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列为重中之重,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核心任务,明确了着力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合格医药卫生事业人才,已成为当下医学院校的重要目标。本院在开设创新型课程的同时,通过构建新的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从管理上为大学生科研实践提供更好的环境,以合理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从而实现切实加强地方高校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
科研创新管理体系激励一、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工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管理体系是确保其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纵观国内各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总体上尚处于摸索状态,且存在着许多不尽完善之处,对于不同办学定位、不同发展目标、不同院校类型的高校缺乏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①医学院校基础课程较多,学生需要记忆和掌握的知识点较多,课业负担较重,而忽视了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管理,导致创新能力得不到重视;②过分强调导师制活动或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在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中的单一作用,未发挥出合格的管理体系应有的对学生的激励性;③某些高校未把大学生科研训练视为人才培养的有效抓手,仅简单理解为促进学生科研学习的一种活动;指导教师也将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视为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的调剂品,而没有切实发挥科研管理者和引导者的作用;④多数高校未能建立起相应的各层面组织机构,对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缺乏有效评估、检查和督促,从而影响了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效果;⑤科研活动的管理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或课题申报前未曾接受有关科研方法、实验技术、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引导,致使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着盲目性或照抄照搬,甚至是由教师包办,违背了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初衷。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的构建
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院在进行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改革中,着重于构建新的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简而言之,这一体系包含三个基本点:第一,从校方的角度,实施总体性的、激励性的政策,为科研创新氛围的形成构建良好的大环境;第二,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切实發挥教师作为直接引导者和第一管理者的作用,为学生树立科研创新的典范,增强其信心;第三,是实现“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达到自我管理、自我创新、主动创新的作用。
基于以上主旨,这一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学校管理层面的的改革与创新
这一层面的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大方面:软件和硬件。在硬件方面,主要体现在资金和设备的调度上。学校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已有近十年的历史,成就了一批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人体科学展览馆是大学生活跃的科普活动基地。学科、学术带头人常年坚持面向学生就自身的科研工作进行专题学术讲座,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于基础医学院的全方位、全过程开放科研实验室,学校拨出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保证了此项工作的常年开展。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医学院大学生科技节等大型活动,以及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科研创新竞赛,都得到了学校资金上的支持。
在软件方面,主要体现在项目的设立和政策的出台上。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作为要求列入到学校“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并制定了多项有利于此项工作的政策。同时,学校也要求各二级学院积极转变思想观念,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做好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工作,明确提出了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2008年,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旨在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后的几年中,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的数量和资助力度逐年增大。这一项目的设立对于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激励作用。
除此之外,在总体培养体系的设定上,我校采用CAMPER(野营者)体系作为具体实施措施。在此训练体系中,C(Course)——开设《医学科研方法概要》选修课程,A(Atmosphere)——建立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M(Motivation)——建立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P(Project)——组织学生申报和参与科研项目,E(Evaluation)——建立学生科研活动形成性评价机制,R(Regulation)——成立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管理组织。
2.教师层面的角色变换与管理作用发挥
教师作为学生科研的直接指导者和第一管理人,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对教师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在继承和发扬过往有效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我院大学生科研工作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成立。其成立之初即规定:负责指导大学生社团和教研室有关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负责学生科研项目或作品的遴选工作,负责有关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事项的决策,负责选派学生有关科研活动的指导教师。自成立以来,指导委员会在以管理促创新,以管理促发展的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近年来,指导委员会推动教师将其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分解出一系列既独立又系统的子项目,让学生组建科研小组实施完成,教师本着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思想,从实验设计、项目实施、实验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支持。
另外,从课程管理上,教师通过教学改革和评价体系改革两个方面分别加强了对于课程和学生的管理,从而促进创新。
在课程方面,我院开设了《医学科研方法概要》选修课程。此课程在医学院校低年级开设,在国内尚未见报道。课程内容包括:科研设计与统计学方法、文献检索、科研论文撰写、与学期教学内容相关的医学科研实验技术(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机能学、病原生物学)、实验室见习。以此课程为引导,使学生在开始从事科研活动前能够建立起一定的兴趣,积累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从而减少学生科研活动和实践中的盲目性,避免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 在评价体系方面,对大学生科研活动和实践实施形成性评价。目前,在国内各高校尚未见此项尝试。这一评价体系要求指导教师和大学生科协对学生各项科研活动和实践进行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发现其优势和不足,记录其行为和态度,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和反馈,帮助其改进和提高。
