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陇三村是一个有着2369户“小家”聚集起来的“大家”,在家庭文明培育过程中,经历了让老百姓“走出小家,走进大家和社区,再从社区到家庭,把绿色文明带回家”的过程。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有意义的过程。
梅陇三村是一个历史上的城乡结合部,以动迁户为主的居民区,人员结构复杂,利益诉求多样,素质参差不齐,环保意识欠缺,有着大多数老旧社区的治理顽疾。居民区党总支意识到必须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去凝聚和吸引大家才能促进家庭和社区的文明建设。
党总支及时捕捉到社区管理的“痛点”和居民生活的“热点”,以及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的“切入点”。2011年初,组织lO名家庭主妇组成了“绿主妇、我当家”环保行动小组,并牵手社区学校,融入街道“凌云生态家”项目,首先开展了家庭垃圾减量活动。绿主妇们用回收来的废旧塑料和利乐包装没计制作成手提袋、围裙、遮阳帽等生活物品,并影响和带动更多居民携手参与并乐在其中。最初的10人小组在20多天的时间里奇迹般地发展了300多户家庭。绿主妇把每月最后一个周四定为垃圾减量回收日,每到这一天,主妇们纷纷上阵,接待、过秤、分类回笼、积分录入,利用智能终端《零废弃回收卡》对每户家庭的回收量进行记录、跟踪和管理。目前,垃圾减量回收已辐射徐汇、闸北、闵行等区县的24个小区,累计参与家庭超过2000户。社区百姓通过家庭垃圾减量回收活动相识、相熟、相知,并逐步养成了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也从自己的小家走出来,融进了社区的大家。
随着垃圾减量回收活动的开展,2012年初,党总支又组建了绿主妇“家庭一平米小菜园”志愿团队,使种植活动落户三村。社区里的“主妇”和“主男”、老人和孩子因为种菜聚集在一起。从家庭分享到邻里分享,从食物分享到种子分享再到经验分享,一家人老的种菜、小的拍照,乐在其中。种植活动开展三年来,我们发现—些“鸡毛蒜皮”的邻里矛盾在种植的互动交流中被不经意地化解开来。社区钱阿姨的儿子因为停车位相争,与邻居张家发生了不快,虽经上门调解,但钱阿姨内心总还是有一点疙瘩。“家庭一平米菜园”活动开始后,“绿主妇”们硬是拉着钱阿姨到隔壁张家去取经,张阿姨热情相迎,不仅主动介绍起自己的种植心得,还一一解答了钱阿姨提出的问题,钱阿姨的心结也在张阿姨不间断地热情相助中逐步化解开来。
“爱心编织社”是“绿主妇”的又一品牌。通过与上海缘源实业公司的合作,社区配置了“大熊猫废旧衣物回收箱”,动员居民将旧毛衣拆解成线,交由擅长编织的“绿主妇爱心妈妈”。近三年来,已累计为广西、西藏、安徽、贵州等地的lO多所希望小学编制“爱心衣帽”3700多件,志愿者人数达到215人。
这些年从绿主妇开展的活动中我们觉得:搞回收活动,符合老年人节俭的心理,这是以前好的传统。把废物回收加工成艺术品,编织成“爱心衣帽”,是把节俭的传统、美德追求、手艺才能的发挥、创造力和自信心的重建凝聚起来了。所以“绿主妇”才有这样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感染力。《生态文明世界》杂志2015年第一期刊登的主题文章《上海,耐世界的城市》做出这样的评价:“从徐汇凌云生态家的绿主妇们活跃的社区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上海开始扬弃楼宇隔阂,重塑庶民文化的努力。”
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生态文明培育过程中,我们觉得要培育家文化,不是要建设家文化。没有根的文化,没有可持续性;没有根的文化,永远建立不起自信。今年我们从这方水土入手做了一番调查,其中人口姓氏统计中有—个发现,这里的女性是以本地姓氏为主体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姑娘引来了很多外面的男孩子,虽然这个地区是一个姓氏混合的地区,但它是有着自己的根的。上海本来就有原住民和外来民的关系,它之所以能形成海派文化,就是因为原住民对外来民的包容,这一点在我们这里表现的特别明显。
城市文化是流,不是源。中国文化最根本的源头就是农耕文化,中国农耕文化也是绿色文化。我们用“—平米菜园”实现了这一点,在水门汀上实现了农耕文化的传播,这是对子孙影响非常重大的生命工程。“绿主妇”在重塑了社区“绿色文化”的同时,又把它带回家,让年轻人都能接受,因为年轻人对文化寻根还是很感兴趣的。
绿主妇通过“走出小家到大家,带着情趣回小家”的行动,链接了家庭成员。绿主妇通过自然与人文对话和历史追踪,通过对生活美、生态美的追求,提出“梅陇姓氏传文化,迤逦港前种草花,简朴生活美如画,至诚情感连万家”的口号。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美是—个途径,让生态根植于生活。通过“凌云生态·家文化”的培育,使社区生活共同体逐步上升为社区情感共同体。
“和”是家文化的生态核,家和万事兴。“生活和美、身心和悦、夫妻和爱、家庭和睦、万物和鸣、生态和谐”,“中和,位育,安所,遂生”。培育朴素的文化,实实在在的文化。这种文化形式是城市文化的中坚力量。我们用“至诚”的精神,凝聚骨干,树立榜样,感天动地,移风易俗。
社区曾经的迤逦港虽然被填没了,为了子孙,为了未来,人们依然期盼通过挖掘新老姓氏文化,去探寻在梅陇花乡、春华遗址边的这方水土上如何汇聚养育这方人,去探寻基于农耕的民族文化、家族文化之根。通过积极参与、自我教育,“传承超越时代局限的真善美法则”,重塑社区的自信、自尊,为社区治理、公民自治奠基。
