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说是经历了大红大紫又到被人认为一无是处的过程。曾经,多媒体教学以其课堂信息含量大,提供大量阅读材料,节省板书时间,有效扩展课时容量,利用课件的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教学难点等而备受欢迎。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我们也发现,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有的教师为了方便,将课件自动播放。教师只是点鼠标,照本宣科,而无需讲解或板书。这样上的课就是“流水课”,毫无实效可言。
此外,有的课件的制作,只注重了形声画的开发和利用,哗众取宠,却忽略了最最重要的因素,文本内容。比如,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地设置各个内容的动画和声音效果,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们只顾着好奇和欣赏,却忽视了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对于本应掌握的知识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反而对在课件中出现的各种声音及动画津津乐道。这就是辅助过度,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因此,有人认为,多媒体教学的程式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调动,不利于课文内容的涵咏、品味,而且,教师为了实现多媒体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计算机操作和课件制作,而忽略了对自身专业知识的补充、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情况的掌握,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却是基本一致,这不免有些得不偿失。
其实,任何事物,总具有两面性,只要我们消除以上的一些弊端,完全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开创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意境,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既有色香味又有营养价值的美味佳肴。
1.在“一切皆有可能”的时空中,让学生领悟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休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例如诗歌的教学就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多媒体那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密度,扩大信息容量的优势可以派上用场。例如:《天上的街市》,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联想到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织女。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多媒体,既可再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可呈现全诗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特征。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就能生成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就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在富有动感的画面中,让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培养
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倡导“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对于一些较为凝练的课文语言,我们可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例如《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在这里,本来是静止的山,竟具有了动感,这就把雪景写得很有立体感和亲切感。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让远山在镜头里不停地运动,结合飘洒的雪花,很好地营造了至美的意蕴,从而领悟“舞”、“驰”的丰富内涵。
3.在多重互动中,让师生情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
多重互动,是指多媒体与师生,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表现出非常高妙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教师的导控、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常能形成对学生的动态调控。滥用多媒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失去了课堂上的“人气”。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我在制作《背影》课件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先是《游子吟》一诗缓慢映入,然后是我设计的“教师寄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这样调动真情,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再结合电视散文《背影》中父亲扒翻栏杆的细节,让学生体会朱自清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王玲,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此外,有的课件的制作,只注重了形声画的开发和利用,哗众取宠,却忽略了最最重要的因素,文本内容。比如,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地设置各个内容的动画和声音效果,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们只顾着好奇和欣赏,却忽视了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对于本应掌握的知识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反而对在课件中出现的各种声音及动画津津乐道。这就是辅助过度,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因此,有人认为,多媒体教学的程式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调动,不利于课文内容的涵咏、品味,而且,教师为了实现多媒体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计算机操作和课件制作,而忽略了对自身专业知识的补充、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情况的掌握,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却是基本一致,这不免有些得不偿失。
其实,任何事物,总具有两面性,只要我们消除以上的一些弊端,完全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开创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意境,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既有色香味又有营养价值的美味佳肴。
1.在“一切皆有可能”的时空中,让学生领悟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休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例如诗歌的教学就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多媒体那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密度,扩大信息容量的优势可以派上用场。例如:《天上的街市》,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联想到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织女。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多媒体,既可再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可呈现全诗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特征。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就能生成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就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在富有动感的画面中,让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培养
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倡导“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对于一些较为凝练的课文语言,我们可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例如《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在这里,本来是静止的山,竟具有了动感,这就把雪景写得很有立体感和亲切感。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让远山在镜头里不停地运动,结合飘洒的雪花,很好地营造了至美的意蕴,从而领悟“舞”、“驰”的丰富内涵。
3.在多重互动中,让师生情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
多重互动,是指多媒体与师生,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表现出非常高妙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教师的导控、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常能形成对学生的动态调控。滥用多媒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失去了课堂上的“人气”。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我在制作《背影》课件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先是《游子吟》一诗缓慢映入,然后是我设计的“教师寄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这样调动真情,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再结合电视散文《背影》中父亲扒翻栏杆的细节,让学生体会朱自清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王玲,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