不上他了。方华芬很是纳闷,觉得一向为人谦和的吴元渺以往不是这个样子的。
  2017年8月的一天,经过多方打听,方华芬才知道,吴元渺生病后被张海林夫妇接到家里照顾了。第二天,她拎着水果敲开了张海林家的门。门一打开,一股中药味扑鼻而来。方华芬看到,吴元渺眼窝深陷,神情憔悴,差点都认不出来了,不由得鼻子一酸。吴元渺见方书记来看他,像见到了亲人一样,拉着她的手哭了起来。
  平静下来后,吴元渺讲了他生病以后的经历。得知吴元渺被张海林夫妇接到家里照顾了4年,方华芬非常感动。离开张家时,方华芬握着朱丹丹的手说:“妹子,辛苦你了!我们共同为吴老师想办法,担子不能都让你们扛着!”
  回去后,方华芬决定发起一次爱心募捐活动,为吴元渺筹集医疗费。2017年9月4日,一封爱心捐款倡议书在临海市传开了。短短一个上午,社会各界人士共为吴元渺捐款29.86万元。随后,临海市委宣传部、公安局、民政局、残联、总工会等各部门领导纷纷上门慰问。
  在帮助吴元渺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张海林还有个愿望,就是说服吴老师走出家门,再次融入社会,这样对他的康复也有好处。因为患病,吴老师的公益之路被迫中断,如果能让他继续参加公益活动,对他来说也是莫大的心理安慰。随后,张海林悄悄找到吴元渺的大徒弟金加春,商量如何帮助吴老师。金加春随后发动了30多个师弟师妹,大家一起想办法。
  2017年国庆节当天,“吴元渺爱心服务队公益服务接力活动”正式启动。当金加春接过“吴元渺爱心传承服务点”的铜牌时,坐着轮椅到现场为弟子们助威的吴元渺激动得热泪盈眶:“能让爱心传递,是我生病后的最大愿望,如今这一愿望达成,我感到无比欣慰。”
  此后,吴元渺走出家门与大家互动。在方华芬的盛情邀请下,张海林“一家四口”首次出现在鹿城社区夕阳红艺术团文艺会演上。他们之间的真情故事一时间成为临海市民争相传颂的佳话,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志愿者隊伍,“好人效应”迅速扩散。
  〔编辑:刘波〕
其他文献
“虽然我获得了‘河南好人’‘河南优秀教师’等很多荣誉,但我最在乎的还是孩子们叫我‘妈妈’。每每听到孩子们亲切的呼唤,我都觉得幸福满满……”  武斐然:倾心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2010年,23岁的武斐然从师范学校毕业,来到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小学任教。报到之前,她想象中的校园像花园一样美丽,可到学校一看,大失所望:校园里杂草丛生,老鼠乱窜,校门外居然有个大坟场。说实话,她想立马走人,可别人告诉她,
期刊
多年夫妻积怨深 三上法庭闹离婚  2018年3月19日,周文畅向法院递交民事诉讼状,要求与妻子张钰离婚。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打离婚官司了。  55岁的周文畅和49岁的张钰居住在江苏省淮安市,两人结婚25年来,一直吵吵闹闹。周文畅觉得在婚姻里受尽了煎熬,到了晚年,他想从痛苦的婚姻里解脱出来。  周文畅和张钰于1993年经人介绍相识。两人相处不到一个月,周文畅的父亲因身患重病医治无效,生命岌岌可危,想在闭
期刊
不夺冠就不结婚,男友苦等13年  1970年,赖亚文出生于辽宁大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88年,身高1.87米的她入选国家女排,直至1998年,她在国家队主力副攻的位置效力10年,被誉为“亚洲女排第一副攻手”。  只可惜,当时中国女排处于低谷,先后4次夺得世界亚军,始终与世界冠军无缘,直至赖亚文退役。其间,有个叫刘国军的男孩一直在默默守护着她。  刘国军比赖亚文大两岁,曾是八一男篮的主力中锋,退役
期刊
两名女子同居生活 关系恶化争夺房产  2011年,徐萱、郭雨在江苏某市一家科技公司相遇相识,成为一对不为大家知晓的同性恋人。2013年,两人租房共同生活,徐萱充当男性角色,郭雨充当女性角色。9月,两人决定共同创业,以郭雨和徐萱的亲戚李琴的名义共同创立了一家科技服务公司。  事业稳定之后,2015年,徐萱出资407万元购买了一套房屋供两人居住,房屋产权登记在徐萱名下。  2016年,两人前往美国HR
期刊
心语姐姐:  我和老公發生矛盾,因为琐事向他提出离婚。老公备受打击,觉得他对我那么好,我还提出离婚,有些接受不了。实际上,我提出离婚,一方面是因为吵架脑子一热,另一方面是因为婆媳矛盾我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现在我该怎么办?  敏倩  敏倩妹妹:  很显然,无论是你老公还是你,都有点不成熟。你提离婚他受伤,这种反应对于你来说其实是最好的。因为,你不是真心想离婚,他若没感觉直接答应,估计受伤的会是你。不过
期刊
問:高某因家里兄弟多,经济困难,到了30岁也没定下一门亲事。父母情急之下,将家里的老宅子卖掉筹了一笔钱,托人在广西给高某找了个叫苗甜的姑娘,付了10万元彩礼,买了“三金”。两人领证后不到一年,苗甜去深圳打工并失联。高某想解除同苗甜的婚姻关系。请问,他该如何解除同下落不明的妻子的婚姻关系?  答:在妻子下落不明的情况下,高某想要离婚只能通过向法院起诉的方式。向法院起诉,首先要确定管辖法院,根据《民事
期刊
心语姐姐:  老公在家门口开店,平时住店里,只在换衣服的时候才回来。我照顾两个孩子,感觉很累。老公对孩子很不耐烦,动不动就吵还不让我插嘴。他整天抱怨养家很累,我还天天找事儿。我都不知道这日子该怎么过下去。  方管  方管妹妹:  男女結婚,责任本来就是共同承担的。传说中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现实中却是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做家务带娃。  你们确实都不轻松,你一堆琐事,他养活一家四
期刊
心语姐姐:  我从一所985高校本科毕业,现正在考研。男友家做饭店生意,他情商高,懂得抓商机,就是学历比较低,上一半大学就回家帮忙了。我跟他在一起很快乐,但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他这种什么都能干一点的万金油不靠谱,二是担心他没有学历无法对未来的生活保底。我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無法理解商人的思维,不知他是否是个可以依靠的人,求解答。  阿琳  阿琳妹妹:  看你的描述,我倒觉得你男友很不错,虽然学历不如
期刊
编者按: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们面临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空巢老人,面临着更多的养老难题,比如生活上缺乏照顾,精神上缺乏陪伴。为了应对这一难题,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一些新型养老模式不断出现,其中以互助式养老最受人们青睐。那么,何为互助式养老?它有着怎样的优势?运行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若想参与其中,又该注意些什么?  互助式养老悄然兴起:  合租互助、时间银行、互助幸福院…… 
期刊
1999年,古尔·卡乌塔姆击败众多竞争对手,成为联合国总部的一名职员。作为新人,他渴望尽快赢得同事们的认可,总是主动热心帮助别人。  两个多月后,古尔发现同事们对他的认可度并没有提升,甚至有个同事还对他很不满。他感到很困惑。  上司芭芭拉女士关切地问他:“你适应这里的环境了吗?”古尔如实说出自己的困惑。  “那是因为你还不了解这里的助人原则。”芭芭拉笑着说,“我们这里流行‘科学地偷懒’。”  芭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