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观察》是块金字招牌
《记者观察》要关注弱势群体,要关注基层,面向中层
《记者观察》要走出山西、走出国门、走出平面媒体
经过缜密的调研和精心策划,我刊于今年7月推出了改版样刊。为了验证样刊能否被市场接受,7月30日,本刊在京邀请了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李锐锋、本刊特邀编委会主任、《新华每日电讯》原总编姬乃甫、本刊特邀编委、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吴昊等期刊界、新闻界的著名人士举行研讨会,为我刊把脉。专家们表示,改版样刊更贴近新闻规律及市场规律,能更自如地接收来自读者的信号。他们认为,本刊是一本别具一格的期刊,照此式样、栏目不断丰富发展下去,《记者观察》必将成为国内新闻类期刊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专家们也对我刊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对我刊的未来寄予厚望。
要对准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政治坐标
我刊特邀编委会主任姬乃甫认为,《记者观察》杂志的名字本身就是块金字招牌。因为全世界观察类的媒体不多,但是观察类媒体却是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一类媒体,所以說这个牌子是“金字招牌”。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我刊特邀编委吴昊认为,观察类杂志是不可或缺的。作为观察类杂志又名为《记者观察》,所以她更有价值,应是有诱惑力的、很金贵的杂志。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认为,《记者观察》改版是调试和对准自己政治坐标的一个机会。《记者观察》的政治坐标只能是摆在十六大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上,起到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喉舌的作用。《记者观察》改版试刊提出的“向人民群众解疑释惑”就是刊物明确的政治坐标。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承担“解疑释惑”的责任,就是既要善于发现和颂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那些带有方向性的人和事,以便让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效仿,又要善于揭露和抨击那些恶化、戕害和谐社会的破坏者,以便动员人民群众涤荡这些污泥浊水。
要可信、可读、可思、可鉴
《半月谈》原总编辑,我国著名评论家、我刊特邀编委闵凡路认为,观察类杂志应做到可信、可读、可思、可鉴(可资借鉴)。可信非常重要,如果杂志说的不实或脱离正确轨道就会办不下去,这是第一位的。第二要可读,可读才能抓住读者,才能逐渐扩大发行量。可思要给人以启迪,观察社会,让人思考。可鉴,就是说这个杂志不是供人茶余饭后娱乐消遣的,看了以后对人们的工作要有一定借鉴。
闵凡路表示,要办出特色,就是要抓住新闻背后的故事,要在文章深度上下功夫,在观察思考上下功夫,既要有长观、大观,还要大中小结合,特色就应该是观察、思考、评论和内幕。
同时,他还认为,《记者观察》要关注基层但要面向中层。
我刊特邀编委会主任姬乃甫认为,《记者观察》为新闻工作者的观察,是记者的眼睛也是记者的窗口,记者这个职业在社会上是个特殊的人群,就是“见多识广”,“见多识广”的“识”为观察,“广”为深度,所以,观察,而且是记者的观察,就应该代表社会的真实性、前进的东西和代表所有的新生事物,所以我们的观察应该是最有质量、最有深度和广度的。
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李锐锋表示,观察类杂志要敢于观察难点、热点,不要盲目追求热点炒作。越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越要以正确的角度观察,给人们解疑释惑。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我刊特邀编委吴昊说,一本观察类杂志要聚焦社会,要有高点、有难点、有热点、有亮点,不能只讲阴暗面。
《经济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周占华认为,杂志的权威性、公正性非常重要,同时要强调深度,要在深度调查、深度观察上做文章。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认为,首先应把关注弱势群体作为杂志的主打,《记者观察》要从特有的文化优势入手,从关注弱势群体方面选材,从他们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发展和经济现象,把这个作为办刊特色。若能够做到以观察和剖析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并以此为重点,《记者观察》的个性就会更加鲜明。
与会专家认为,一本刊物要覆盖所有群体非常难。所以杂志的定位一定要与其他同类刊物有区别。
要走出山西、走出国门、走出平面媒体
与会的许多专家表示,《记者观察》要想办成面向全国的刊物,一定要走出山西,走出国门、走出平面媒体,要观察世界、观察天下,我们可以通过驻外国记者的眼睛观察、关注外国的情况。很多与世界联在一起的这样的报道,对中国都有借鉴。在组织报道中要多网罗一些平面、电视及网络记者,报道他们在组织报道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还可以记者访记者。
