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小孩现在八个月,一个半月前,由于腹胀疼痛在臀部打了一针。起初没在意,今天才发现,宝宝打针处肌肉内有一个花生米大小的硬疙瘩,皮肤表面还有些发青。小孩没有什么异常表现。请问疙瘩会不会给小孩造成什么影响,怎么办?”
“宝宝感冒发烧,昨天打了两针,今天早上打完后就起了个硬疙瘩,有鸡蛋大小……”
80后妈妈们总是喜欢动用“网络关系”相互切磋交流,寻求帮助。宝宝屁股上的硬疙瘩被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着。
“针爱”屁股
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体内自我调节功能不全,身体内环境稳定性差,对外界各种致病因素抵抗力不足,容易生病。孩子生了病,有时必须打针治疗。打针有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多种,日常所说的打针大都指肌肉注射,即将药物通过注射器针头注入肌肉内,由肌肉吸收到达血液,再分布到全身达到治疗目的。它具有吸收比较完全、迅速的优点,因而成为孩子常用的给药方法。臀部是身体肌肉最为丰厚的地方,外上方没有重要的神经血管经过,相对安全,成为最常用的肌肉注射部位。
现今,打针日益受家长们“待见”。他们认为打针比吃药来得快,孩子一旦生病,便要求打针。一些医疗单位为了“经济效益”,便迎合病儿家长要求。一些商家也趁机利用广告等各种渠道,宣传一些“补针”,其中大多言过其实。不知内情的人,便弄了来给孩子用。结果,几天的针打下来,有些孩子的屁股上出现了硬疙瘩,一碰就痛。
多种原因结“疙瘩”
小儿肌肉纤维十分娇嫩,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很多因素都可造成肌肉注射部位形成硬块。比如,注射次数过多,局限于一个部位:护士打针时进针过浅,药物不易吸收;注射剂对组织刺激性大:护理不当等。一些家长心疼孩子,为了减轻注射后的疼痛,用手在打针部位反复按摩。如用力过大可能促使或加重局部的毛细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发生硬块。
这些硬块有的短期内可以自行消失,有的好长时间也不见小,影响再次注射的吸收,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局部肌肉变性,发生纤维化变成疤痕,附近肌肉挛缩,硬疙瘩加重变大。臀部两侧出现凹陷沟,此处皮下可摸到条索状的东西。或有臀部肌肉功能障碍,如蹲下排便时双膝不能并拢,两腿须像青蛙后腿那样分开才行;不能做“翘二郎腿”的动作;仰卧起坐困难,奔跑速度慢。这种情况称臀肌挛缩症,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如何“化解”疙瘩
首先,不该打的针尽量不打。医护人员应恪守职业道德,严格掌握肌肉注射的适应证。孩子生病后,要尽可能采用口服的方法给药(即吃药),很多情况下,吃药效果并不比打针差。
必须注射时应注意正规操作:打针前,要认真选择针头,针尖要锐利,不可带钩或倒刺。进针深度要符合要求,进入皮下的针长为全长的2/3,既不可过深,也不能过浅。遇到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注射,如无配伍禁忌时,应并为一针打,以减少损伤刺激。每次打针后在针头拔出皮肤瞬间,马上用消毒过的干棉球或酒精棉球压迫针眼1—2分钟,防止针眼继续出血。压迫时用力适当,不可过大,也不宜用力揉。当局部小血管出血凝固后,即可放松,不必再压。此外,医生应经常给患儿更换注射部位,尤其不可在已经出现硬疙瘩的部位再注射,同时加强注射后护理及指导。
如注射后出现疙瘩,可做局部热敷。用湿热毛巾(温度以不烫手为宜)放在疙瘩皮肤表面,温度降低后更换,每次约做15分钟。此举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硬块吸收。也可在局部敷一片薄土豆片,帮助吸收。极少数孩子针眼局部发生红肿,疼痛厉害,并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烦躁不安,要考虑注射部位感染,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宝宝感冒发烧,昨天打了两针,今天早上打完后就起了个硬疙瘩,有鸡蛋大小……”
80后妈妈们总是喜欢动用“网络关系”相互切磋交流,寻求帮助。宝宝屁股上的硬疙瘩被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着。
“针爱”屁股
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体内自我调节功能不全,身体内环境稳定性差,对外界各种致病因素抵抗力不足,容易生病。孩子生了病,有时必须打针治疗。打针有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多种,日常所说的打针大都指肌肉注射,即将药物通过注射器针头注入肌肉内,由肌肉吸收到达血液,再分布到全身达到治疗目的。它具有吸收比较完全、迅速的优点,因而成为孩子常用的给药方法。臀部是身体肌肉最为丰厚的地方,外上方没有重要的神经血管经过,相对安全,成为最常用的肌肉注射部位。
现今,打针日益受家长们“待见”。他们认为打针比吃药来得快,孩子一旦生病,便要求打针。一些医疗单位为了“经济效益”,便迎合病儿家长要求。一些商家也趁机利用广告等各种渠道,宣传一些“补针”,其中大多言过其实。不知内情的人,便弄了来给孩子用。结果,几天的针打下来,有些孩子的屁股上出现了硬疙瘩,一碰就痛。
多种原因结“疙瘩”
小儿肌肉纤维十分娇嫩,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很多因素都可造成肌肉注射部位形成硬块。比如,注射次数过多,局限于一个部位:护士打针时进针过浅,药物不易吸收;注射剂对组织刺激性大:护理不当等。一些家长心疼孩子,为了减轻注射后的疼痛,用手在打针部位反复按摩。如用力过大可能促使或加重局部的毛细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发生硬块。
这些硬块有的短期内可以自行消失,有的好长时间也不见小,影响再次注射的吸收,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局部肌肉变性,发生纤维化变成疤痕,附近肌肉挛缩,硬疙瘩加重变大。臀部两侧出现凹陷沟,此处皮下可摸到条索状的东西。或有臀部肌肉功能障碍,如蹲下排便时双膝不能并拢,两腿须像青蛙后腿那样分开才行;不能做“翘二郎腿”的动作;仰卧起坐困难,奔跑速度慢。这种情况称臀肌挛缩症,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如何“化解”疙瘩
首先,不该打的针尽量不打。医护人员应恪守职业道德,严格掌握肌肉注射的适应证。孩子生病后,要尽可能采用口服的方法给药(即吃药),很多情况下,吃药效果并不比打针差。
必须注射时应注意正规操作:打针前,要认真选择针头,针尖要锐利,不可带钩或倒刺。进针深度要符合要求,进入皮下的针长为全长的2/3,既不可过深,也不能过浅。遇到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注射,如无配伍禁忌时,应并为一针打,以减少损伤刺激。每次打针后在针头拔出皮肤瞬间,马上用消毒过的干棉球或酒精棉球压迫针眼1—2分钟,防止针眼继续出血。压迫时用力适当,不可过大,也不宜用力揉。当局部小血管出血凝固后,即可放松,不必再压。此外,医生应经常给患儿更换注射部位,尤其不可在已经出现硬疙瘩的部位再注射,同时加强注射后护理及指导。
如注射后出现疙瘩,可做局部热敷。用湿热毛巾(温度以不烫手为宜)放在疙瘩皮肤表面,温度降低后更换,每次约做15分钟。此举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硬块吸收。也可在局部敷一片薄土豆片,帮助吸收。极少数孩子针眼局部发生红肿,疼痛厉害,并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烦躁不安,要考虑注射部位感染,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