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maoc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历史教学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学生认知发展诉求相协调。历史观察力是一种智力技能,能够反映学生的心智活动,呈现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通过在课堂展示新颖的历史素材,唤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强化历史内容系统性,激活学生的观察思维,深化其历史认知;升级历史课堂训练,突出训练题的科学性,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的观察力理性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历史素材新颖性,唤起学生观察兴趣
  观察兴趣是学生观察的基础,引起学生历史观察兴趣是难点。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认知过程。因此,在课堂观察之前,教师要借助相关素材唤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实物或者图片信息等,也可以变化观察场所,不断调动学生的观察意愿。这样的课堂操作,学生观察动力十足,课堂教学才能达成预定目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视觉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观察欲望。课堂展开后,教师展示最新的丝绸之路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在这条古道上东往西传的物品有哪些。视频加强了学生的感观印象,学生愿意细心观察视频,得出答案。为凸显阿拉伯商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争议问题:阿拉伯数字是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以此激励学生探索阿拉伯商人的贡献,促使学生积极搜集信息。然后,使用动态地图再現马可·波罗、鉴真、玄奘和郑和行走的路线,让学生给这几个名人做名片,进行系统总结。动态地图激发了学生观察的热情,学生在认真观察、详细探寻后,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堂案例,教师以新颖的视频、地图和文字,唤醒学生的观察力,学生观察兴趣高涨。学生通过表象观察对丝绸之路、阿拉伯商人以及马可·波罗等,有一个整体感知,为接下来教学环节的开展奠基。
  二、历史内容系统性,激活学生观察思维
  历史知识是前后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系统性的历史信息能够使学生全面、深刻地捕捉历史信息,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深化。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时,要将零散的、单一的历史信息删除,预设具有横向或纵向关联的情境。学生的观察思维被迅速启动,有助于学生探索更宽广的领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素养。
  在学习《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相关内容时,上课伊始,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诉求,先以古代埃及文明为例,讲述古埃及文明的历史。示例结束后,教师为学生设计四大文明古国的表格,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发放“亚非文明古国地图”,组织学生分别从地理位置、大河流域、文明产生时间和辉煌成就等方面进行表格填空。学生结合教材和地图提示,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展开观察学习,顺利、高效地填好表格。教师指名,让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师生对各种观点给出评价,教师顺势接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同点,学生启动观察思维,认知显著提升。教师利用示例和表格,给学生展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相似点,把学生的观察引向深入。学生观察思维快速启动,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起来,有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历史训练科学性,提升学生理性观察能力
  历史观察不能局限在表面层次,表面层次的观察只是初级的感性认识,而应关注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科学的课堂训练,使学生的观察力得到锻炼。学生经过查漏补缺,发现自身不足,观察力得到发展。
  在学习《明朝的灭亡》时,明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是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教会学生以史为鉴的思维也是这节课的关键。上课时,师生一起学习明朝后期的腐败和明朝的灭亡两个小标题后,教师展示课堂训练题,用大屏幕投放三则材料,并配上图片,让学生总结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然后,教师精选有关秦朝、唐朝灭亡原因的史料,让学生观察材料并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找出这几个朝代灭亡的一致性,思考对今天的启示。这样的课堂训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问题层层递进,考查学生理性观察,是学生观察能力提升的重要突破口。
  历史学科涵盖丰富的信息,是一门基于观察的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自身学科特征,展开针对性教学设计势在必行。课堂教学不能只倾向于学生的知识记忆,而应该激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内在规律,轻松掌握知识。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手段,使学生的观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提升。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天王学校
其他文献
对比试验证明,5%锐劲特对稻飞虱防治效果好,控制时间长,在稻飞虱大发生条件下,于7月中旬和8月上旬2次用药能有效控制单季稻中后期主要病害,且经济用量以480-720mL/hm^2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