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无疑,当今制约与控制战争的因素今天已经上升到了主导地位。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人类战争终将走向消亡,实现永续和平的那一天终将会到来。然而,在目前看似和平实则背后隐患重重的当下如何推动这一天的尽早到来,我们还需要付出非常艰辛的努力。
关键词 战争 终将消亡 制约因素 途径探索
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存在一场战争能终结一切战争呢?
我认为产生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所有国家能够从正义的角度思考战争,认清战争的原因、手段和责任的问题,“战争”是很可能被避免发生的。当所有国家能够以尽量避免战争的角度出发、以和解的方式解决、以和平的信念去规避战争和冲突,战争便不会发生,对人类最大的正义也得以实现,和平才可以永远持续。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3 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所说,各国应当“同心维护和平,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习近平主席在此次近 20 分钟的演讲中一共使用了 14 次“和平”,平均1.43 分钟便提到一次,可以看出和平是习主席演讲的最重要主题之一,也是当今“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的重要潮流趋势。
无疑,当今制约与控制战争的因素今天已经上升到了主导地位。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但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军备竞赛仍然没有停止,核“达摩克利斯剑”仍然悬挂在人类的头上,变异性的战争暴力( 如国际性的恐怖活动等) 仍在扩散,作为当代战争重要根源的霸权主义仍在肆虐。这一切似乎又预示着人类离普遍、稳定与持久的和平仍然很远。
我坚信,实现永续和平的那一天终将会到来。然而,如何推动这一天的尽早到来,我们还需要付出非常艰辛的努力。
一、为什么人类的战争终将走向消亡——制约战争的因素
二战后,世界进入了全新的格局。世界虽然仍不平静,但和平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从长远来看,人类的战争有逐渐走向消亡的趋势。我认为,主要归功于如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二战后,战争的工具——武器,异化为制约战争的因素。
在过去,战争历史运动与武器发展的关系,一直起着相互推动促进的作用。战争的需要,推动了武器的发展;而武器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战争的向上运动。这正是战争存在自然的无限化暴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武器与战争的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一直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无限化总体战争的顶点。人类将历史所积累起来的一切智慧、科学技术和全部文明成果,都充分运用到发明和制造武器来与自己的同类进行战争,终于出现了原子弹。1945 年8 月,投掷到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力约相当于2 万吨炸药(即2万吨当量),使20 万人伤亡,这是人类战争史上一次攻击所造成的最大伤亡。现在,热核武器的发展,其爆炸当量已经增大了何止千倍。全世界热核武器的总爆炸当量已共达120 亿吨。过去一般认为核武器有五大杀伤破坏效应,即冲击波、光辐射、贯穿性辐射、放射性沾染、电磁脉冲。近年科学研究表明还有第六个更加大的杀伤破坏效应—“核冬天效应” ,即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无可挽回的毁灭性破坏。武器发展到如此地步,人类已不可能再把一切手段用于进行战争了,除非是自取灭亡。
二战后,武器发展达到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开始脱离其原来的运行轨迹,从对战争的促进因素转向了遏制。战争的工具武器就异化为制约战争的因素。
第二,世界整体性发展趋势所产生的制约作用。
首先是世界经济活动的一体化。全球的商品、资金、技术、劳务、人才和思想文化等等,跨越国界的流动已经达到了难以阻挡的程度。世界经济紧密融合为一个整体的趋势,已经使得各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相互依存的因素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程度。当代的发达国家,已越来越不能把战争作为解决它们相互矛盾冲突的适宜手段,而更多地寻求经济协调和政治协调的手段来解决。
其次是世界政治活动的一体化。原来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争得民族独立后迅速卷入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和布局都发生了变化。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空前密切。它们之间虽然存在着利益矛盾,但已经越来越相互渗透,形成一种“复合相互依存”关系,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一场战争(即使是局部的、国内的战争),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同其他国家有利害关系,都必然要牵涉到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势力和集团,因而都要受到国际政治和国际社会(包括世界舆论和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的明显制约。这种使战争越来越受到国际性制约的因素,将为人类控制战争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正是这种把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连结成统一机体的进程,产生了日趋加强的相互依存关系。抑制战争的因素正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
