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哲学发展到黑格尔,已经穷尽了一切可能,因此一场哲学革命势为必然。马克思哲学超越了传统哲学中僵持于本原问题上的“思辨形而上学”,而转向“现实的”“感性世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正是在批判中实现,我们将通过对核心文本的深度解读,来揭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构建。
关键词:实践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人的本质
如果说以往的哲学是以一种“对人的现实世界的遗忘”的特殊方式来看世界,那么,回归现实世界的哲学在那种追寻“真实的世界”的形而上学的“爱智慧”迷梦破灭之后开始了对哲学的重新思考。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完成的哲学变革深刻地预见了哲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向。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继承中他完成了自己实践哲学的建构。
一、 对黑格尔哲学及整个理论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对全部旧哲学的批判可以被归结为对黑格尔的批判,并且因为如此马克思的这一批判不仅是对黑格尔的哲学的批判,而且是对理性形而上学本身的批判——在这里,“黑格尔哲学”所意指的不是形而上学之一种,而是形而上学之一切。
“第一个错误在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现象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当他把财富、国家权力等等看成同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本质,这只是就它们的思想形式而言。它们是思想的本质,因而只是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因此,整个运动是以绝对知识结束的。这些对象从中异化出来的并且以现实性自居而与之对立的,恰恰是抽象的思维。因此,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整个复归,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马克思在此以“财富、国家权利等等”为例,通过对它们的仔细分析,揭示出整个世界的本质所在。黑格尔哲学的错误在于“他把抽象的‘哲学思维’确立为整个世界的本质和尺度,预先用抽象的思维的尺度裁割了感性显示及其历史,导致了抽象精神与人的现实生命和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颠倒,使‘现实的历史’蒸馏成‘抽象思维的历史’”。黑格尔哲学的第二个错误在于把“抽象的意识”“设立”为“人”的本质,从而导致了“抽象的意识”与“现实的人”之间关系的颠倒。人的本质不在感性具体的现实世界之中,而“在意识中、在纯思维中”,作为“思想和思想运动的对象”而存在。这样,显示人的现实本质就被“颠倒”为抽象的“意识”、“纯思维”和“精神”。对这一秘密的揭示构成了马克思对思辨哲学的批判起点。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他指出:“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第二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第三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因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虽然克服了“分离”或“脱离”的抽象,将自然与精神统一了起来。但黑格尔的统一仅仅是形式上的,仅在形式上克服自然与精神的外部对立,而没有把二者“真正”统一起来。二者的统一应该在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不是黑格尔认为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乃是形而上学化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即是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的抽象。所以,黑格尔仍然停留在第二重抽象之中。事实上,黑格尔哲学基本立场也决定了他不会也无法克服这一抽象。因为“形而上学化本身这一抽象”乃是理论哲学的“基本抽象”,也是它的立足点,克服这一抽象就等于抽去思辨哲学的基石,而黑格尔作为思辨哲学的集大成者,当然只能发展而不会克服这一“抽象”。
二、 对费尔巴哈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通过对黑格尔及其理论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清理了实践哲学的地基,开始了对自己实践哲学的建构工作。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实践哲学的基本原则。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自己实践哲学的基本原则。在《提纲》第一条,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在《形态》中指出,“他(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交往才提供给他的。”
在批判了费尔巴哈自然观之后,马克思转向了对其理论硬核:抽象人的批判。这主要集中在《提纲》第六条。“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在马克思之前,对人本质的探讨已经很多,如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道德的动物等等。在这所有探讨中,都蕴涵着一个不自觉的前提,即人是动物。因此,无论他们把人看作什么,都没有也不可能把握住人。因为要认识人,“首先不在于你把人看成什么,而首先在于你怎样去看人”。古典哲学之所以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屡屡误入歧途,恰恰是因为它们总是把人看成不同的“什么”,而不去反思一下自己看人的方式是否正确。
对于这种把握的基本方法和途径,马克思予以了深刻地揭示。“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人的本质,只能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这样的“普遍性”,只能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而绝不是人的本质。因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形态》中予以了进一步的阐述:“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马克思不但强调了人的能动性,而且强调了人的受动性,“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实践发挥人的能动性,社会关系又使人具有受动性,社会实践是人和社会的中间环节。人和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实践问题。不能离开人们的社会关系,即离开实践来谈人的本质。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哲学对人的理解,真正回答和解决了人是什么这个最大的哲学疑难问题,破解了人的奥秘。唯心主义对事物、现实的抽象能动的理解,就是对人的理性本质的抽象理解。只把人的本质视作“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只有用实践观点去理解事物和现实,才能用实践观点理解人本身。反之亦然,从实践观点理解人,进而才能从物质生产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去揭示人的本质。
三、 从思辨哲学向实践哲学转变的实现
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的过程中,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解构和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来建立自己的实践哲学。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那里只有从对象世界中异化出来的思维生产史,只有从人那里异化出来的抽象的人的本质,而没有现实的生产史,也没有现实的人,从而揭示了黑格尔从“绝对精神”演化出了“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是颠倒了“实存”和“观念”的关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自己实践哲学的基本原则:“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的哲学使人们把被以往的理论哲学颠倒了的客体和主体关系反转过来,以感性具体的实践为全部哲学的“根”和“底”。这样,哲学又回到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实践中,并以实践为研究的起点去说明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生成、演变、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同时,马克思明确指出,自己的哲学不仅要正确地说明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指导实践去改造世界。
至此,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已经完成,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已经建立。从理论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同旧的哲学有了根本的区别,它不再是一种纯粹思辨的抽象理论,而是一种揭示事物生成和发展的本质、规律的哲学和诉诸实践、面向现实致力于改造世界的实践哲学;从价值目标上看,它已经从追求抽象的、个别的个人的自由,主要是指人的精神自由,转变为追求人类的解放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上卷[M]. 贺麟,王玖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编辑/岳凤