大家认为,试刊封面的大色块是一种独特的风格。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认为,《记者观察》改刊后新闻追求要做到第一现场、第一落点,“第一”很重要。客观评述地报道是这期刊物的亮点,如《煤老板的善恶人生》抓住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且这篇报道比较全面、资料丰富。另一篇《一位资深记者眼里的真实大寨》以崭新的角度对历史功过客观评述也非常好。相对来说,其他内容有些似曾相识,体现不出足够的吸引力。
张伯海还认为,《记者观察》一定要老实报道,以信取人。既然名为《记者观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观察,因而必须保证报道的真实。《记者观察》的特点要求她不仅文字真实,画面也必须真实,新闻观察类刊物每个文字及画面都要百分之百的高度真实,绝不能为求可读性而添枝加叶。他表示,既然要改版,那就要做到更加精工细作。杂志从策划、加工到合成等方方面面要力求完美。
与会专家建议《记者观察》要不断地挖掘和拓展新闻源,从原创开始,将你所需要的新闻“吸”过来为你所用,新闻是感性的,杂志要讲新闻也要讲故事。
新华社国际经济问题专家、我刊特邀编委李长久建议我刊要在“观察”上做文章,报道国际、国内问题时,要从国际和国内相结合的角度观察问题。
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李锐锋也认为《煤老板的善恶人生》和《一位资深记者眼里的真实大寨》是两篇值得关注的好文章,其他一些文章,他认为关注的热点还不够热、分量还不够重、观察还不够深。
期刊专家、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戎晓峰认为,我刊此次改版较为成功,改版样刊更贴近新闻规律及市场规律,也更接近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及市场需求。他同时指出,《记者观察》此次改版试刊是一次非常积极的探索,也为山西省期刊界树立了榜样。
《中国青年报》综合新闻部主任崔丽希望我刊加强新闻评论的力度,同时还应在新闻背后的故事这方面下功夫,在社会纪实类报道方面下功夫。
有与会专家表示,封面文章要做大做足。做封面文章时可以加些记者的采访经历及感受,可以和本刊宗旨“告诉您新闻背后的故事”动态地结合起来,使封面文章更丰富、突出一些。
专家认为,《记者观察》也可以和一些记者活动结合起来,搞一些有特色的东西。可以吸引记者、网络爱好者等庞大群体参与进来。此外,要与网络互动,所有媒体都应在利用信息和网络互动及嫁接方面做足文章,这也是扩大传统媒体影响力非常好的平台。
研讨会在与会专家的热烈发言中落下帏幕,无论是与会的专家还是本刊编辑部的参会同仁都深感意犹未尽。本刊编辑部同仁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短短几个小时的研讨会为《记者观察》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值得大家认真学习、体会。与会专家们与我们的共同心愿是,希望《记者观察》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能办得更有特色、走出国门、走向成功。
《记者观察》要关注弱势群体,要关注基层,面向中层
《记者观察》要走出山西、走出国门、走出平面媒体
经过缜密的调研和精心策划,我刊于今年7月推出了改版样刊。为了验证样刊能否被市场接受,7月30日,本刊在京邀请了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李锐锋、本刊特邀编委会主任、《新华每日电讯》原总编姬乃甫、本刊特邀编委、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吴昊等期刊界、新闻界的著名人士举行研讨会,为我刊把脉。专家们表示,改版样刊更贴近新闻规律及市场规律,能更自如地接收来自读者的信号。他们认为,本刊是一本别具一格的期刊,照此式样、栏目不断丰富发展下去,《记者观察》必将成为国内新闻类期刊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专家们也对我刊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对我刊的未来寄予厚望。
要对准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政治坐标
我刊特邀编委会主任姬乃甫认为,《记者观察》杂志的名字本身就是块金字招牌。因为全世界观察类的媒体不多,但是观察类媒体却是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一类媒体,所以說这个牌子是“金字招牌”。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我刊特邀编委吴昊认为,观察类杂志是不可或缺的。作为观察类杂志又名为《记者观察》,所以她更有价值,应是有诱惑力的、很金贵的杂志。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认为,《记者观察》改版是调试和对准自己政治坐标的一个机会。《记者观察》的政治坐标只能是摆在十六大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上,起到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喉舌的作用。《记者观察》改版试刊提出的“向人民群众解疑释惑”就是刊物明确的政治坐标。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承担“解疑释惑”的责任,就是既要善于发现和颂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那些带有方向性的人和事,以便让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效仿,又要善于揭露和抨击那些恶化、戕害和谐社会的破坏者,以便动员人民群众涤荡这些污泥浊水。
要可信、可读、可思、可鉴
