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式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来源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ks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单纯抗凝治疗与腔内治疗对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FVT)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42例I-FVT患者,其中接受单纯抗凝治疗40例(抗凝组),腔内治疗102例(导管溶栓、机械性血栓吸除及机械性血栓吸除联合导管溶栓;腔内组)。比较2组治愈率、有效率、血栓清除程度、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

结果

腔内组治愈率(膝上:58.8% vs 12.5%,膝下:53.9% vs 10.0%)、有效率(膝上:96.1% vs 65.0%,膝下:97.1% vs 75.0%)、血栓清除程度(出院时:χ2=75.754,P<0.001;随访3个月:χ2=26.366,P<0.001)均高于抗凝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腔内组7例出现穿刺点血肿,13例发生血尿,2例对侧肢体继发性血栓形成,1例发生对比剂相关性肾病;随访6、12、24个月,腔内组患肢DVT的复发率(7.8% vs 22.5%,12.7% vs 27.5%,18.4% vs 37.8%)、PTS发生率(15.7% vs 37.5%,20.6% vs 42.5%,25.5% vs 54.1%)、Villalta评分[(2.24±2.13)分vs (5.15±2.93)分,(3.32±2.88)分vs (6.90±4.07)分,(4.22±3.93)分vs (8.11±4.85)分]明显低于抗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腔内治疗急性I-FVT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抗凝治疗,但腔内有创操作伴随较多不良事件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新生儿胆汁淤积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早产儿和足月儿的差异。方法对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28例新生儿胆汁淤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儿按出生孕龄分为足月儿组(孕龄38~<42周)66例,早产儿组(孕龄28~<38周)62例,观察2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确诊胆道闭锁比例结果。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患儿年龄、黄疸持续时间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
目的探讨超滤液中钙的清除率,并明确在采用局部枸橼酸钠抗凝的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期间,其是否可以作为患者补钙速度的参考指标。方法55例需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高危出血风险患者,均接受CVVH治疗模式,拟采取局部枸橼酸钠抗凝(4%枸橼酸钠200 ml/h)。第一阶段采用完全后稀释方式输入,检测血总钙及超滤液总钙浓度,观察超滤液中钙的清除率。第二阶段将正常组和低钙组患者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