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彻底摒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把丰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说明,学好数学意义之深远、重大。学生应义不容辞地完成数学这门课的学习。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呢?
1、在学生明白数学意义的基础上,只有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参与或投入到学数学中去,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学生在学数学时,要有坚定的信念与自信心和稳定、持久、坚韧的学习意志。
3、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应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每个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对他们而言,学习有助于对问题或事物感性或理陛的提高。数年来,众多教师对这一点都说在嘴上,标在行动上。但给人的感觉总是一个字“难”。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身上基于为“零”。为了破解这个残局,找到“激趣”之谜底,笔者作了如下探讨。
一、和谐激趣
“和谐”就是和睦协调。在教学数学时,课堂活动师生问应做到“和睦协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绝不能以教师为权威和文化科学的传递者身份,侮辱或变相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因为,人格是个人与社会有关的完整而稳固的行为倾向的总和,很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及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
然后,教师在执教的征途上,要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认可你是他真正的老师。即处理好学生学、教师教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创造意识的促进者,这是信息化和学习化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每位教师应使自己在文化科学知识传递者的基础上,让自己成为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核心的发展的催化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探索知识的人才,教师应彻头彻尾的改变过去那种灌注式、填鸭式的教学法,使学生彻底的从旧教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赢得他们自己学习个性的自由。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成长,相信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获取知识的主动者,不是过去的被动者。
作为一个教师,我认为,澳大利亚一个曾教30年物理的中学教师,他对教学发自肺腑的感慨,很值得我们沉思。他说:“在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个10年,我认为自己是在教物理。在第二个10年,我认识到自己不是在教物理,而是探索。在第三个10年,我认识到我不是在‘教’学生“如何探索”,而是在对自己进行探索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是在“提供支持”。这位教师把“提供支持”重复了两遍,岂不是意味着这是他多年的教学的觉悟,教学的认识和较高层次的理解吗?
最后,师生还要处理好情感方面的关系。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增强、减弱或消失。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建上要特别注意,要创设符合学生学习意愿的情境,竭尽可能的达到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他们的情感方能随之增强,并及时作出学习行为的反应。作为小学生,可以说学生和教师可为儿女之称,学生有病痛,教师应关心爱护,学习有困难,教师应予以支持和帮助。这样师生的情感就会建立起来,学生对你就会充满崇拜和敬畏,他们就会服从和信任你,才会有可能在学习的活动中,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建新知充满信心。我小试了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伸张:
二、题设激趣
究竟怎样的题没才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呢?那些“偏、难、怪”的命题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不可能。因为这类题,难度稍深了些应用价值也不大,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过去的繁分式化解,带分数的四则运算,较多位数的加减乘除以及奥数型的题,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所以题设要符合学生对事物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管足真命题还是假命题都要富有童趣、童心。
当然,对于现在的新课程就做到了这一点,题目一般都与学生的生活成长相联系,即有独白的,又有图文相应的。教师在平时教学的时候,要精心选一些最具有激趣动力的题来诱惑学生,让他们的学数学兴趣有所提升。
如:“小军去海滩玩,他上车行了路程的一半,突然眼睛闭上开始睡觉了,待他醒来时,发现剩下的路程是他睡觉前行路程的1/2。求他睡觉到醒来行了路程的几分之几?
