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连续性文本”有其独有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面临重重困境。本文笔者将结合教材和自身的课堂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旨在寻找并开发教材与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指导学生有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关键词】寻找并开发资源;有效阅读;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非连续性文本”这个新鲜的概念出现后,引起了很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老师的热议。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信息的多元化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非连续性文本”虽然凸显出其独有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但是在语文教材中没有专门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面知识的学习指导,资源不足、总量不够、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其意义。如何寻找并开发教材与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笔者结合教材和自身的课堂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整合与优化课内资源
整合与优化课内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促进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融合。小学语文教材虽然都是文选型教材,以短篇的连续性文本为主。不过,鉴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在阅读学习连续性文本的篇章时,融合和添加一些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既可以促进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提升,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在第一学段的语文教材中可以看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课文通常配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插图,有的课文配一幅,有的课文配多幅。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插图的直观性与课文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形象理解能力。
如部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配了一幅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脚印,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的原因所在。同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如因为小鸡的脚印像竹叶,所以小鸡画竹叶)来回答,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与雷达》一课,笔者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图画的方式画出蝙蝠的飞行特点以及雷达的工作原理。学生从这两幅图的对比中既可以对“仿生学”有更直观深刻的了解,又感受到科学家们的聪明才智。同时这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自己动手设计小发明。
二、开发与活用课外资源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非连续性文本是母语教学的合适材料。全语文教学观代表人物哈斯特认为,“儿童对文字的认识开始于解读环境中的印刷文字,如食品包装袋上到文字、道路上的文字路标、商店广告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不仅仅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提取、整合、分析信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进行有效的说明、解释、讨论,更加深化对连续性文本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教学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明天要远足》一课时,在完成教学任务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创设孩子们要去广东省科学中心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境,要求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上网去查询从学校出发的乘车路线,并综合考虑选择最便捷、最省时的乘车方式,画成图标进行讨论并选取最佳方案。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所学巧妙地用在实际中,按照自己的方案乘车安全快捷到达目的地,在途中,鼓励他们关注非连续性文本(商店招牌、站牌、地图等)信息,帮助他们识字的同时,学会生活。这次活动,让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有效结合,使课堂与实践相互促进,极大地鼓舞了老师和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上的继续探索。
再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教学后,笔者设计了一张“产品推销卡”让学生认真填写好这张卡,设计好一句广告语,并在班上进行产品的推销,致力于打动消费者购买此产品。结合班级举行义卖活动,学生不仅设计好自己的“产品推销卡”,还手工设计了图案与标语,在义卖活动中大放异彩。这次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广告语:
家电名称:
外观:
用途:
价格:
使用方法:
三、学习与掌握阅读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呈现的信息较多。非连续文本的阅读,主要的任务有两项:一是获得(提取)信息;二是对相关信息的分析、综合处理,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学生面对非连续性文本,如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去解读、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呢?这就要让学生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在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基本步骤是:一读阅读材料,二读题干,三分析作答,简称为“1—2—3”。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中宜采用
“2—1—3”的策略。这就要求学生先认真阅读题干,再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材料,对所提供材料的类型进行分类—是文字材料,还是图画或表格;不仅要弄清材料中所提供的显性信息,更要挖掘材料所包含的隐性信息。有了这些分析之后,还得对材料或图表中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如小学六年级的一道非连续性文本试题:“限塑令”生效首日,有关部门对某超市使用塑料购物袋及无纺布袋销售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如下,请学生认真读表后答题。
时间 塑料袋销售量(只) 无纺布袋销售量(只)
5月25日(星期日) 10852 0
6月1日(星期日) 905 500
1.将调查表反映的内容概括为一句话。
2.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
这道题重在考查学生观察表格,提取表格的显性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判断、总结、概况的能力。学生通过阅读题干可以知道这道题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概括调查表的内容;二是提取调查结果的隐性信息。通过阅读调查表中两组数据的对比可知,自限塑令出台后,塑料袋的销售量骤减,无纺布袋销售量增多。同时也说明限塑令得到了有效的执行。
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研究,让常规的课堂多了很多亮点,也激发了课堂的氛围,教师和学生从中受益匪浅,值得我们去更加重视与开发。不过,浅尝辄止容易止步不前,在非连续性文本的课程资源归结和系统教学开发上,还需做进一步的努力与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董蓓菲.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曹卫星.“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缺失与救赎—由一道考题想到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14).
[4]崔艺林.“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及答题指导—基于特点的解读[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11).