3.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与自我管理体系的构建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学生的自我管理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开展各种具有激励性的活动,如“创新设计型实验”活动现已成为《机能实验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基础医学院大学生科技节已连续举办七届,业已成为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是通过学生组织实现自我管理。2009年,我院成立了基础医学院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负责统筹学生科研小组,协助举办大学生科技节活动,组织学生申报学校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组织学生参加专家学术讲座、报告,组织开展论文、综述报告会和大学生科技论坛,协助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等。经过实践证明,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极大地带动了学生的创新热情,科研成果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对于新体系构建的总结
总体而言,我院对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新体系的构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以《医学科研方法概要》选修课程的开设,作为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引导。(2)以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课堂教学的不断渗透、学生和专家/教师的学术报告、科研实验室的开放、网络平台的有效使用,创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3)以参加国家、省市、学校竞赛,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学生、教师表彰工作,作为激励措施。(4)以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项目实施和总结、撰写论文,作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5)以学生科研活动和实践的形成性评价,指导学生自觉形成严谨的科学作风,提高科研创新能力。(6)以加强基础医学院大学生科研工作指导委员会、教研室、大学生科协三类组织的建设,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水平。(7)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的效能。
通过以上管理体系的構建及运行,经过一个实施周期之后,我校基础医学院2013级五年制本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程度得到了深化,学生掌握和理解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加深,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意识增强,科研分析及动手能力提高,更是培养出了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态度。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推广,将会造就出更多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服务于地方医药卫生事业,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将探索出适于地方高校、行之有效、具有示范意义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黄敬宝,蒋甫玉.大学生科研训练:成效、问题与对策——北京某高校案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ll,(01):143-146.
\[2\]刘长颖.完善大学生科研管理机制的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01):45-46.
\[3\]陈亚芬.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03):137-140.
\[4\]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8,(07):81-84.
\[5\]杨心胜.高校学生科技活动有效机制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8,(04):77-79.
\[6\]王祚桥,周培松,孟三爱.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2):52-54.
基金项目: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2016B-RC048);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JG16DB445);沈阳市高等学校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2016-368)。
科研创新管理体系激励一、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工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管理体系是确保其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纵观国内各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总体上尚处于摸索状态,且存在着许多不尽完善之处,对于不同办学定位、不同发展目标、不同院校类型的高校缺乏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①医学院校基础课程较多,学生需要记忆和掌握的知识点较多,课业负担较重,而忽视了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管理,导致创新能力得不到重视;②过分强调导师制活动或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在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中的单一作用,未发挥出合格的管理体系应有的对学生的激励性;③某些高校未把大学生科研训练视为人才培养的有效抓手,仅简单理解为促进学生科研学习的一种活动;指导教师也将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视为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的调剂品,而没有切实发挥科研管理者和引导者的作用;④多数高校未能建立起相应的各层面组织机构,对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缺乏有效评估、检查和督促,从而影响了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效果;⑤科研活动的管理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或课题申报前未曾接受有关科研方法、实验技术、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引导,致使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着盲目性或照抄照搬,甚至是由教师包办,违背了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初衷。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的构建
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院在进行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改革中,着重于构建新的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简而言之,这一体系包含三个基本点:第一,从校方的角度,实施总体性的、激励性的政策,为科研创新氛围的形成构建良好的大环境;第二,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切实發挥教师作为直接引导者和第一管理者的作用,为学生树立科研创新的典范,增强其信心;第三,是实现“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达到自我管理、自我创新、主动创新的作用。
基于以上主旨,这一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学校管理层面的的改革与创新
这一层面的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大方面:软件和硬件。在硬件方面,主要体现在资金和设备的调度上。学校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已有近十年的历史,成就了一批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人体科学展览馆是大学生活跃的科普活动基地。学科、学术带头人常年坚持面向学生就自身的科研工作进行专题学术讲座,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于基础医学院的全方位、全过程开放科研实验室,学校拨出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保证了此项工作的常年开展。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医学院大学生科技节等大型活动,以及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科研创新竞赛,都得到了学校资金上的支持。
