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4-000-02
摘 要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体育与旅游两大学科之间形成较为复杂的交叉、融合关系。体育旅游专业的设置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现实需求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体育旅游 现实需求 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体育、旅游等休闲娱乐活动的关注力度明显加大。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之一,正在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需要进行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然而,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传统、落后,无法满足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需求。
一、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现实需求
(二)组织管理类人才需求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更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精神生活的享受。国家旅游部门数据统计显示: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中国平均旅游花费增长率为2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受到我国自然地理位置的影响,绝大多数旅游胜地均有山、有水,水天一色的自然景色带给游客轻松、舒适的感受。而部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喜欢一些具备冒险、刺激性的项目,例如:攀岩、蹦极、探险等。由于这些项目通常身处于大山、悬崖、绝壁,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所以必须要求专业人士给予指导和管理。就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基本上没有攀岩、蹦极、探险类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这种风险较大的旅游项目必须要求专业人才具备特殊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
(二)技能型人才需求
水上划艇、帆船、赛船等运动是绝大多数体育喜好者必不可少的水上运动项目。而水上体育运动必须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专业化技能,这就需要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水上运动专业技能。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尽管我国水系旅游胜地较多,水上运动爱好者逐年增多,但是目前仍然缺少水上体育运动专业化人才,而高校所培养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技能普遍较低,主要以理论指导为主,缺乏专业化指导。
(三)文化类人才需求
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必须进行文化知识类型人才的培养,体育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只有充分了解和熟悉本地文化、旅游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方可为外来游客讲解当地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象、历史渊源、民俗文化,带领游客入乡随俗,接受本地文化。因此,从某种层面来讲,文化类人才作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核心。而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专业文化人才培养力度普遍不大,文化类人才需求量较大,特别是涉外文化人才更为紧缺,将严重影响到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走出去”战略决策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才培养机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未严格按照市场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现状,特别是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人才培养目的性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笔者通过对某体育旅游景区专业人才队伍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六十多名全职员工中,体育旅游专业员工趋之若鹜,基本上全是与体育旅游不相关的专业人员。体育旅游管理部门主要以能力为主,对学历、专业要求并不高。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相对匮乏,需要加大教育和培养力度,并且逐步实施“走出去”战略,让更多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接受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传统封闭教育培养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现实需求。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切合体育旅游产业人才需求实际,充分结合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行业规律。从产业类型划分来看,体育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也就是所谓的服务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旨在满足体育旅游爱好者的基础需求。因此,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和专业性。比如: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类体育旅游运动基础特征,具备一定的风险预测和防范能力,拥有较为全面的专业素养和系统机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只有具备市场开拓、行为辅导和经营管理能力,方可胜任本职工作,成为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保障。所以,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体现出应用型特征,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体育旅游产业实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为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创新提供可靠保障。
(三)实践型人才培养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体现出实践性特征,在体育旅游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体育旅游产业实践性特征,做好专业课程的具体、详细设计,准确、客观反映出体育旅游专业核心特征。作为两大学科体系,体育与旅游学科思想、理论概念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将体育旅游作为同一理论体系来看待,必然需要对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和统一,使其成为一门交叉型学科。体育旅游专业课程的设计,必须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不仅要进行体育专业课程内容的设计,而且还需要将旅游专业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进去,进行有机统一整体。当然,体育旅游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体现出应用型、实践性基础特征,通过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模拟岗位实习等内容的设计,来培养专业人才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强化专业人才综合素养,提高人才业务技能,最终满足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所需。
(四)兼容式人才培养
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从某种层面来讲,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关系到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对兼容式人才的培养力度,具体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力资源队伍的有效兼容。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体育旅游类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普遍较低,人力资源队伍结构不够科学,教师业务技能、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从教师队伍层面入手,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选派教师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逐步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同时,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实现资源与人才共享,切实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创新人力资源兼容模式。 第二,实现体育旅游类高校与企事业单位资源有效兼容。体育旅游类高等院校需要加大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力度,实现资源共享,企事业单位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实训场地,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同时有利于企事业单位人事结构优化和人力资源保障。
第三,实现体育旅游类高校与企事业单位旅游信息有效兼容。体育旅游类高等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深入旅游企事业单位,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基础性需求,并且多方面搜集和整理体育旅游产业相关前沿信息,为兼容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明确指向。同时,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与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具体业务流程、工作类型保持高度一致,通过订单式培养,一方面能够为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能够解决人才就业问题,有利于高校知名度、影响力的提高。
三、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全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就当前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现实需求来讲,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供小于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存在诸多亟需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因此,需要结合现实需求,加大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力度,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一代一路”视域下河南省体育旅游景点发展研究。项目号:162400410372。课题:焦作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我省功夫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4500022
参考文献:
[1] 杨秀丽,杨松.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04).
[2] 霍红,蒲鸿春.西南地区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6).
[3] 王佳,孟梅,殷志栋.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05).
[4] 曹连众,高圆嫒.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02).
[5] 杨赳赳,刘辛田,王国基,肖俊.湖南省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0(03).