二、如何推动人类的战争走向消亡——隐患重重下实现和平的永续性途径探索
从全球范围来看,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军备竞赛仍然没有停止,核“达摩克利斯剑”仍然悬挂在人类的头上,变异性的战争暴力(如国际性的恐怖活动等)仍在扩散,作为当代战争重要根源的霸权主义仍在肆虐。当今世界看似和平,实则背后隐患重重。要切实推动人类的战争逐渐走向消亡,我们还需要付出艰辛卓绝的努力。
其一,要努力推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战后和解。“一个民族,如果它的利益受到侵害,它可以表示宽恕,但是没有哪个民族,当他的荣誉受到侵害时,尤其在受到固执的自命正确者的侵害时,它也会示意宽恕。”所以发动战争的国家和国民应该同时承担起对战争的责任,否则若干年后,这场战争所带来的仇恨与愤怒将重新降临。 实现战后的和解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和解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战争双方以及国际社会能够保证暂时和平的实现、揭露战争的真相、为战败国伸张正义、并且国际社会特别是战败国要妥善处理过去。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和平、真相、正义价值的追求,我们不能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之外抽象的讨论宽恕的价值。它必须从社会各个层面体现新型的人际关系。
和解的核心价值是和平、真相、公证和宽恕,需要形成和平、非暴力的文化、实事求是的文化、公正的文化和宽恕的文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解。真正和解之后,此前战争后的和平才不会成为一种假象,这样我们就离永续和平近了一步。
其二,只要核“达摩克利斯剑”仍然悬挂在人类的头上,人类就不能彻底的远离战争。当今时代是一个倡导和平价值观的时代,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反对战争,而是世界人民都在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在和解的基础上建立长久的和平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在现代各国都在争相研制尖端复杂的武器军备,永久和平的实现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威胁,核武器。
上世纪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已经将战争与和平状态紧密的拉在一起,冷战虽然并非现实的战争,同样也不是和平,它是以和平的面貌展现的战争。当冷战中的一极苏联解体之后,回首人类冷战的历程,尽管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并未曾发生直接的战争,但围绕两个大国利益较量出现的地区武装冲突一日也未曾停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核威慑与和霸权多次将人们推进灭顶的危机之中。冷战的手段、冷战时期的思维模式也并没有随冷战的结束而消亡,而是被继承下来甚至发扬光大,成为保护国家利益、牵制竞争对手的法宝。
回到当下,无论是“战略导弹防御计划”,还是“战区导弹防御计划”,名义上是防御性、自卫性的,实质上追求的不过是军事优势地位,是以和平和道德话语述说的侵略计划。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特别是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扩散----有足够的理由让世界忧心忡忡,一旦这个问题失控,足以彻底毁灭期精心建立的和平体制。因为没有人能够知道会不会有一天不知何处冒出一批恐怖分子声称自己拥有毁坏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力量,并以此要挟政府满足他们的愿望,或者发动恐怖主义战争,让世界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由此看来,要想真正远离战争,核裁势在必行。希望当今世界拥有核武器和正在发展核武器的国家能够真正放弃谋求核垄断、核优势来制造核威慑等任何图谋,“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顺应时代的要求并坚持“亲仁善邻”的和平信念,在全面禁止核试验和彻底销毁核武器方面积极行动。推动世界各国人民都期待的无核化的、真正永久和平的最终实现。
其三,要彻底告别战争,最重要的是要实现观念的转变。我们不能放弃反对战争的任何尝试,尤其是以伦理为根据的尝试,这是争取和开创一个没有战争的时代的关键。
个人或各民族的信念,决定着战争的有无、核武器的存毁。从而,人道信念在当代具有世界史的意义。人道信念存在于所有人的心中,敬畏生命则是点燃它的火种。改变人的非人道信念是世界和平的最重要保证,这么说确实有些理想化,但和平与人道信念毕竟是实现和平的必要前提。
最后,我想借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政治学教授约翰·穆勒的一句话,他告诫众人,“不要把战争看得太严肃,不要试图从各种各样的层次为战争找理由,那样在自寻烦恼。”即当人们觉得不该有战争时,战争自然会离开我们。我坚信人类终将永远的告别战争,尽管前路漫漫,困难重重,然而一切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仍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彭召昌,朱鸣,夏少权.当代国际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多维分析—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战争观要览[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
[2]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赵林.西方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2013.
