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戏剧一直都可以用悲剧和喜剧这两大范畴来清晰区分戏剧这个大的阵营,悲剧与喜剧也成为西方戏剧的主要美学形态类型,而我国古典戏曲则不同,自戏曲降生之日起,就有许多批评家对我国戏曲进行研究分类,但其出发点不能像西方戏剧那样用悲剧喜剧这两大阵营来分类。我国戏曲则是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悲喜交集的“大团圆”之美。
【关键词】:古典戏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国古典戏曲没有像西方戏剧有一悲到底的大悲剧,顾有许多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一些学者曾把有无悲剧这一争论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古典戏曲中不但有悲剧,而且有大量的悲剧,包括许多的悲剧作品;一种是古典戏曲虽然有令人“酸鼻”的“苦戏”、“怨谱”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对于第一种看法的学者认为:“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悲剧特点和风格,并不能用西方悲剧的理论来衡量我国的戏剧。”这种完全符合我们民族文化,从古至今,“和”思想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所信奉的,也证明这些学者是站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去研究戏剧。第二种学者认为虽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悲剧,它们既然都属于悲剧,就应该有相同点,所以就用西方的悲剧理论去衡量中国古典戏曲,但是这种看法恰巧忽略了民族文化的不同所带来的戏剧形态的不同。所以作为我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古典戏曲美学形态更符合我国的民族文化。
一、乐而不淫的古典戏曲美学形态
乐而不淫,创作者在一部戏剧作品中呈现给观众轻松快乐的氛围,但是有节制的,也会在欢乐的氛围上加入淡淡悲伤。从民族文化出发,乐而不淫符合中国观众心理的审美意识,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以《看钱奴》为例:《看钱奴》,元代戏曲作家郑廷玉所作,是一部典型以讽刺艺术为主的作品,作品选取一个悲情与痛苦的喜剧冲突为基础,来揭示主人公贾仁的吝啬和残忍。这与西方喜剧截然不同,西方喜剧故事情节表现过头,也太过放肆,不像我国古典喜剧乐而不淫,悲喜结合,深刻展示了我国古典喜剧的重要审美形态。例如从悲这方面来看,周荣祖一家本来衣食无忧,但后来遭遇了功名不遂,祖宗留下的财产被盗,导致最后在风雪夜里将自己的儿子周长寿卖给盗取自己财产的贾仁。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痛苦的情景。但创作者也结合了令观众轻松快乐喜剧氛围。从喜这方面来看,贾仁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本身就给观众带来欢乐,贾仁本是一个家徒四壁的穷汉,因盗取周荣祖财产成为暴发户,可他的吝啬刻薄让观众喷饭。他因被狗舔了一个鸭指头而病危,奄奄一息。临终还在嘱托自己的儿子,切勿为他买棺木,只需把尸体拦腰剁成两段,便可用费马槽发送。在剁尸体的时候他还要求儿子去借别人家斧子来剁,否则剁坏了自家斧子,又的花钱去修斧子。令人贻笑大方,作者把一个吝啬鬼刻画的入木三分,然而欢乐中带着鄙视和眼泪。
二、哀而不伤的古典戏曲美学形态
哀而不伤,在悲剧作品中没有像西方悲剧“一悲到底”,而是悲与喜适度调和,有节制的呈现,以致不会让观众感到过分悲伤。这也是我国大部分悲剧作品最大的特点,没有将悲与喜开来。这也是中国观众所期待的“大团圆”现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诗艺》中说到悲剧的功能是用来引发观众和读者的怜悯和遗憾,所以西方悲剧所呈现的都是彻底毁灭,彻底死亡,不留一丝情面,悲到极点。而中国悲剧有其自身的审美蕴含,作品虽然都是以悲为主,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入调笑和大团圆的结局。这种哀而不伤的“大团圆”让观众和读者的心灵得到一定安慰和满足。