在软件方面,主要体现在项目的设立和政策的出台上。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作为要求列入到学校“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并制定了多项有利于此项工作的政策。同时,学校也要求各二级学院积极转变思想观念,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做好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工作,明确提出了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2008年,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旨在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后的几年中,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的数量和资助力度逐年增大。这一项目的设立对于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激励作用。
除此之外,在总体培养体系的设定上,我校采用CAMPER(野营者)体系作为具体实施措施。在此训练体系中,C(Course)——开设《医学科研方法概要》选修课程,A(Atmosphere)——建立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M(Motivation)——建立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P(Project)——组织学生申报和参与科研项目,E(Evaluation)——建立学生科研活动形成性评价机制,R(Regulation)——成立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管理组织。
2.教师层面的角色变换与管理作用发挥
教师作为学生科研的直接指导者和第一管理人,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对教师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在继承和发扬过往有效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我院大学生科研工作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成立。其成立之初即规定:负责指导大学生社团和教研室有关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负责学生科研项目或作品的遴选工作,负责有关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事项的决策,负责选派学生有关科研活动的指导教师。自成立以来,指导委员会在以管理促创新,以管理促发展的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近年来,指导委员会推动教师将其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分解出一系列既独立又系统的子项目,让学生组建科研小组实施完成,教师本着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思想,从实验设计、项目实施、实验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支持。
另外,从课程管理上,教师通过教学改革和评价体系改革两个方面分别加强了对于课程和学生的管理,从而促进创新。
在课程方面,我院开设了《医学科研方法概要》选修课程。此课程在医学院校低年级开设,在国内尚未见报道。课程内容包括:科研设计与统计学方法、文献检索、科研论文撰写、与学期教学内容相关的医学科研实验技术(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机能学、病原生物学)、实验室见习。以此课程为引导,使学生在开始从事科研活动前能够建立起一定的兴趣,积累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从而减少学生科研活动和实践中的盲目性,避免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 在评价体系方面,对大学生科研活动和实践实施形成性评价。目前,在国内各高校尚未见此项尝试。这一评价体系要求指导教师和大学生科协对学生各项科研活动和实践进行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发现其优势和不足,记录其行为和态度,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和反馈,帮助其改进和提高。
3.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与自我管理体系的构建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学生的自我管理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开展各种具有激励性的活动,如“创新设计型实验”活动现已成为《机能实验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基础医学院大学生科技节已连续举办七届,业已成为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是通过学生组织实现自我管理。2009年,我院成立了基础医学院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负责统筹学生科研小组,协助举办大学生科技节活动,组织学生申报学校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组织学生参加专家学术讲座、报告,组织开展论文、综述报告会和大学生科技论坛,协助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等。经过实践证明,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极大地带动了学生的创新热情,科研成果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对于新体系构建的总结
总体而言,我院对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新体系的构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以《医学科研方法概要》选修课程的开设,作为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引导。(2)以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课堂教学的不断渗透、学生和专家/教师的学术报告、科研实验室的开放、网络平台的有效使用,创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3)以参加国家、省市、学校竞赛,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学生、教师表彰工作,作为激励措施。(4)以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项目实施和总结、撰写论文,作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5)以学生科研活动和实践的形成性评价,指导学生自觉形成严谨的科学作风,提高科研创新能力。(6)以加强基础医学院大学生科研工作指导委员会、教研室、大学生科协三类组织的建设,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水平。(7)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的效能。
通过以上管理体系的構建及运行,经过一个实施周期之后,我校基础医学院2013级五年制本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程度得到了深化,学生掌握和理解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加深,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意识增强,科研分析及动手能力提高,更是培养出了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态度。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推广,将会造就出更多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服务于地方医药卫生事业,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将探索出适于地方高校、行之有效、具有示范意义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黄敬宝,蒋甫玉.大学生科研训练:成效、问题与对策——北京某高校案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ll,(01):143-146.
\[2\]刘长颖.完善大学生科研管理机制的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01):45-46.
\[3\]陈亚芬.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03):137-140.
\[4\]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8,(07):81-84.
\[5\]杨心胜.高校学生科技活动有效机制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8,(04):77-79.
\[6\]王祚桥,周培松,孟三爱.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2):52-54.
基金项目: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2016B-RC048);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JG16DB445);沈阳市高等学校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201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