[5]徐晓娜.西方正义战争理论与永久和平的追求[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3.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战争 终将消亡 制约因素 途径探索
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存在一场战争能终结一切战争呢?
我认为产生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所有国家能够从正义的角度思考战争,认清战争的原因、手段和责任的问题,“战争”是很可能被避免发生的。当所有国家能够以尽量避免战争的角度出发、以和解的方式解决、以和平的信念去规避战争和冲突,战争便不会发生,对人类最大的正义也得以实现,和平才可以永远持续。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3 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所说,各国应当“同心维护和平,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习近平主席在此次近 20 分钟的演讲中一共使用了 14 次“和平”,平均1.43 分钟便提到一次,可以看出和平是习主席演讲的最重要主题之一,也是当今“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的重要潮流趋势。
无疑,当今制约与控制战争的因素今天已经上升到了主导地位。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但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军备竞赛仍然没有停止,核“达摩克利斯剑”仍然悬挂在人类的头上,变异性的战争暴力( 如国际性的恐怖活动等) 仍在扩散,作为当代战争重要根源的霸权主义仍在肆虐。这一切似乎又预示着人类离普遍、稳定与持久的和平仍然很远。
我坚信,实现永续和平的那一天终将会到来。然而,如何推动这一天的尽早到来,我们还需要付出非常艰辛的努力。
一、为什么人类的战争终将走向消亡——制约战争的因素
二战后,世界进入了全新的格局。世界虽然仍不平静,但和平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从长远来看,人类的战争有逐渐走向消亡的趋势。我认为,主要归功于如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二战后,战争的工具——武器,异化为制约战争的因素。
在过去,战争历史运动与武器发展的关系,一直起着相互推动促进的作用。战争的需要,推动了武器的发展;而武器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战争的向上运动。这正是战争存在自然的无限化暴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武器与战争的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一直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无限化总体战争的顶点。人类将历史所积累起来的一切智慧、科学技术和全部文明成果,都充分运用到发明和制造武器来与自己的同类进行战争,终于出现了原子弹。1945 年8 月,投掷到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力约相当于2 万吨炸药(即2万吨当量),使20 万人伤亡,这是人类战争史上一次攻击所造成的最大伤亡。现在,热核武器的发展,其爆炸当量已经增大了何止千倍。全世界热核武器的总爆炸当量已共达120 亿吨。过去一般认为核武器有五大杀伤破坏效应,即冲击波、光辐射、贯穿性辐射、放射性沾染、电磁脉冲。近年科学研究表明还有第六个更加大的杀伤破坏效应—“核冬天效应” ,即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无可挽回的毁灭性破坏。武器发展到如此地步,人类已不可能再把一切手段用于进行战争了,除非是自取灭亡。
二战后,武器发展达到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开始脱离其原来的运行轨迹,从对战争的促进因素转向了遏制。战争的工具武器就异化为制约战争的因素。
第二,世界整体性发展趋势所产生的制约作用。
首先是世界经济活动的一体化。全球的商品、资金、技术、劳务、人才和思想文化等等,跨越国界的流动已经达到了难以阻挡的程度。世界经济紧密融合为一个整体的趋势,已经使得各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相互依存的因素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程度。当代的发达国家,已越来越不能把战争作为解决它们相互矛盾冲突的适宜手段,而更多地寻求经济协调和政治协调的手段来解决。
其次是世界政治活动的一体化。原来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争得民族独立后迅速卷入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和布局都发生了变化。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空前密切。它们之间虽然存在着利益矛盾,但已经越来越相互渗透,形成一种“复合相互依存”关系,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一场战争(即使是局部的、国内的战争),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同其他国家有利害关系,都必然要牵涉到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势力和集团,因而都要受到国际政治和国际社会(包括世界舆论和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的明显制约。这种使战争越来越受到国际性制约的因素,将为人类控制战争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正是这种把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连结成统一机体的进程,产生了日趋加强的相互依存关系。抑制战争的因素正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
