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大部分都是写人的文章。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个性鲜明、生动,无时无刻不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此类文章,笔者遵循着“以读把握人物特色,以议感悟人物情怀,以写升华人物精神”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栩栩如生的故事人物在学生心田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速读浏览,把握人物特色
学会浏览,是高年级学生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浏览就是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快速地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为精读奠定良好基础。现行小语教材中,虽然都是精读篇目,但利用精读篇目的教学,精心设计培养浏览能力的环节,不可或缺。
浏览环节的设定,宜在课始进行。此时学生对新内容有一读而后快的新鲜感,也是文本给学生留下表象的基础。浏览有利于学生有的放矢,或通过概览全文了解大意,或通过速读找关键段落词句,或通过略读全文加深印象等。耗时少,阅读效率高是浏览能力的一大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讲,浏览能力强的学生能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旨。
如教学《詹天佑》时,我通过课题揭疑,速读解疑,层层诱导,来培养学生的浏览能力。
师:看到人名,对这篇课文内容。你有哪些猜想?
生:詹天佑是什么人?课文介绍了他的哪些事迹?
师:就请快速浏览课文,弄清这两个问题。
生: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师:这句话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詹天佑的?
生:工程师是说他的职业,爱国是赞颂他高尚的品质。
生:杰出是说他的业绩超出一般人。
师:同学们解读句子非常细致,非常准确。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我们看看本文围绕中心句介绍了詹天佑哪些事迹?请按要求仔细阅读课文。(要求:将课文生字词读正确,长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二、朗读交流,感悟人物情怀
语文课堂应该书声琅琅。出声的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展示人物内心,演绎人物崇高精神风貌,而且能促进学生对人物产生景仰和效仿之情,这是一个化被动为主动的道德内化过程。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针引线,通过引导、鼓励和积极性的评价,推动学生交流感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詹天佑》一课的重点段落:“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我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体会詹天佑的行动对我们的启示。朗读中,学生重读“狂风怒号、坠入深谷、野外、始终”等词语,其实就是突出了课文的主旨。再让他们谈体会,自然而然地从这些重点词句中,感悟到人物严肃认真、事必躬亲、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课堂内的朗读,教师的激情融入能更好地调节教学气氛,发挥催化情感的作用。
师:每次读这段话,老师总是非常感动,我也想通过朗读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投入地范读)。听老师读这段话时,同学们脑子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激情地叙述)是啊!怒号的狂风吹动了漫天的黄沙,但吹不动詹天佑坚定的信念;陡峭的悬崖挡住了铁路的延伸,但挡不住詹天佑前进的步伐。我们仿佛看到,看到他跋山涉水的身影,看到他布满血丝的眼睛。请大家带着刚才想象的画面,有感情地读读这些句子,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再自由练读刚才体会的句子,对人物品格的感动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三、默读批注,升华人物精神
语文课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时得到发展的基础课程。如果课堂上热热闹闹,而没有学生适时的动笔,不能算是有效的语文课。如果说学生口语的发展,调节了课堂的教学气氛的话,那么,课堂上的动笔,则是让学生潜下心来,深入文本之中,用心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形象对话,走进人物心灵的过程。
朗读重在演绎人物的外在风貌,而默读和动笔则能更好地引发学生自觉的内心观照。实验表明,朗读每分钟最快约200字,而默读每分钟最快可达到800字左右,甚至还会更多。课堂上的默读,有助于学生快速地通览全文,“宁静以致远”,思接千载,神飘万里,唤醒积累,通过比较、概括、推理、判断等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半截蜡烛》是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德国法西斯强盗周旋的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刻画,使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这是一篇朗读训练的好材料,但仅停留在故事演绎上显得肤浅。因此,我设计了小练笔:德国军官没有发现任何破绽,一无所获,过了不久便离开了。他们走后,伯诺德一家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由紧张转为轻松,通过练笔,分享了他们获得胜利后的喜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五总小学)
一、速读浏览,把握人物特色
学会浏览,是高年级学生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浏览就是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快速地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为精读奠定良好基础。现行小语教材中,虽然都是精读篇目,但利用精读篇目的教学,精心设计培养浏览能力的环节,不可或缺。
浏览环节的设定,宜在课始进行。此时学生对新内容有一读而后快的新鲜感,也是文本给学生留下表象的基础。浏览有利于学生有的放矢,或通过概览全文了解大意,或通过速读找关键段落词句,或通过略读全文加深印象等。耗时少,阅读效率高是浏览能力的一大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讲,浏览能力强的学生能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旨。
如教学《詹天佑》时,我通过课题揭疑,速读解疑,层层诱导,来培养学生的浏览能力。
师:看到人名,对这篇课文内容。你有哪些猜想?
生:詹天佑是什么人?课文介绍了他的哪些事迹?
师:就请快速浏览课文,弄清这两个问题。
生: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师:这句话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詹天佑的?
生:工程师是说他的职业,爱国是赞颂他高尚的品质。
生:杰出是说他的业绩超出一般人。
师:同学们解读句子非常细致,非常准确。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我们看看本文围绕中心句介绍了詹天佑哪些事迹?请按要求仔细阅读课文。(要求:将课文生字词读正确,长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二、朗读交流,感悟人物情怀
语文课堂应该书声琅琅。出声的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展示人物内心,演绎人物崇高精神风貌,而且能促进学生对人物产生景仰和效仿之情,这是一个化被动为主动的道德内化过程。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针引线,通过引导、鼓励和积极性的评价,推动学生交流感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詹天佑》一课的重点段落:“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我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体会詹天佑的行动对我们的启示。朗读中,学生重读“狂风怒号、坠入深谷、野外、始终”等词语,其实就是突出了课文的主旨。再让他们谈体会,自然而然地从这些重点词句中,感悟到人物严肃认真、事必躬亲、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课堂内的朗读,教师的激情融入能更好地调节教学气氛,发挥催化情感的作用。
师:每次读这段话,老师总是非常感动,我也想通过朗读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投入地范读)。听老师读这段话时,同学们脑子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激情地叙述)是啊!怒号的狂风吹动了漫天的黄沙,但吹不动詹天佑坚定的信念;陡峭的悬崖挡住了铁路的延伸,但挡不住詹天佑前进的步伐。我们仿佛看到,看到他跋山涉水的身影,看到他布满血丝的眼睛。请大家带着刚才想象的画面,有感情地读读这些句子,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再自由练读刚才体会的句子,对人物品格的感动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三、默读批注,升华人物精神
语文课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时得到发展的基础课程。如果课堂上热热闹闹,而没有学生适时的动笔,不能算是有效的语文课。如果说学生口语的发展,调节了课堂的教学气氛的话,那么,课堂上的动笔,则是让学生潜下心来,深入文本之中,用心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形象对话,走进人物心灵的过程。
朗读重在演绎人物的外在风貌,而默读和动笔则能更好地引发学生自觉的内心观照。实验表明,朗读每分钟最快约200字,而默读每分钟最快可达到800字左右,甚至还会更多。课堂上的默读,有助于学生快速地通览全文,“宁静以致远”,思接千载,神飘万里,唤醒积累,通过比较、概括、推理、判断等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半截蜡烛》是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德国法西斯强盗周旋的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刻画,使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这是一篇朗读训练的好材料,但仅停留在故事演绎上显得肤浅。因此,我设计了小练笔:德国军官没有发现任何破绽,一无所获,过了不久便离开了。他们走后,伯诺德一家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由紧张转为轻松,通过练笔,分享了他们获得胜利后的喜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五总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