题目一出,同学们兴趣由然而起。因海滩是他们向往,期盼的地方,是娃儿们游玩的天堂。他们有的画线段线段图帮助分析,有的用笔尖指着文字逐字推敲,人人都巴望先找到解题的方法,算出来炫耀自己解题的威风,露出他们的童真。
老师,我算出来了:l/2×l/2=l/4
老师,我也算出来了:l一1/2—1/2×1/2=1/4
我见状想,趁热打铁好成功。清出两位同学上讲台,给大伙儿说说他们的所思过程。他们都准确地说出了各自解题的理由,思考的来龙去脉。
三、一题多解激趣
一题多解可让学生作出多项思维的心理活动,有可能通过类似题的练习,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学生能清楚的知道,解决一个问题,有可能多个途径,从而唤起学生想思、愿思、好思的习惯,增强他们的认知好奇心,点燃他们探索知识的欲火。
如:师生尝试一题“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2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6个工人8天能生产多少个零件?” 提问学生能否找出多条解题的思路,学生听后,人人都在认真地读题思考。结果,20×8×6=960(个),这样做的人多些;20×6×8=960(个)的人要少些。我等同学们把这两种解题的缘由谈了之后。我又提出,同学们还能不能找出第3种解题方法?这时同学们显得束手无策了,横思竖想仍未果。见同学们此时心灰意冷,我作一提示,“6个工人8天牛产的零件,相当于一个工人生产多少天的零件? “这样,同学们很快作出了反应,列式为:21×(8×6),同学们不但能说出各步的数量关系。而显而易见,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还有所提高。
不信,你看作业,花果山有两种果树,苹果树有2400株,梨是苹果树的一半。花果山共种果树多少株?教师本没要求同学们几种方法做,收作业后却发现,绝大多数同学用了几种解法。2400+2400÷2;2400×(1+0.5):240+2400×1/2;2400×(1+1/2)。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了,探索知识的潜能提升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
四、数学游戏激趣
数学游戏是富有趣味性,是同学们十分看中的一项活动,它也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必趣。
如我给学生上了一堂数学游戏课。游戏的规则是.“全班同学不管学习好坏,各想一个数字,要求在10以内。便于游戏时稍差的学生出现计算上的错误。我让他们用各自想的数字,加、减、乘或除,当他们算出的数是两位数时,我要他们把这两位数数字相加变成一位数。这样,周周转转绕上几回,同学们的思维就完全被我控制着了。尔后请同学各自说出他们现在算出来的数,我就根据算出的数与他们告诉数的相差,即可回答各学生原来想的数字,也许学生觉得太奇怪,老师通过这一算,为什么就能知道我想的数呢?正当学生纳闷的时候,我巧作点拨,学生明白了取向,游戏的精化之处。从此同学们学数学的兴趣,火越烧越旺。
因为,他们觉得数学还有那般魅力,好玩,很有意思,我还发现似乎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发生了改变.我作了一个测试。画“×”或画“o”。结果表明:喜欢学数学的全班45人,就有44人,几乎占百分之百,我问画“×”的一个同学为什么不喜欢学数学,他说“不是不喜欢,就是不会做。”
总之,课堂师生和谐很有必要,师教生学要配置适度。孔子《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文化的启发者。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习的迁移能力,题设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富有童趣,只要做到这几点,应该说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还是不错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说明,学好数学意义之深远、重大。学生应义不容辞地完成数学这门课的学习。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呢?
1、在学生明白数学意义的基础上,只有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参与或投入到学数学中去,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学生在学数学时,要有坚定的信念与自信心和稳定、持久、坚韧的学习意志。
3、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应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每个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对他们而言,学习有助于对问题或事物感性或理陛的提高。数年来,众多教师对这一点都说在嘴上,标在行动上。但给人的感觉总是一个字“难”。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身上基于为“零”。为了破解这个残局,找到“激趣”之谜底,笔者作了如下探讨。
一、和谐激趣
“和谐”就是和睦协调。在教学数学时,课堂活动师生问应做到“和睦协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绝不能以教师为权威和文化科学的传递者身份,侮辱或变相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因为,人格是个人与社会有关的完整而稳固的行为倾向的总和,很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及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
然后,教师在执教的征途上,要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认可你是他真正的老师。即处理好学生学、教师教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创造意识的促进者,这是信息化和学习化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每位教师应使自己在文化科学知识传递者的基础上,让自己成为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核心的发展的催化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探索知识的人才,教师应彻头彻尾的改变过去那种灌注式、填鸭式的教学法,使学生彻底的从旧教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赢得他们自己学习个性的自由。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成长,相信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获取知识的主动者,不是过去的被动者。
作为一个教师,我认为,澳大利亚一个曾教30年物理的中学教师,他对教学发自肺腑的感慨,很值得我们沉思。他说:“在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个10年,我认为自己是在教物理。在第二个10年,我认识到自己不是在教物理,而是探索。在第三个10年,我认识到我不是在‘教’学生“如何探索”,而是在对自己进行探索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是在“提供支持”。这位教师把“提供支持”重复了两遍,岂不是意味着这是他多年的教学的觉悟,教学的认识和较高层次的理解吗?