二、如何推动人类的战争走向消亡——隐患重重下实现和平的永续性途径探索
从全球范围来看,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军备竞赛仍然没有停止,核“达摩克利斯剑”仍然悬挂在人类的头上,变异性的战争暴力(如国际性的恐怖活动等)仍在扩散,作为当代战争重要根源的霸权主义仍在肆虐。当今世界看似和平,实则背后隐患重重。要切实推动人类的战争逐渐走向消亡,我们还需要付出艰辛卓绝的努力。
其一,要努力推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战后和解。“一个民族,如果它的利益受到侵害,它可以表示宽恕,但是没有哪个民族,当他的荣誉受到侵害时,尤其在受到固执的自命正确者的侵害时,它也会示意宽恕。”所以发动战争的国家和国民应该同时承担起对战争的责任,否则若干年后,这场战争所带来的仇恨与愤怒将重新降临。 实现战后的和解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和解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战争双方以及国际社会能够保证暂时和平的实现、揭露战争的真相、为战败国伸张正义、并且国际社会特别是战败国要妥善处理过去。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和平、真相、正义价值的追求,我们不能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之外抽象的讨论宽恕的价值。它必须从社会各个层面体现新型的人际关系。
和解的核心价值是和平、真相、公证和宽恕,需要形成和平、非暴力的文化、实事求是的文化、公正的文化和宽恕的文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解。真正和解之后,此前战争后的和平才不会成为一种假象,这样我们就离永续和平近了一步。
其二,只要核“达摩克利斯剑”仍然悬挂在人类的头上,人类就不能彻底的远离战争。当今时代是一个倡导和平价值观的时代,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反对战争,而是世界人民都在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在和解的基础上建立长久的和平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在现代各国都在争相研制尖端复杂的武器军备,永久和平的实现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威胁,核武器。
上世纪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已经将战争与和平状态紧密的拉在一起,冷战虽然并非现实的战争,同样也不是和平,它是以和平的面貌展现的战争。当冷战中的一极苏联解体之后,回首人类冷战的历程,尽管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并未曾发生直接的战争,但围绕两个大国利益较量出现的地区武装冲突一日也未曾停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核威慑与和霸权多次将人们推进灭顶的危机之中。冷战的手段、冷战时期的思维模式也并没有随冷战的结束而消亡,而是被继承下来甚至发扬光大,成为保护国家利益、牵制竞争对手的法宝。
回到当下,无论是“战略导弹防御计划”,还是“战区导弹防御计划”,名义上是防御性、自卫性的,实质上追求的不过是军事优势地位,是以和平和道德话语述说的侵略计划。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特别是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扩散----有足够的理由让世界忧心忡忡,一旦这个问题失控,足以彻底毁灭期精心建立的和平体制。因为没有人能够知道会不会有一天不知何处冒出一批恐怖分子声称自己拥有毁坏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力量,并以此要挟政府满足他们的愿望,或者发动恐怖主义战争,让世界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由此看来,要想真正远离战争,核裁势在必行。希望当今世界拥有核武器和正在发展核武器的国家能够真正放弃谋求核垄断、核优势来制造核威慑等任何图谋,“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顺应时代的要求并坚持“亲仁善邻”的和平信念,在全面禁止核试验和彻底销毁核武器方面积极行动。推动世界各国人民都期待的无核化的、真正永久和平的最终实现。
其三,要彻底告别战争,最重要的是要实现观念的转变。我们不能放弃反对战争的任何尝试,尤其是以伦理为根据的尝试,这是争取和开创一个没有战争的时代的关键。
个人或各民族的信念,决定着战争的有无、核武器的存毁。从而,人道信念在当代具有世界史的意义。人道信念存在于所有人的心中,敬畏生命则是点燃它的火种。改变人的非人道信念是世界和平的最重要保证,这么说确实有些理想化,但和平与人道信念毕竟是实现和平的必要前提。
最后,我想借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政治学教授约翰·穆勒的一句话,他告诫众人,“不要把战争看得太严肃,不要试图从各种各样的层次为战争找理由,那样在自寻烦恼。”即当人们觉得不该有战争时,战争自然会离开我们。我坚信人类终将永远的告别战争,尽管前路漫漫,困难重重,然而一切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仍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彭召昌,朱鸣,夏少权.当代国际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多维分析—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战争观要览[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
[2]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赵林.西方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2013.
[5]徐晓娜.西方正义战争理论与永久和平的追求[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3.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