梅陇三村是一个历史上的城乡结合部,以动迁户为主的居民区,人员结构复杂,利益诉求多样,素质参差不齐,环保意识欠缺,有着大多数老旧社区的治理顽疾。居民区党总支意识到必须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去凝聚和吸引大家才能促进家庭和社区的文明建设。
党总支及时捕捉到社区管理的“痛点”和居民生活的“热点”,以及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的“切入点”。2011年初,组织lO名家庭主妇组成了“绿主妇、我当家”环保行动小组,并牵手社区学校,融入街道“凌云生态家”项目,首先开展了家庭垃圾减量活动。绿主妇们用回收来的废旧塑料和利乐包装没计制作成手提袋、围裙、遮阳帽等生活物品,并影响和带动更多居民携手参与并乐在其中。最初的10人小组在20多天的时间里奇迹般地发展了300多户家庭。绿主妇把每月最后一个周四定为垃圾减量回收日,每到这一天,主妇们纷纷上阵,接待、过秤、分类回笼、积分录入,利用智能终端《零废弃回收卡》对每户家庭的回收量进行记录、跟踪和管理。目前,垃圾减量回收已辐射徐汇、闸北、闵行等区县的24个小区,累计参与家庭超过2000户。社区百姓通过家庭垃圾减量回收活动相识、相熟、相知,并逐步养成了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也从自己的小家走出来,融进了社区的大家。
随着垃圾减量回收活动的开展,2012年初,党总支又组建了绿主妇“家庭一平米小菜园”志愿团队,使种植活动落户三村。社区里的“主妇”和“主男”、老人和孩子因为种菜聚集在一起。从家庭分享到邻里分享,从食物分享到种子分享再到经验分享,一家人老的种菜、小的拍照,乐在其中。种植活动开展三年来,我们发现—些“鸡毛蒜皮”的邻里矛盾在种植的互动交流中被不经意地化解开来。社区钱阿姨的儿子因为停车位相争,与邻居张家发生了不快,虽经上门调解,但钱阿姨内心总还是有一点疙瘩。“家庭一平米菜园”活动开始后,“绿主妇”们硬是拉着钱阿姨到隔壁张家去取经,张阿姨热情相迎,不仅主动介绍起自己的种植心得,还一一解答了钱阿姨提出的问题,钱阿姨的心结也在张阿姨不间断地热情相助中逐步化解开来。
“爱心编织社”是“绿主妇”的又一品牌。通过与上海缘源实业公司的合作,社区配置了“大熊猫废旧衣物回收箱”,动员居民将旧毛衣拆解成线,交由擅长编织的“绿主妇爱心妈妈”。近三年来,已累计为广西、西藏、安徽、贵州等地的lO多所希望小学编制“爱心衣帽”3700多件,志愿者人数达到215人。
这些年从绿主妇开展的活动中我们觉得:搞回收活动,符合老年人节俭的心理,这是以前好的传统。把废物回收加工成艺术品,编织成“爱心衣帽”,是把节俭的传统、美德追求、手艺才能的发挥、创造力和自信心的重建凝聚起来了。所以“绿主妇”才有这样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感染力。《生态文明世界》杂志2015年第一期刊登的主题文章《上海,耐世界的城市》做出这样的评价:“从徐汇凌云生态家的绿主妇们活跃的社区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上海开始扬弃楼宇隔阂,重塑庶民文化的努力。”
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生态文明培育过程中,我们觉得要培育家文化,不是要建设家文化。没有根的文化,没有可持续性;没有根的文化,永远建立不起自信。今年我们从这方水土入手做了一番调查,其中人口姓氏统计中有—个发现,这里的女性是以本地姓氏为主体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姑娘引来了很多外面的男孩子,虽然这个地区是一个姓氏混合的地区,但它是有着自己的根的。上海本来就有原住民和外来民的关系,它之所以能形成海派文化,就是因为原住民对外来民的包容,这一点在我们这里表现的特别明显。
城市文化是流,不是源。中国文化最根本的源头就是农耕文化,中国农耕文化也是绿色文化。我们用“—平米菜园”实现了这一点,在水门汀上实现了农耕文化的传播,这是对子孙影响非常重大的生命工程。“绿主妇”在重塑了社区“绿色文化”的同时,又把它带回家,让年轻人都能接受,因为年轻人对文化寻根还是很感兴趣的。
绿主妇通过“走出小家到大家,带着情趣回小家”的行动,链接了家庭成员。绿主妇通过自然与人文对话和历史追踪,通过对生活美、生态美的追求,提出“梅陇姓氏传文化,迤逦港前种草花,简朴生活美如画,至诚情感连万家”的口号。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美是—个途径,让生态根植于生活。通过“凌云生态·家文化”的培育,使社区生活共同体逐步上升为社区情感共同体。
“和”是家文化的生态核,家和万事兴。“生活和美、身心和悦、夫妻和爱、家庭和睦、万物和鸣、生态和谐”,“中和,位育,安所,遂生”。培育朴素的文化,实实在在的文化。这种文化形式是城市文化的中坚力量。我们用“至诚”的精神,凝聚骨干,树立榜样,感天动地,移风易俗。
社区曾经的迤逦港虽然被填没了,为了子孙,为了未来,人们依然期盼通过挖掘新老姓氏文化,去探寻在梅陇花乡、春华遗址边的这方水土上如何汇聚养育这方人,去探寻基于农耕的民族文化、家族文化之根。通过积极参与、自我教育,“传承超越时代局限的真善美法则”,重塑社区的自信、自尊,为社区治理、公民自治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