关键词:实践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人的本质
如果说以往的哲学是以一种“对人的现实世界的遗忘”的特殊方式来看世界,那么,回归现实世界的哲学在那种追寻“真实的世界”的形而上学的“爱智慧”迷梦破灭之后开始了对哲学的重新思考。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完成的哲学变革深刻地预见了哲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向。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继承中他完成了自己实践哲学的建构。
一、 对黑格尔哲学及整个理论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对全部旧哲学的批判可以被归结为对黑格尔的批判,并且因为如此马克思的这一批判不仅是对黑格尔的哲学的批判,而且是对理性形而上学本身的批判——在这里,“黑格尔哲学”所意指的不是形而上学之一种,而是形而上学之一切。
“第一个错误在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现象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当他把财富、国家权力等等看成同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本质,这只是就它们的思想形式而言。它们是思想的本质,因而只是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因此,整个运动是以绝对知识结束的。这些对象从中异化出来的并且以现实性自居而与之对立的,恰恰是抽象的思维。因此,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整个复归,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马克思在此以“财富、国家权利等等”为例,通过对它们的仔细分析,揭示出整个世界的本质所在。黑格尔哲学的错误在于“他把抽象的‘哲学思维’确立为整个世界的本质和尺度,预先用抽象的思维的尺度裁割了感性显示及其历史,导致了抽象精神与人的现实生命和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颠倒,使‘现实的历史’蒸馏成‘抽象思维的历史’”。黑格尔哲学的第二个错误在于把“抽象的意识”“设立”为“人”的本质,从而导致了“抽象的意识”与“现实的人”之间关系的颠倒。人的本质不在感性具体的现实世界之中,而“在意识中、在纯思维中”,作为“思想和思想运动的对象”而存在。这样,显示人的现实本质就被“颠倒”为抽象的“意识”、“纯思维”和“精神”。对这一秘密的揭示构成了马克思对思辨哲学的批判起点。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他指出:“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第二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第三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因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虽然克服了“分离”或“脱离”的抽象,将自然与精神统一了起来。但黑格尔的统一仅仅是形式上的,仅在形式上克服自然与精神的外部对立,而没有把二者“真正”统一起来。二者的统一应该在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不是黑格尔认为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乃是形而上学化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即是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的抽象。所以,黑格尔仍然停留在第二重抽象之中。事实上,黑格尔哲学基本立场也决定了他不会也无法克服这一抽象。因为“形而上学化本身这一抽象”乃是理论哲学的“基本抽象”,也是它的立足点,克服这一抽象就等于抽去思辨哲学的基石,而黑格尔作为思辨哲学的集大成者,当然只能发展而不会克服这一“抽象”。
二、 对费尔巴哈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通过对黑格尔及其理论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清理了实践哲学的地基,开始了对自己实践哲学的建构工作。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实践哲学的基本原则。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自己实践哲学的基本原则。在《提纲》第一条,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在《形态》中指出,“他(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交往才提供给他的。”
在批判了费尔巴哈自然观之后,马克思转向了对其理论硬核:抽象人的批判。这主要集中在《提纲》第六条。“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在马克思之前,对人本质的探讨已经很多,如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道德的动物等等。在这所有探讨中,都蕴涵着一个不自觉的前提,即人是动物。因此,无论他们把人看作什么,都没有也不可能把握住人。因为要认识人,“首先不在于你把人看成什么,而首先在于你怎样去看人”。古典哲学之所以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屡屡误入歧途,恰恰是因为它们总是把人看成不同的“什么”,而不去反思一下自己看人的方式是否正确。
对于这种把握的基本方法和途径,马克思予以了深刻地揭示。“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人的本质,只能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这样的“普遍性”,只能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而绝不是人的本质。因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形态》中予以了进一步的阐述:“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马克思不但强调了人的能动性,而且强调了人的受动性,“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实践发挥人的能动性,社会关系又使人具有受动性,社会实践是人和社会的中间环节。人和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实践问题。不能离开人们的社会关系,即离开实践来谈人的本质。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哲学对人的理解,真正回答和解决了人是什么这个最大的哲学疑难问题,破解了人的奥秘。唯心主义对事物、现实的抽象能动的理解,就是对人的理性本质的抽象理解。只把人的本质视作“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只有用实践观点去理解事物和现实,才能用实践观点理解人本身。反之亦然,从实践观点理解人,进而才能从物质生产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去揭示人的本质。
三、 从思辨哲学向实践哲学转变的实现
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的过程中,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解构和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来建立自己的实践哲学。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那里只有从对象世界中异化出来的思维生产史,只有从人那里异化出来的抽象的人的本质,而没有现实的生产史,也没有现实的人,从而揭示了黑格尔从“绝对精神”演化出了“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是颠倒了“实存”和“观念”的关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自己实践哲学的基本原则:“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的哲学使人们把被以往的理论哲学颠倒了的客体和主体关系反转过来,以感性具体的实践为全部哲学的“根”和“底”。这样,哲学又回到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实践中,并以实践为研究的起点去说明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生成、演变、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同时,马克思明确指出,自己的哲学不仅要正确地说明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指导实践去改造世界。
至此,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已经完成,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已经建立。从理论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同旧的哲学有了根本的区别,它不再是一种纯粹思辨的抽象理论,而是一种揭示事物生成和发展的本质、规律的哲学和诉诸实践、面向现实致力于改造世界的实践哲学;从价值目标上看,它已经从追求抽象的、个别的个人的自由,主要是指人的精神自由,转变为追求人类的解放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上卷[M]. 贺麟,王玖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编辑/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