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资料与方法 自1995-2004年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男60例,女21例;年龄60~92岁;病程1-3个月.临床症状:头痛70例,呕吐19例,肢体乏力40例,偏瘫30例,复视3例.CT均示单侧颅板下镰形低密度影与混合密度影.其中常规引流54例,负压引流27例。
【机 构】
:
200000,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脑外科,200000,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脑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资料与方法
自1995-2004年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男60例,女21例;年龄60~92岁;病程1-3个月.临床症状:头痛70例,呕吐19例,肢体乏力40例,偏瘫30例,复视3例.CT均示单侧颅板下镰形低密度影与混合密度影.其中常规引流54例,负压引流27例。
其他文献
一、临床资料 本组9例均为中老年男性,年龄40~60岁5例,60岁以上4例.病程1.5个月至3年,7例有明确头部外伤史.额颞顶部6例,颞顶枕部2例,额顶部1例.临床表现:头晕、头痛,2例伴有恶心、呕吐,6例有对侧不完全偏瘫,1例伴有局灶性癫痫,2例有精神障碍,3例伴有记忆力下降。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方法.方法 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8例难治性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5~42岁.病变部位以双侧大脑凸面硬脑膜为主3例,乙状窦小脑幕病灶2例,前颅窝和眶尖病灶1例,矢状窦双侧乙状窦1例.手术依据病灶部位,选择额颞、颞枕、额下、乙状窦前或联合入路,电凝、离断病灶供血动脉,切除受累的病变硬脑膜,沿动脉化静脉分流方向寻找瘘口,切断动静脉
患者 男,48岁.以颈背痛5个月余,加重伴左侧肢体无力3个月入院.查体:左颈肩部、左上肢肌肉萎缩,左上肢肌力Ⅲ级,肌张力下降,左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高,右侧上肢桡侧面及右侧胸腹壁痛温度觉减退,触觉正常,肩胛区痛温度觉减退,左侧肱二、三头肌反射及桡骨膜反射减退,左侧腹壁反射消失,左侧提睾反射消失,左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活跃,左下肢位置觉、运动觉减退,左侧Hoffman,Babinski征阳性.MRI颈
作者1999年4月至2005年4月共收治儿童脑外伤后缄默症(post-traumatic mutism,PTM)16例,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这组患儿的临床表现、CT、MRI的影像学改变,伤后SPECT所显示缺血脑区的分布,苏醒后缄默症的持续时间以及出院时语言恢复的程度。
患者 男性,43岁.2005年4月10日急诊入院.入院前8h酒后骑摩托车摔伤,头部着地,当即昏迷.体检:意识朦胧,躁动,脑膜刺激征阳性.颜面、身体多处擦皮伤,鼻衄.四肢肌力Ⅴ级,右下肢Babinski征可疑阳性.入院时头部CT:左鞍旁见椭圆形高密度占位影像,直径约2.5cm.急诊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左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环状不规则形动脉瘤影像,方向指向颈内动脉后、下外.诊断为:外伤性颈内动脉
患者 女,33岁.因"双下肢疼痛8年,加重伴行走障碍1年余"于2006年9月2日入院.病史中否认有近亲婚育史.胸椎MRl平扫+增强示:T4~8椎体平面椎管内脊髓后囊性占位性病变.拟诊"囊性畸胎瘤".于2006年9月12日在插管全麻下手术,取俯卧位,相当于T4~8胸椎棘突切口入路,见囊肿位于T4~8椎管内硬脊膜外,呈白色透明多环状,边界清楚,囊内充满液体.囊液为无色透明类似脑脊液的液体,囊肿大小约1
例1 男,38岁.高处坠落伤及头部30min入院.昏迷状态,GCS 7分.双瞳孔等大,右肢瘫,双巴彬氏征阳性.右颞顶头皮挫伤伴血肿.头CT:左额颞顶区硬膜下血肿,层厚>1.0cm,中线右移>0.5cm,脑室受压变形。
近年来,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已成为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以及舌咽神经痛等疾病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然而有些术后并发症仍成为影响其术后效果的重要因素,脑脊液漏是MVD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因此,在MVD手术的最后阶段重建硬膜的完整性是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根本手段.目前,人工硬膜已广泛用于修补硬膜缺损,本文通过比较术中应用和未应用人工硬膜的
一、资料与方法 自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作者对2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老年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