最后,师生还要处理好情感方面的关系。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增强、减弱或消失。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建上要特别注意,要创设符合学生学习意愿的情境,竭尽可能的达到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他们的情感方能随之增强,并及时作出学习行为的反应。作为小学生,可以说学生和教师可为儿女之称,学生有病痛,教师应关心爱护,学习有困难,教师应予以支持和帮助。这样师生的情感就会建立起来,学生对你就会充满崇拜和敬畏,他们就会服从和信任你,才会有可能在学习的活动中,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建新知充满信心。我小试了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伸张:
二、题设激趣
究竟怎样的题没才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呢?那些“偏、难、怪”的命题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不可能。因为这类题,难度稍深了些应用价值也不大,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过去的繁分式化解,带分数的四则运算,较多位数的加减乘除以及奥数型的题,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所以题设要符合学生对事物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管足真命题还是假命题都要富有童趣、童心。
当然,对于现在的新课程就做到了这一点,题目一般都与学生的生活成长相联系,即有独白的,又有图文相应的。教师在平时教学的时候,要精心选一些最具有激趣动力的题来诱惑学生,让他们的学数学兴趣有所提升。
如:“小军去海滩玩,他上车行了路程的一半,突然眼睛闭上开始睡觉了,待他醒来时,发现剩下的路程是他睡觉前行路程的1/2。求他睡觉到醒来行了路程的几分之几?
题目一出,同学们兴趣由然而起。因海滩是他们向往,期盼的地方,是娃儿们游玩的天堂。他们有的画线段线段图帮助分析,有的用笔尖指着文字逐字推敲,人人都巴望先找到解题的方法,算出来炫耀自己解题的威风,露出他们的童真。
老师,我算出来了:l/2×l/2=l/4
老师,我也算出来了:l一1/2—1/2×1/2=1/4
我见状想,趁热打铁好成功。清出两位同学上讲台,给大伙儿说说他们的所思过程。他们都准确地说出了各自解题的理由,思考的来龙去脉。
三、一题多解激趣
一题多解可让学生作出多项思维的心理活动,有可能通过类似题的练习,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学生能清楚的知道,解决一个问题,有可能多个途径,从而唤起学生想思、愿思、好思的习惯,增强他们的认知好奇心,点燃他们探索知识的欲火。
如:师生尝试一题“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2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6个工人8天能生产多少个零件?” 提问学生能否找出多条解题的思路,学生听后,人人都在认真地读题思考。结果,20×8×6=960(个),这样做的人多些;20×6×8=960(个)的人要少些。我等同学们把这两种解题的缘由谈了之后。我又提出,同学们还能不能找出第3种解题方法?这时同学们显得束手无策了,横思竖想仍未果。见同学们此时心灰意冷,我作一提示,“6个工人8天牛产的零件,相当于一个工人生产多少天的零件? “这样,同学们很快作出了反应,列式为:21×(8×6),同学们不但能说出各步的数量关系。而显而易见,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还有所提高。
不信,你看作业,花果山有两种果树,苹果树有2400株,梨是苹果树的一半。花果山共种果树多少株?教师本没要求同学们几种方法做,收作业后却发现,绝大多数同学用了几种解法。2400+2400÷2;2400×(1+0.5):240+2400×1/2;2400×(1+1/2)。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了,探索知识的潜能提升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
四、数学游戏激趣
数学游戏是富有趣味性,是同学们十分看中的一项活动,它也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必趣。
如我给学生上了一堂数学游戏课。游戏的规则是.“全班同学不管学习好坏,各想一个数字,要求在10以内。便于游戏时稍差的学生出现计算上的错误。我让他们用各自想的数字,加、减、乘或除,当他们算出的数是两位数时,我要他们把这两位数数字相加变成一位数。这样,周周转转绕上几回,同学们的思维就完全被我控制着了。尔后请同学各自说出他们现在算出来的数,我就根据算出的数与他们告诉数的相差,即可回答各学生原来想的数字,也许学生觉得太奇怪,老师通过这一算,为什么就能知道我想的数呢?正当学生纳闷的时候,我巧作点拨,学生明白了取向,游戏的精化之处。从此同学们学数学的兴趣,火越烧越旺。
因为,他们觉得数学还有那般魅力,好玩,很有意思,我还发现似乎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发生了改变.我作了一个测试。画“×”或画“o”。结果表明:喜欢学数学的全班45人,就有44人,几乎占百分之百,我问画“×”的一个同学为什么不喜欢学数学,他说“不是不喜欢,就是不会做。”
总之,课堂师生和谐很有必要,师教生学要配置适度。孔子《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文化的启发者。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习的迁移能力,题设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富有童趣,只要做到这几点,应该说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