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始终是淡水珍珠的主要生产国家,在长江以南的多个省区中几乎都开展了三角帆蚌的养殖。在养殖的池塘中,通常采用的是鱼蚌混养的方式,并且添加大量的有机肥,这样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并且对周边的水质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危害。因此,应加强对池塘养殖模式化学变化的分析,使水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评价能够具备更加科学的依据。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本次实验的地点选为浙江省枫桥实验基地,所应用到的三角帆蚌属于2013年繁殖的小蚌,实验开始之前始终寄样于池塘的网箱当中。实验的池塘类型为土池,总面积约为1.34hm2。
1.2实验方法
在本次实验中主要采用的是2×2设计法,主要设置4个小组,第一组中投喂配合饲料,并且鱼类的混养组合为:草鱼、鲫鱼、鲢鱼及鳙鱼;第二组中不进行配合饲料的投喂,混养组合为:草鱼、鲫鱼、鲢鱼及鳙鱼;第三组中投喂配合饲料,并且鱼类的混养组合为:鲢鱼及鳙鱼;第四组中不进行配合饲料的投喂,混养组合为:鲢鱼及鳙鱼;将三角帆蚌利用网笼在围栏中进行吊样,将草鱼和鲫鱼在围栏网箱中饲养,鲢鱼和鳙鱼在围栏外侧放养。在实验的周期内,每天早上8点与晚上5点,向第一组中投放颗粒饲料,向第三组中投喂粉状饲料,清晨时向第四组中投入牧草,根據围栏的水质颜色及透明度进行有机肥和化肥的施加。
1.3水质的采样分析
在实验期间,每天清晨由专业饲养员利用YSI-550A溶氧仪对围栏内部的水体温度及溶氧进行测量,每隔两周时间,对围栏的某一固定位置的水质进行5L的采样,并且对其化学指标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水体中的PH值、NO3-N、镁离子、重碳酸根离子等等,并且每隔两周对水体的硬度和碱度进行一次分析,每间隔四周时间,对水体中的氯离子及硫酸根离子进行分析,并且将检测出来的指标按照相应的文献标准进行对照。此外,采用Person相关分析的方式对TAN、TP、CODMn以及Ca2 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和分析,再采用回归分析的方式,对不同时间段变化中Ca2 的规律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最终利用SPSS19.0的方式进行最后的统计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明显的差异水平要求为P值小于0.05。
2. 实验结果分析
2.1在水温、PH值以及透明度方面
根据实验期间对水体温度方面的检测能够得出,温度的变化幅度为20.4~33.4℃之间,其中大部分时间水体温度都能够保持在28℃左右,温度的变化主要为在5—8月份水温升高,8—9月份水温通常处于30℃以上,10月份以后温度随天气的变化逐渐降低。在溶氧方面,溶氧量除了5、6月份之外,水温与时间推移之间呈现出反比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组为5.13mg/L左右,第二组为7.99mg/L左右,第三组为6.80mg/L左右,第四组为8.51mg/L左右。其中,第二组和第四组在溶氧方面要高于另外两组。在PH值方面,处于在5月—7月的范围之间,PH变化值为7.87~8.65,之外,其他时间段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改变。在透明度方面,水体透明度的变化范围主要为15~96cm之间,在实验刚开始的阶段,透明度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但是在7月份以后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组的透明度要明显低于其他三组。
2.2水质指标间的联系
通过本次实验调查检验能够得出,溶氧与透明度之间呈现出正比例的关系,即P值能够不超过0.05,在溶氧和透明度与氮、磷之间将呈现出明显的反比例关系,并且氮、磷、氨氮以及高锰酸钾之间将呈现出正比例关系,即P的数值小于0.05。
通过此次实验能够得出,对混养鱼类投喂不同的配合饲料将会对高锰酸钾含量产生较大影响。第一组中的高锰酸钾含量与其他三组相比明显提升,由此可知,在对混养鱼类进行饲料的投喂时,可能存在没有被鱼类摄食的饲料以及鱼类粪便混杂到水中,进而使水体中的N值、P值显著提升,并且使围栏内的有机碎屑以及有机N的含量增加,使其高于未投喂饲料的组合。因此,围栏内水体的化学环境将与投放的营养物质形态及数量息息相关,随着实验的延长检测中高锰酸钾及TN数量逐渐增加,最终得出在鱼蚌养殖过程中,控制总氨氮及CODMn的浓度及维持较高的透明度为水质管理基础目标的结论。