摘 要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体育与旅游两大学科之间形成较为复杂的交叉、融合关系。体育旅游专业的设置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现实需求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体育旅游 现实需求 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体育、旅游等休闲娱乐活动的关注力度明显加大。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之一,正在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需要进行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然而,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传统、落后,无法满足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需求。
一、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现实需求
(二)组织管理类人才需求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更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精神生活的享受。国家旅游部门数据统计显示: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中国平均旅游花费增长率为2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受到我国自然地理位置的影响,绝大多数旅游胜地均有山、有水,水天一色的自然景色带给游客轻松、舒适的感受。而部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喜欢一些具备冒险、刺激性的项目,例如:攀岩、蹦极、探险等。由于这些项目通常身处于大山、悬崖、绝壁,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所以必须要求专业人士给予指导和管理。就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基本上没有攀岩、蹦极、探险类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这种风险较大的旅游项目必须要求专业人才具备特殊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
(二)技能型人才需求
水上划艇、帆船、赛船等运动是绝大多数体育喜好者必不可少的水上运动项目。而水上体育运动必须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专业化技能,这就需要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水上运动专业技能。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尽管我国水系旅游胜地较多,水上运动爱好者逐年增多,但是目前仍然缺少水上体育运动专业化人才,而高校所培养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技能普遍较低,主要以理论指导为主,缺乏专业化指导。
(三)文化类人才需求
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必须进行文化知识类型人才的培养,体育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只有充分了解和熟悉本地文化、旅游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方可为外来游客讲解当地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象、历史渊源、民俗文化,带领游客入乡随俗,接受本地文化。因此,从某种层面来讲,文化类人才作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核心。而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专业文化人才培养力度普遍不大,文化类人才需求量较大,特别是涉外文化人才更为紧缺,将严重影响到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走出去”战略决策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才培养机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未严格按照市场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现状,特别是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人才培养目的性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笔者通过对某体育旅游景区专业人才队伍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六十多名全职员工中,体育旅游专业员工趋之若鹜,基本上全是与体育旅游不相关的专业人员。体育旅游管理部门主要以能力为主,对学历、专业要求并不高。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相对匮乏,需要加大教育和培养力度,并且逐步实施“走出去”战略,让更多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接受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传统封闭教育培养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现实需求。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切合体育旅游产业人才需求实际,充分结合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行业规律。从产业类型划分来看,体育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也就是所谓的服务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旨在满足体育旅游爱好者的基础需求。因此,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和专业性。比如: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类体育旅游运动基础特征,具备一定的风险预测和防范能力,拥有较为全面的专业素养和系统机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只有具备市场开拓、行为辅导和经营管理能力,方可胜任本职工作,成为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保障。所以,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体现出应用型特征,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体育旅游产业实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为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创新提供可靠保障。
(三)实践型人才培养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体现出实践性特征,在体育旅游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体育旅游产业实践性特征,做好专业课程的具体、详细设计,准确、客观反映出体育旅游专业核心特征。作为两大学科体系,体育与旅游学科思想、理论概念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将体育旅游作为同一理论体系来看待,必然需要对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和统一,使其成为一门交叉型学科。体育旅游专业课程的设计,必须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不仅要进行体育专业课程内容的设计,而且还需要将旅游专业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进去,进行有机统一整体。当然,体育旅游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体现出应用型、实践性基础特征,通过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模拟岗位实习等内容的设计,来培养专业人才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强化专业人才综合素养,提高人才业务技能,最终满足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所需。
(四)兼容式人才培养
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从某种层面来讲,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关系到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对兼容式人才的培养力度,具体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力资源队伍的有效兼容。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体育旅游类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普遍较低,人力资源队伍结构不够科学,教师业务技能、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从教师队伍层面入手,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选派教师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逐步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同时,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实现资源与人才共享,切实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创新人力资源兼容模式。 第二,实现体育旅游类高校与企事业单位资源有效兼容。体育旅游类高等院校需要加大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力度,实现资源共享,企事业单位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实训场地,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同时有利于企事业单位人事结构优化和人力资源保障。
第三,实现体育旅游类高校与企事业单位旅游信息有效兼容。体育旅游类高等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深入旅游企事业单位,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基础性需求,并且多方面搜集和整理体育旅游产业相关前沿信息,为兼容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明确指向。同时,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与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具体业务流程、工作类型保持高度一致,通过订单式培养,一方面能够为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能够解决人才就业问题,有利于高校知名度、影响力的提高。
三、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全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就当前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现实需求来讲,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供小于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存在诸多亟需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因此,需要结合现实需求,加大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力度,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一代一路”视域下河南省体育旅游景点发展研究。项目号:162400410372。课题:焦作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我省功夫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4500022
参考文献:
[1] 杨秀丽,杨松.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04).
[2] 霍红,蒲鸿春.西南地区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6).
[3] 王佳,孟梅,殷志栋.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05).
[4] 曹连众,高圆嫒.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02).
[5] 杨赳赳,刘辛田,王国基,肖俊.湖南省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