以《赵氏孤儿》为例,故事开始前,先在楔子里简单介绍了屠岸贾杀害赵盾一家三百多口的彻底毁灭事件,全剧都在以程婴,屠岸贾等人搜孤、救孤情节展开故事的发展。屠岸贾不惜一切代价要找出赵盾的遗孤,甚至残忍到下令诛杀全国一个月以上的婴儿,以赶尽杀绝。当程婴发现这件事时,他不惜牺牲自己小儿来拯救恩人之遗孤,当程婴之小儿被当做赵氏孤儿搜出时,亲眼看着自己的小儿被屠岸贾连砍三刀死去,程婴亲眼目睹自己骨肉死去,这种骨肉分离无不引发观众的痛苦和怜悯。当韩厥发现程婴私带赵氏孤儿出宫,他虽然是屠岸贾部下,但韩厥没有阻拦程婴,说明韩厥面对大是大非,他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他深明大义,敢担风险,不惜牺牲,放走孤儿,自刎明志。韩厥的精神让观众感到残害忠良,小人得志带来的不公。无论是程婴牺牲自己小儿救孤,还是韩厥自刎救孤的情节,都在剧情发展上营造了强烈的悲剧气氛,让观众难以接受的痛苦。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因果报应,当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后,入朝为臣,对屠岸贾展开复仇。在元杂剧中,屠岸贾收赵氏孤儿为义子,搜孤十多年,他们最后成为养父子关系,最后被赵氏孤儿亲手杀死。这也加强了对奸臣屠岸贾的讽刺。这也强调了赵氏孤儿复仇的主题。这种大团圆的结局不仅符合了中华民族的大团圆思想,而且也让观众痛苦的心理得到一些安慰。成就了中国古典戏曲哀而不伤的美学形态。
三、悲喜交集的古典戏曲美学形态
悲喜交集,在一部戏剧作品中有悲有喜,悲喜交融。中国古典戏曲讲究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悲喜交集的美学形态,虽然这种悲喜交集的形态和西方悲喜对立的戏剧有很大不一样,并且一些学者也对此进行批评,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中国戏曲的大团圆结局是我国独有戏曲特点,例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没有被列入十大悲喜剧中,因为整个故事剧情既有悲也有喜。
《牡丹亭》通过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被压迫男女青年追求爱情婚姻自主的美好向往。女主人公杜丽娘才貌端妍,从小接受封建教育,杜丽娘的父亲更是封建家长的代表,他对杜丽娘的管教和苛刻,使一个女子的欲望都封闭起来,甚至不让杜丽娘去后花园,怕她受到花鸟的触动。可杜丽娘生来就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对人性,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她私自来到后花园,让她乌云般的愁绪开始苏醒,她开始领略到大自然美好一切。以致从花园回来后昏昏欲睡,甚至在梦中得到柳梦梅的求爱,更加坚定了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为了让梦境变成现实,杜丽娘不断追梦。最后愁闷消瘦,一病不起。这表达了一个封建女性面对束缚所展现出来的反抗。看到这,会让观众大失所望,因为杜丽娘没有得到幸福郁郁而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但作者并没有以此终结故事,又接着写到杜丽娘在阴间像判官询问自己的梦中情人,她摆脱一切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甚至以游魂和柳梦梅约会,并让柳梦梅掘自己的坟墓,让自己复活。杜丽娘為了爱情而死,为了爱情又活,她回到现实世界,实现美好的婚姻。杜丽娘以失去生命将情感推到最高潮,让观众遗憾、怜悯。这正是悲剧所体现的,但作者让她起死回生,回到现实的世界里沐浴阳光,享受爱情的幸福,这又让观众轻松起来,又满足了观众心里所渴望的美好团圆。达到了一部悲剧作品悲中有喜,泪中有笑的境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愿望,也与西方悲剧区别开来,形成哀而不伤的美学形态,让我国古典戏曲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参考文献:
[1]郑传寅.悲喜沓见,离合环生——古典戏曲美学形态的优长与缺失[J].武汉大学学报,1992(6).
[2]张芳.浅析中国古典戏曲的中和之美[J].戏剧之家,2015(3).
[3]郑传寅.喜以悲反:我国古典喜剧的审美品格[J].戏剧之家,1997(2).
[4]王莹.谈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悲剧性[J].文学教育,2010(8).