作者简介:林映红,女,1986年生,广东省广州市,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小学作文。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寻找并开发资源;有效阅读;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非连续性文本”这个新鲜的概念出现后,引起了很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老师的热议。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信息的多元化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非连续性文本”虽然凸显出其独有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但是在语文教材中没有专门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面知识的学习指导,资源不足、总量不够、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其意义。如何寻找并开发教材与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笔者结合教材和自身的课堂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整合与优化课内资源
整合与优化课内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促进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融合。小学语文教材虽然都是文选型教材,以短篇的连续性文本为主。不过,鉴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在阅读学习连续性文本的篇章时,融合和添加一些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既可以促进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提升,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在第一学段的语文教材中可以看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课文通常配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插图,有的课文配一幅,有的课文配多幅。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插图的直观性与课文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形象理解能力。
如部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配了一幅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脚印,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的原因所在。同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如因为小鸡的脚印像竹叶,所以小鸡画竹叶)来回答,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与雷达》一课,笔者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图画的方式画出蝙蝠的飞行特点以及雷达的工作原理。学生从这两幅图的对比中既可以对“仿生学”有更直观深刻的了解,又感受到科学家们的聪明才智。同时这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自己动手设计小发明。
二、开发与活用课外资源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非连续性文本是母语教学的合适材料。全语文教学观代表人物哈斯特认为,“儿童对文字的认识开始于解读环境中的印刷文字,如食品包装袋上到文字、道路上的文字路标、商店广告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不仅仅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提取、整合、分析信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进行有效的说明、解释、讨论,更加深化对连续性文本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教学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明天要远足》一课时,在完成教学任务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创设孩子们要去广东省科学中心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境,要求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上网去查询从学校出发的乘车路线,并综合考虑选择最便捷、最省时的乘车方式,画成图标进行讨论并选取最佳方案。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所学巧妙地用在实际中,按照自己的方案乘车安全快捷到达目的地,在途中,鼓励他们关注非连续性文本(商店招牌、站牌、地图等)信息,帮助他们识字的同时,学会生活。这次活动,让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有效结合,使课堂与实践相互促进,极大地鼓舞了老师和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上的继续探索。
再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教学后,笔者设计了一张“产品推销卡”让学生认真填写好这张卡,设计好一句广告语,并在班上进行产品的推销,致力于打动消费者购买此产品。结合班级举行义卖活动,学生不仅设计好自己的“产品推销卡”,还手工设计了图案与标语,在义卖活动中大放异彩。这次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广告语:
家电名称:
外观:
用途:
价格:
使用方法:
三、学习与掌握阅读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呈现的信息较多。非连续文本的阅读,主要的任务有两项:一是获得(提取)信息;二是对相关信息的分析、综合处理,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学生面对非连续性文本,如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去解读、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呢?这就要让学生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在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基本步骤是:一读阅读材料,二读题干,三分析作答,简称为“1—2—3”。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中宜采用
“2—1—3”的策略。这就要求学生先认真阅读题干,再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材料,对所提供材料的类型进行分类—是文字材料,还是图画或表格;不仅要弄清材料中所提供的显性信息,更要挖掘材料所包含的隐性信息。有了这些分析之后,还得对材料或图表中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如小学六年级的一道非连续性文本试题:“限塑令”生效首日,有关部门对某超市使用塑料购物袋及无纺布袋销售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如下,请学生认真读表后答题。
时间 塑料袋销售量(只) 无纺布袋销售量(只)
5月25日(星期日) 10852 0
6月1日(星期日) 905 500
1.将调查表反映的内容概括为一句话。
2.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
这道题重在考查学生观察表格,提取表格的显性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判断、总结、概况的能力。学生通过阅读题干可以知道这道题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概括调查表的内容;二是提取调查结果的隐性信息。通过阅读调查表中两组数据的对比可知,自限塑令出台后,塑料袋的销售量骤减,无纺布袋销售量增多。同时也说明限塑令得到了有效的执行。
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研究,让常规的课堂多了很多亮点,也激发了课堂的氛围,教师和学生从中受益匪浅,值得我们去更加重视与开发。不过,浅尝辄止容易止步不前,在非连续性文本的课程资源归结和系统教学开发上,还需做进一步的努力与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董蓓菲.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曹卫星.“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缺失与救赎—由一道考题想到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14).
[4]崔艺林.“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及答题指导—基于特点的解读[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11).
作者简介:林映红,女,1986年生,广东省广州市,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小学作文。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