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利用1995~2006年河北省11个市区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的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就粮食播种面积、化肥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等生产要素对提高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产、化肥、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影响因素对粮食产量的贡献有所区别。
关键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生产弹性系数 面板数据模型
一、引言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由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能够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粮食产出能力。在我国,通常以粮食产量的高低来体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强弱,因此,通过研究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并对各投入要素进行调整和优化,对于实现粮食产量的增加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1个市区在1995~2006年间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的统计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得出各要素对粮食产量的弹性系数和贡献率,并以此为依据对投入要素进行调整和优化,进而实现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二、数据和变量
本文选取了1995~2006年河北省11个市区的农村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一般来讲,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有两类:第一类是可控要素,如种植面积、农业从业人员、化肥、农药施用量,农用机械等;第二类是不可控要素,如自然灾害,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等。本文针对河北省粮食生产的相关调研,选取了粮食单产、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成灾比例和政府惠农政策6个解释变量。其中,将政府政策量化,设为虚拟变量D,2004年以前D值为0,2004年以后D值为1。(见表1)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分析方法
本文研究属于投入产出范畴的研究,即投入的生产要素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粮食生产过程存在规模效应,本文需要计算各投入要素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因此,C-D生产函数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C-D生产函数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Y=ALαKβ。根据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将C-D函数改写为:haY=lnA+αlnL+βInK。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与现实情况更加贴近,本文采用了面板数据分析方法。
一般的面板数据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Y=αit+βitXit+uit(i=1,…,n;t=1,…,T)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将面板数据改写为:
lnY=C+β1ln(BM)it+β2ln(SJ)it+β3ln(HF)it+β4ln(JD)it+β5ln(DC)it+β 6ln(SZ)it+β7D+uit
(二)计量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建模方式,本文使用Eview6.0软件对上述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首先对河北省11个市区1995~2006年期间的统计数据进行F检验,确定为变截距模型;然后通过Hausman检验发现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故该文只列出固定效应的估算结果。(如表2)
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整体模拟效果比较理想,拟合优度为0.999913,F值为2640746.。但是成灾比例因素的系数为正,显然与现实情况不符。另一方面,在10%显著水平下,化肥施用量、农用机械动力、成灾面积比例3个影响因素的系数均不能通过t检验。故应该对上述模型进行修正,剔除成灾率因素,对模型重新进行估计。(如表3)
从表3的估计结果来看,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单产、政策对提高河北省粮食产量具有显著的解释意义。
模型中各影响因素的弹性系数之和为:761218+0.255932-0.107528+1.028716=1.938338,大于1。根据C-D生产函数的经济学意义,河北省粮食产量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即若同比例增加各生产要素,粮食产出会出现更高比例的增加。在考察的6个影响因素中,单产的生产弹性系数最大,为1.028716即每增加1%的科技投入,粮食产量则会增加102.8716%。因此,农业科技投入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存在巨大的潜力空间,表明在一定阶段河北省粮食生产缺乏科技投入。粮食播种面积对河北省粮食总产量的影响位于第2位,生产弹性系数为0.761218,对粮食生产仍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制约性,每减少1%的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会减少76.1218%。化肥的生产弹性系数为0.255932,表明化肥仍然是促进河北粮食产量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每增加1%的化肥投入,粮食产量将增加25.5932%。但是,根据对河北省粮食产区的相关调研,部分地区已达到甚至超过最佳经济效益所要求的化肥使用量。在较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大部分山区,存在化肥施用量不足、施肥技术落后等情况。因此,河北省在化肥使用上存在区域结构失衡的问题。农业机械总动力的生产弹性系数为-0.107528,即每增加1%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产量会减少10.7528%,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负相关性。一方面,河北省农业生产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故农民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农业机械的使用;另一方面,目前河北省粮食种植以家庭经营为主,农用机械的大量使用势必会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甚至出现利润为负的现象。在下一年的生产安排中,农民则可能会调整种植结构,导致粮食产量下降。但是,机械覆盖率的增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因此,应当加强政府引导,继续推广河北省粮食生产合作社,进而将农用机械内生于农业系统,降低成本。惠农政策影响因素的系数为0.059931,表明白2004年以来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成灾率的生产弹性系数虽然不显著,但并不能说明河北省粮食生产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相关数据显示,1995~2006年河北省农业生产平均成灾率为64,56%。鉴于此,河北省应当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
四、结论与对策
本文利用1995~2006年河北省农村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河北省粮食产量增长的生产弹性和贡献率。结果表明:单产、化肥、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其弹性系数分别为1.029、0.761、0.256;但总体来看,河北省粮食产量的提高越来越依赖农业科技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且农用机械总动力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小。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为保障和提高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切实保护现有耕地面积,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对耕地的侵占;加大对部分山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耕地面积的利用率。二是继续推广农业合作组织,实现粮食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逐渐提高农用机械的覆盖率。三是,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继续加大对粮食种植的直补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的生产积极性。