[5]鲁晓娟.中国式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意义追寻[J].文学界(理论版),2010(11).
[6]马瑜.楚爱华.牡丹亭大团圆结局新解[J].昆明学院学报,2010(4).
【关键词】:古典戏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国古典戏曲没有像西方戏剧有一悲到底的大悲剧,顾有许多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一些学者曾把有无悲剧这一争论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古典戏曲中不但有悲剧,而且有大量的悲剧,包括许多的悲剧作品;一种是古典戏曲虽然有令人“酸鼻”的“苦戏”、“怨谱”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对于第一种看法的学者认为:“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悲剧特点和风格,并不能用西方悲剧的理论来衡量我国的戏剧。”这种完全符合我们民族文化,从古至今,“和”思想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所信奉的,也证明这些学者是站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去研究戏剧。第二种学者认为虽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悲剧,它们既然都属于悲剧,就应该有相同点,所以就用西方的悲剧理论去衡量中国古典戏曲,但是这种看法恰巧忽略了民族文化的不同所带来的戏剧形态的不同。所以作为我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古典戏曲美学形态更符合我国的民族文化。
一、乐而不淫的古典戏曲美学形态
乐而不淫,创作者在一部戏剧作品中呈现给观众轻松快乐的氛围,但是有节制的,也会在欢乐的氛围上加入淡淡悲伤。从民族文化出发,乐而不淫符合中国观众心理的审美意识,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以《看钱奴》为例:《看钱奴》,元代戏曲作家郑廷玉所作,是一部典型以讽刺艺术为主的作品,作品选取一个悲情与痛苦的喜剧冲突为基础,来揭示主人公贾仁的吝啬和残忍。这与西方喜剧截然不同,西方喜剧故事情节表现过头,也太过放肆,不像我国古典喜剧乐而不淫,悲喜结合,深刻展示了我国古典喜剧的重要审美形态。例如从悲这方面来看,周荣祖一家本来衣食无忧,但后来遭遇了功名不遂,祖宗留下的财产被盗,导致最后在风雪夜里将自己的儿子周长寿卖给盗取自己财产的贾仁。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痛苦的情景。但创作者也结合了令观众轻松快乐喜剧氛围。从喜这方面来看,贾仁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本身就给观众带来欢乐,贾仁本是一个家徒四壁的穷汉,因盗取周荣祖财产成为暴发户,可他的吝啬刻薄让观众喷饭。他因被狗舔了一个鸭指头而病危,奄奄一息。临终还在嘱托自己的儿子,切勿为他买棺木,只需把尸体拦腰剁成两段,便可用费马槽发送。在剁尸体的时候他还要求儿子去借别人家斧子来剁,否则剁坏了自家斧子,又的花钱去修斧子。令人贻笑大方,作者把一个吝啬鬼刻画的入木三分,然而欢乐中带着鄙视和眼泪。
二、哀而不伤的古典戏曲美学形态
哀而不伤,在悲剧作品中没有像西方悲剧“一悲到底”,而是悲与喜适度调和,有节制的呈现,以致不会让观众感到过分悲伤。这也是我国大部分悲剧作品最大的特点,没有将悲与喜开来。这也是中国观众所期待的“大团圆”现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诗艺》中说到悲剧的功能是用来引发观众和读者的怜悯和遗憾,所以西方悲剧所呈现的都是彻底毁灭,彻底死亡,不留一丝情面,悲到极点。而中国悲剧有其自身的审美蕴含,作品虽然都是以悲为主,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入调笑和大团圆的结局。这种哀而不伤的“大团圆”让观众和读者的心灵得到一定安慰和满足。
