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企业价值导向的不断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将尝试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演变的内在动因进行分析。
关键:财务管理;目标;动因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是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于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随着企业价值导向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过程
建国以来,我国企业的价值导向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所有者缺位阶段;2、以股东价值为导向阶段;3、以相关者利益价值为导向阶段。随着企业价值导向的转变,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在发生着变化。
(一)所有者缺位阶段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表面上企业属于国家所有,供需由国家宏观统一调控,企业经营方式是单纯的生产型,无需考虑销售经营,而实际上企业处在一种所有者缺位的状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是追求“产值最大化”,这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者缺位的产物。
(二)以股东价值为导向阶段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得到加强,股份制公司成为我国企业的主要存在形式,而股份制公司遵循的是委托代理理论。基于委托代理条件下的受托财产责任,经营者应最大限度地谋求股东或委托人的利益,企业的一切活动应都以股东价值为导向。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股票市价、每股市价以及权益资本增值率。
(三)以相关者利益价值为导向阶段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企业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不再仅仅是股东的企业,而是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企业,除了股东还有债权人、经理人员、雇员等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进入以利益相关者价值为导向阶段为了协调股东与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企业发展,企业以相关者利益价值为导向,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演变的动因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从“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演变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再到“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化”,表面上看来是由企业价值导向决定的,而本质上企业价值导向的发展又是由企业产权关系的发展所决定的。所以,企业内在产权关系的存在与发展最终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演变,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际上是不同经济形态下企业各产权主体博弈结果的最终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施“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的各利益当事人即产权主体,投入企业的资源主要有:股东投入资本即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债务人投入财务资源,雇员投入体力劳动资源和知识资源,经理人员投入知识资源,其他利益当事人投入各自相应的资源。企业生产过程中,这些资源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由于企业各方产权主体实力悬殊明显,博弈的结果必然是企业财务资源的权利主体获胜,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也必然围绕企业财务资源权利主体,出现了“利润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
另外,在同为财务资源所有者的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也存在博弈关系。尽管双方都提供了财务资源,但债权人让渡的只是财务资源有限的使用权(到期要还本付息),所以在两者的博弈中,股东成为最后的胜者,企业一切活动以股东价值为导向。因而,出现了完全从股东角度出发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股东价值最大化”。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进入知识经济、绿色经济时代。知识资源与人力资源等其他资源对经济增长、价值创造的贡献越来越大,企业契约各方即各产权主体间的相对实力和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财务资源所有者的实力相对削弱,地位下降,而以知识资源所有者为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力量增强,地位提高。各方产权主体实力的消长变化,必然产生新的博弈。而最终博弈的结果是:权益各方相互妥协,共同参与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企业一切活动以相关者利益价值为导向。由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可避免地再次发生变化,提出“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
然而,根据产权理论,产权是包括专用性资源的所有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在内的总和。当专用性资源的所有者将其所有的专用性资源投入企业并想从企业获利时,必须将一部分产权界定给企业(即投入到企业中去),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而使企业的投资者(即所有者)享有部分产权,形成不完全产权即产权残缺。所有者的残缺产权意味着每一个对企业投入专用性资源的所有者在企业内都有利益要求,有权分享企业的权利,但是每个利益相关者分享这些权利时,必须要在企业产权的“法律框架”内通过企业均衡来实现。因而他们各自行使权利时,都相互制约和限制。由于权利受到限制,人们无法尽量追求其利益的最大化,而只能是均衡化。所以,又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化”。
三、结束语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演变,表面上看是跟随企业价值导向的发展而发展,实际上不同经济形态下企业各产权主体的不同博弈结果才是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演变的真实动因。我国企业未来财务管理目标的演变也必然是由企业各产权主体在博弈中的实力强弱决定的。
关键:财务管理;目标;动因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是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于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随着企业价值导向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过程
建国以来,我国企业的价值导向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所有者缺位阶段;2、以股东价值为导向阶段;3、以相关者利益价值为导向阶段。随着企业价值导向的转变,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在发生着变化。
(一)所有者缺位阶段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表面上企业属于国家所有,供需由国家宏观统一调控,企业经营方式是单纯的生产型,无需考虑销售经营,而实际上企业处在一种所有者缺位的状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是追求“产值最大化”,这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者缺位的产物。
(二)以股东价值为导向阶段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得到加强,股份制公司成为我国企业的主要存在形式,而股份制公司遵循的是委托代理理论。基于委托代理条件下的受托财产责任,经营者应最大限度地谋求股东或委托人的利益,企业的一切活动应都以股东价值为导向。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股票市价、每股市价以及权益资本增值率。
(三)以相关者利益价值为导向阶段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企业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不再仅仅是股东的企业,而是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企业,除了股东还有债权人、经理人员、雇员等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进入以利益相关者价值为导向阶段为了协调股东与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企业发展,企业以相关者利益价值为导向,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演变的动因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从“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演变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再到“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化”,表面上看来是由企业价值导向决定的,而本质上企业价值导向的发展又是由企业产权关系的发展所决定的。所以,企业内在产权关系的存在与发展最终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演变,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际上是不同经济形态下企业各产权主体博弈结果的最终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施“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的各利益当事人即产权主体,投入企业的资源主要有:股东投入资本即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债务人投入财务资源,雇员投入体力劳动资源和知识资源,经理人员投入知识资源,其他利益当事人投入各自相应的资源。企业生产过程中,这些资源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由于企业各方产权主体实力悬殊明显,博弈的结果必然是企业财务资源的权利主体获胜,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也必然围绕企业财务资源权利主体,出现了“利润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
另外,在同为财务资源所有者的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也存在博弈关系。尽管双方都提供了财务资源,但债权人让渡的只是财务资源有限的使用权(到期要还本付息),所以在两者的博弈中,股东成为最后的胜者,企业一切活动以股东价值为导向。因而,出现了完全从股东角度出发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股东价值最大化”。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进入知识经济、绿色经济时代。知识资源与人力资源等其他资源对经济增长、价值创造的贡献越来越大,企业契约各方即各产权主体间的相对实力和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财务资源所有者的实力相对削弱,地位下降,而以知识资源所有者为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力量增强,地位提高。各方产权主体实力的消长变化,必然产生新的博弈。而最终博弈的结果是:权益各方相互妥协,共同参与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企业一切活动以相关者利益价值为导向。由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可避免地再次发生变化,提出“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
然而,根据产权理论,产权是包括专用性资源的所有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在内的总和。当专用性资源的所有者将其所有的专用性资源投入企业并想从企业获利时,必须将一部分产权界定给企业(即投入到企业中去),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而使企业的投资者(即所有者)享有部分产权,形成不完全产权即产权残缺。所有者的残缺产权意味着每一个对企业投入专用性资源的所有者在企业内都有利益要求,有权分享企业的权利,但是每个利益相关者分享这些权利时,必须要在企业产权的“法律框架”内通过企业均衡来实现。因而他们各自行使权利时,都相互制约和限制。由于权利受到限制,人们无法尽量追求其利益的最大化,而只能是均衡化。所以,又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化”。
三、结束语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演变,表面上看是跟随企业价值导向的发展而发展,实际上不同经济形态下企业各产权主体的不同博弈结果才是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演变的真实动因。我国企业未来财务管理目标的演变也必然是由企业各产权主体在博弈中的实力强弱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