《半月谈》原总编辑,我国著名评论家、我刊特邀编委闵凡路认为,观察类杂志应做到可信、可读、可思、可鉴(可资借鉴)。可信非常重要,如果杂志说的不实或脱离正确轨道就会办不下去,这是第一位的。第二要可读,可读才能抓住读者,才能逐渐扩大发行量。可思要给人以启迪,观察社会,让人思考。可鉴,就是说这个杂志不是供人茶余饭后娱乐消遣的,看了以后对人们的工作要有一定借鉴。
闵凡路表示,要办出特色,就是要抓住新闻背后的故事,要在文章深度上下功夫,在观察思考上下功夫,既要有长观、大观,还要大中小结合,特色就应该是观察、思考、评论和内幕。
同时,他还认为,《记者观察》要关注基层但要面向中层。
我刊特邀编委会主任姬乃甫认为,《记者观察》为新闻工作者的观察,是记者的眼睛也是记者的窗口,记者这个职业在社会上是个特殊的人群,就是“见多识广”,“见多识广”的“识”为观察,“广”为深度,所以,观察,而且是记者的观察,就应该代表社会的真实性、前进的东西和代表所有的新生事物,所以我们的观察应该是最有质量、最有深度和广度的。
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李锐锋表示,观察类杂志要敢于观察难点、热点,不要盲目追求热点炒作。越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越要以正确的角度观察,给人们解疑释惑。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我刊特邀编委吴昊说,一本观察类杂志要聚焦社会,要有高点、有难点、有热点、有亮点,不能只讲阴暗面。
《经济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周占华认为,杂志的权威性、公正性非常重要,同时要强调深度,要在深度调查、深度观察上做文章。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认为,首先应把关注弱势群体作为杂志的主打,《记者观察》要从特有的文化优势入手,从关注弱势群体方面选材,从他们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发展和经济现象,把这个作为办刊特色。若能够做到以观察和剖析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并以此为重点,《记者观察》的个性就会更加鲜明。
与会专家认为,一本刊物要覆盖所有群体非常难。所以杂志的定位一定要与其他同类刊物有区别。
要走出山西、走出国门、走出平面媒体
与会的许多专家表示,《记者观察》要想办成面向全国的刊物,一定要走出山西,走出国门、走出平面媒体,要观察世界、观察天下,我们可以通过驻外国记者的眼睛观察、关注外国的情况。很多与世界联在一起的这样的报道,对中国都有借鉴。在组织报道中要多网罗一些平面、电视及网络记者,报道他们在组织报道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还可以记者访记者。
大家认为,试刊封面的大色块是一种独特的风格。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认为,《记者观察》改刊后新闻追求要做到第一现场、第一落点,“第一”很重要。客观评述地报道是这期刊物的亮点,如《煤老板的善恶人生》抓住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且这篇报道比较全面、资料丰富。另一篇《一位资深记者眼里的真实大寨》以崭新的角度对历史功过客观评述也非常好。相对来说,其他内容有些似曾相识,体现不出足够的吸引力。
张伯海还认为,《记者观察》一定要老实报道,以信取人。既然名为《记者观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观察,因而必须保证报道的真实。《记者观察》的特点要求她不仅文字真实,画面也必须真实,新闻观察类刊物每个文字及画面都要百分之百的高度真实,绝不能为求可读性而添枝加叶。他表示,既然要改版,那就要做到更加精工细作。杂志从策划、加工到合成等方方面面要力求完美。
与会专家建议《记者观察》要不断地挖掘和拓展新闻源,从原创开始,将你所需要的新闻“吸”过来为你所用,新闻是感性的,杂志要讲新闻也要讲故事。
新华社国际经济问题专家、我刊特邀编委李长久建议我刊要在“观察”上做文章,报道国际、国内问题时,要从国际和国内相结合的角度观察问题。
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李锐锋也认为《煤老板的善恶人生》和《一位资深记者眼里的真实大寨》是两篇值得关注的好文章,其他一些文章,他认为关注的热点还不够热、分量还不够重、观察还不够深。
期刊专家、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戎晓峰认为,我刊此次改版较为成功,改版样刊更贴近新闻规律及市场规律,也更接近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及市场需求。他同时指出,《记者观察》此次改版试刊是一次非常积极的探索,也为山西省期刊界树立了榜样。
《中国青年报》综合新闻部主任崔丽希望我刊加强新闻评论的力度,同时还应在新闻背后的故事这方面下功夫,在社会纪实类报道方面下功夫。
有与会专家表示,封面文章要做大做足。做封面文章时可以加些记者的采访经历及感受,可以和本刊宗旨“告诉您新闻背后的故事”动态地结合起来,使封面文章更丰富、突出一些。
专家认为,《记者观察》也可以和一些记者活动结合起来,搞一些有特色的东西。可以吸引记者、网络爱好者等庞大群体参与进来。此外,要与网络互动,所有媒体都应在利用信息和网络互动及嫁接方面做足文章,这也是扩大传统媒体影响力非常好的平台。
研讨会在与会专家的热烈发言中落下帏幕,无论是与会的专家还是本刊编辑部的参会同仁都深感意犹未尽。本刊编辑部同仁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短短几个小时的研讨会为《记者观察》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值得大家认真学习、体会。与会专家们与我们的共同心愿是,希望《记者观察》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能办得更有特色、走出国门、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