(作者单位:342700 江西省泰和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本次实验的地点选为浙江省枫桥实验基地,所应用到的三角帆蚌属于2013年繁殖的小蚌,实验开始之前始终寄样于池塘的网箱当中。实验的池塘类型为土池,总面积约为1.34hm2。
1.2实验方法
在本次实验中主要采用的是2×2设计法,主要设置4个小组,第一组中投喂配合饲料,并且鱼类的混养组合为:草鱼、鲫鱼、鲢鱼及鳙鱼;第二组中不进行配合饲料的投喂,混养组合为:草鱼、鲫鱼、鲢鱼及鳙鱼;第三组中投喂配合饲料,并且鱼类的混养组合为:鲢鱼及鳙鱼;第四组中不进行配合饲料的投喂,混养组合为:鲢鱼及鳙鱼;将三角帆蚌利用网笼在围栏中进行吊样,将草鱼和鲫鱼在围栏网箱中饲养,鲢鱼和鳙鱼在围栏外侧放养。在实验的周期内,每天早上8点与晚上5点,向第一组中投放颗粒饲料,向第三组中投喂粉状饲料,清晨时向第四组中投入牧草,根據围栏的水质颜色及透明度进行有机肥和化肥的施加。
1.3水质的采样分析
在实验期间,每天清晨由专业饲养员利用YSI-550A溶氧仪对围栏内部的水体温度及溶氧进行测量,每隔两周时间,对围栏的某一固定位置的水质进行5L的采样,并且对其化学指标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水体中的PH值、NO3-N、镁离子、重碳酸根离子等等,并且每隔两周对水体的硬度和碱度进行一次分析,每间隔四周时间,对水体中的氯离子及硫酸根离子进行分析,并且将检测出来的指标按照相应的文献标准进行对照。此外,采用Person相关分析的方式对TAN、TP、CODMn以及Ca2 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和分析,再采用回归分析的方式,对不同时间段变化中Ca2 的规律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最终利用SPSS19.0的方式进行最后的统计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明显的差异水平要求为P值小于0.05。
2. 实验结果分析
2.1在水温、PH值以及透明度方面
根据实验期间对水体温度方面的检测能够得出,温度的变化幅度为20.4~33.4℃之间,其中大部分时间水体温度都能够保持在28℃左右,温度的变化主要为在5—8月份水温升高,8—9月份水温通常处于30℃以上,10月份以后温度随天气的变化逐渐降低。在溶氧方面,溶氧量除了5、6月份之外,水温与时间推移之间呈现出反比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组为5.13mg/L左右,第二组为7.99mg/L左右,第三组为6.80mg/L左右,第四组为8.51mg/L左右。其中,第二组和第四组在溶氧方面要高于另外两组。在PH值方面,处于在5月—7月的范围之间,PH变化值为7.87~8.65,之外,其他时间段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改变。在透明度方面,水体透明度的变化范围主要为15~96cm之间,在实验刚开始的阶段,透明度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但是在7月份以后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组的透明度要明显低于其他三组。
2.2水质指标间的联系
通过本次实验调查检验能够得出,溶氧与透明度之间呈现出正比例的关系,即P值能够不超过0.05,在溶氧和透明度与氮、磷之间将呈现出明显的反比例关系,并且氮、磷、氨氮以及高锰酸钾之间将呈现出正比例关系,即P的数值小于0.05。
通过此次实验能够得出,对混养鱼类投喂不同的配合饲料将会对高锰酸钾含量产生较大影响。第一组中的高锰酸钾含量与其他三组相比明显提升,由此可知,在对混养鱼类进行饲料的投喂时,可能存在没有被鱼类摄食的饲料以及鱼类粪便混杂到水中,进而使水体中的N值、P值显著提升,并且使围栏内的有机碎屑以及有机N的含量增加,使其高于未投喂饲料的组合。因此,围栏内水体的化学环境将与投放的营养物质形态及数量息息相关,随着实验的延长检测中高锰酸钾及TN数量逐渐增加,最终得出在鱼蚌养殖过程中,控制总氨氮及CODMn的浓度及维持较高的透明度为水质管理基础目标的结论。
(作者单位:342700 江西省泰和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