以《赵氏孤儿》为例,故事开始前,先在楔子里简单介绍了屠岸贾杀害赵盾一家三百多口的彻底毁灭事件,全剧都在以程婴,屠岸贾等人搜孤、救孤情节展开故事的发展。屠岸贾不惜一切代价要找出赵盾的遗孤,甚至残忍到下令诛杀全国一个月以上的婴儿,以赶尽杀绝。当程婴发现这件事时,他不惜牺牲自己小儿来拯救恩人之遗孤,当程婴之小儿被当做赵氏孤儿搜出时,亲眼看着自己的小儿被屠岸贾连砍三刀死去,程婴亲眼目睹自己骨肉死去,这种骨肉分离无不引发观众的痛苦和怜悯。当韩厥发现程婴私带赵氏孤儿出宫,他虽然是屠岸贾部下,但韩厥没有阻拦程婴,说明韩厥面对大是大非,他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他深明大义,敢担风险,不惜牺牲,放走孤儿,自刎明志。韩厥的精神让观众感到残害忠良,小人得志带来的不公。无论是程婴牺牲自己小儿救孤,还是韩厥自刎救孤的情节,都在剧情发展上营造了强烈的悲剧气氛,让观众难以接受的痛苦。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因果报应,当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后,入朝为臣,对屠岸贾展开复仇。在元杂剧中,屠岸贾收赵氏孤儿为义子,搜孤十多年,他们最后成为养父子关系,最后被赵氏孤儿亲手杀死。这也加强了对奸臣屠岸贾的讽刺。这也强调了赵氏孤儿复仇的主题。这种大团圆的结局不仅符合了中华民族的大团圆思想,而且也让观众痛苦的心理得到一些安慰。成就了中国古典戏曲哀而不伤的美学形态。
三、悲喜交集的古典戏曲美学形态
悲喜交集,在一部戏剧作品中有悲有喜,悲喜交融。中国古典戏曲讲究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悲喜交集的美学形态,虽然这种悲喜交集的形态和西方悲喜对立的戏剧有很大不一样,并且一些学者也对此进行批评,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中国戏曲的大团圆结局是我国独有戏曲特点,例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没有被列入十大悲喜剧中,因为整个故事剧情既有悲也有喜。
《牡丹亭》通过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被压迫男女青年追求爱情婚姻自主的美好向往。女主人公杜丽娘才貌端妍,从小接受封建教育,杜丽娘的父亲更是封建家长的代表,他对杜丽娘的管教和苛刻,使一个女子的欲望都封闭起来,甚至不让杜丽娘去后花园,怕她受到花鸟的触动。可杜丽娘生来就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对人性,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她私自来到后花园,让她乌云般的愁绪开始苏醒,她开始领略到大自然美好一切。以致从花园回来后昏昏欲睡,甚至在梦中得到柳梦梅的求爱,更加坚定了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为了让梦境变成现实,杜丽娘不断追梦。最后愁闷消瘦,一病不起。这表达了一个封建女性面对束缚所展现出来的反抗。看到这,会让观众大失所望,因为杜丽娘没有得到幸福郁郁而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但作者并没有以此终结故事,又接着写到杜丽娘在阴间像判官询问自己的梦中情人,她摆脱一切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甚至以游魂和柳梦梅约会,并让柳梦梅掘自己的坟墓,让自己复活。杜丽娘為了爱情而死,为了爱情又活,她回到现实世界,实现美好的婚姻。杜丽娘以失去生命将情感推到最高潮,让观众遗憾、怜悯。这正是悲剧所体现的,但作者让她起死回生,回到现实的世界里沐浴阳光,享受爱情的幸福,这又让观众轻松起来,又满足了观众心里所渴望的美好团圆。达到了一部悲剧作品悲中有喜,泪中有笑的境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愿望,也与西方悲剧区别开来,形成哀而不伤的美学形态,让我国古典戏曲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参考文献:
[1]郑传寅.悲喜沓见,离合环生——古典戏曲美学形态的优长与缺失[J].武汉大学学报,1992(6).
[2]张芳.浅析中国古典戏曲的中和之美[J].戏剧之家,2015(3).
[3]郑传寅.喜以悲反:我国古典喜剧的审美品格[J].戏剧之家,1997(2).
[4]王莹.谈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悲剧性[J].文学教育,2010(8).
[5]鲁晓娟.中国式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意义追寻[J].文学界(理论版),2010(11).
[6]马瑜.楚爱华.牡丹亭大团圆结局新解[J].昆明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