关键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生产弹性系数 面板数据模型
一、引言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由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能够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粮食产出能力。在我国,通常以粮食产量的高低来体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强弱,因此,通过研究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并对各投入要素进行调整和优化,对于实现粮食产量的增加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1个市区在1995~2006年间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的统计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得出各要素对粮食产量的弹性系数和贡献率,并以此为依据对投入要素进行调整和优化,进而实现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二、数据和变量
本文选取了1995~2006年河北省11个市区的农村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一般来讲,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有两类:第一类是可控要素,如种植面积、农业从业人员、化肥、农药施用量,农用机械等;第二类是不可控要素,如自然灾害,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等。本文针对河北省粮食生产的相关调研,选取了粮食单产、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成灾比例和政府惠农政策6个解释变量。其中,将政府政策量化,设为虚拟变量D,2004年以前D值为0,2004年以后D值为1。(见表1)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分析方法
本文研究属于投入产出范畴的研究,即投入的生产要素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粮食生产过程存在规模效应,本文需要计算各投入要素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因此,C-D生产函数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C-D生产函数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Y=ALαKβ。根据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将C-D函数改写为:haY=lnA+αlnL+βInK。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与现实情况更加贴近,本文采用了面板数据分析方法。
一般的面板数据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Y=αit+βitXit+uit(i=1,…,n;t=1,…,T)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将面板数据改写为:
lnY=C+β1ln(BM)it+β2ln(SJ)it+β3ln(HF)it+β4ln(JD)it+β5ln(DC)it+β 6ln(SZ)it+β7D+uit
(二)计量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建模方式,本文使用Eview6.0软件对上述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首先对河北省11个市区1995~2006年期间的统计数据进行F检验,确定为变截距模型;然后通过Hausman检验发现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故该文只列出固定效应的估算结果。(如表2)
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整体模拟效果比较理想,拟合优度为0.999913,F值为2640746.。但是成灾比例因素的系数为正,显然与现实情况不符。另一方面,在10%显著水平下,化肥施用量、农用机械动力、成灾面积比例3个影响因素的系数均不能通过t检验。故应该对上述模型进行修正,剔除成灾率因素,对模型重新进行估计。(如表3)
从表3的估计结果来看,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单产、政策对提高河北省粮食产量具有显著的解释意义。
模型中各影响因素的弹性系数之和为:761218+0.255932-0.107528+1.028716=1.938338,大于1。根据C-D生产函数的经济学意义,河北省粮食产量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即若同比例增加各生产要素,粮食产出会出现更高比例的增加。在考察的6个影响因素中,单产的生产弹性系数最大,为1.028716即每增加1%的科技投入,粮食产量则会增加102.8716%。因此,农业科技投入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存在巨大的潜力空间,表明在一定阶段河北省粮食生产缺乏科技投入。粮食播种面积对河北省粮食总产量的影响位于第2位,生产弹性系数为0.761218,对粮食生产仍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制约性,每减少1%的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会减少76.1218%。化肥的生产弹性系数为0.255932,表明化肥仍然是促进河北粮食产量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每增加1%的化肥投入,粮食产量将增加25.5932%。但是,根据对河北省粮食产区的相关调研,部分地区已达到甚至超过最佳经济效益所要求的化肥使用量。在较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大部分山区,存在化肥施用量不足、施肥技术落后等情况。因此,河北省在化肥使用上存在区域结构失衡的问题。农业机械总动力的生产弹性系数为-0.107528,即每增加1%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产量会减少10.7528%,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负相关性。一方面,河北省农业生产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故农民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农业机械的使用;另一方面,目前河北省粮食种植以家庭经营为主,农用机械的大量使用势必会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甚至出现利润为负的现象。在下一年的生产安排中,农民则可能会调整种植结构,导致粮食产量下降。但是,机械覆盖率的增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因此,应当加强政府引导,继续推广河北省粮食生产合作社,进而将农用机械内生于农业系统,降低成本。惠农政策影响因素的系数为0.059931,表明白2004年以来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成灾率的生产弹性系数虽然不显著,但并不能说明河北省粮食生产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相关数据显示,1995~2006年河北省农业生产平均成灾率为64,56%。鉴于此,河北省应当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
四、结论与对策
本文利用1995~2006年河北省农村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河北省粮食产量增长的生产弹性和贡献率。结果表明:单产、化肥、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其弹性系数分别为1.029、0.761、0.256;但总体来看,河北省粮食产量的提高越来越依赖农业科技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且农用机械总动力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小。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为保障和提高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切实保护现有耕地面积,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对耕地的侵占;加大对部分山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耕地面积的利用率。二是继续推广农业合作组织,实现粮食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逐渐提高农用机械的覆盖率。三是,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继续加大对粮食种植的直补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