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一直走在改革的浪潮里. 小学毕业时赶上五改六,初中毕业时赶上会考,高中毕业时赶上大学教育收费,大学毕业后又赶上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
作为一名教师,我是这么多年来新课改的经历者,也是一名见证者.在感受新课改带给我们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感受到很多困惑.
一、几种现象
1. “赏识”的泛滥
一节课上,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评价:“好”,“不错”,“敢创新”,“有个性”,“真棒”等千篇一律的肯定,使部分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到底对不对.不可否认,正确、公平、有效的赏识能催人奋进,但泛滥的赏识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2. “热闹”的课堂
笔者经常去听“公开课”,只听老师宣布讨论开始,教室立马沸腾起来,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搜集、整理,小组忙于热热闹闹、旁若无人的讨论.好像每名学生都在发言,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3. “不可或缺”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自“自主探究”被写进新课程标准后,我们看到:探究活动遍及各个学科,遍及各个年级,不问教育对象,知识内容,盲目探究,过度探究,重探究的形式却无视探究的成效……课堂评价硬性规定讲解不得超过多少分钟,以至于老师不敢讲解.
4. “尊贵”的学生地位
看过一篇小文章,写的是“换个角度看《牧童和狼》”.作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牧童为什么要撒谎?有学生回答“他肯定是有原因的,或许他一个人很无聊,想引起大人的注意”.这时,作者联想到了我们的学生,是不是一些故意大声说话,故意捣乱的学生也是如此呢?他们只是希望被人关注,被人重视.是的,我们应该关注一些问题学生,应该换位思考,应该多用爱心去感化他,但我们的学生会换位思考吗?
二、几点反思
1. 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不可少
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会上公开地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当我们的“赏识”由“倡导”演变成“风靡”时,当我们认为对学生的批评是损伤学生自尊心,是对学生个性的压制时,我们的学生怎么样了呢?缺少起码的责任心、感恩心、“坦然”地抄袭作业、疯赶打闹、迟到旷课无所谓、废寝忘食地上网等.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强调激励性评价,但这些评价必须是客观的.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是最坏.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够把握好教育的尺度,讲究适当的策略,严加管理,学生就会朝着好的方向成长,而且他们的成长也会顺利很多.但愿我们都能走出误区,加大教育管理力度,让我们的教育对象幸福成长.
2. 教学不宜大量使用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出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的,正常的.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学习.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人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另外,教师还必须 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合作学习,如有多种方法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否则的话,只能是走过场.
3. 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与体验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知识、在探索中领悟知识,培养能力,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局面.这无疑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知识的持续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显示意义.但是,在课改中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现在很多公开课都处处要体现探究的理念,似乎非探究不能算是改革,以致有些根本不需要让学生去探究的知识,老师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有的课则是整节课都在探究,没有做一个相应的练习;有的老师上课时唯恐多讲,本来可以一句话点明的事情,却老是跟学生捉迷藏、兜圈子,生怕自己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
探究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它只是多种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而已,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夸大探究性学习的作用而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作用.应该看到,初中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还是接受性学习,它对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当然我们不排斥探究性学习,只有将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才会高效率,才会更精彩.
总之,新的课改给我们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洋溢着成功的自信,但也要保持着反思的冷静.我们应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教育史上和现实中的教学现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层面上来审视正在实践的教学行为,全面准确地理解、贯彻课程标准,实践新课程.去掉“浮华”之气,追求“真淳”之风,从而促进新课改的持续和深化.
作为一名教师,我是这么多年来新课改的经历者,也是一名见证者.在感受新课改带给我们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感受到很多困惑.
一、几种现象
1. “赏识”的泛滥
一节课上,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评价:“好”,“不错”,“敢创新”,“有个性”,“真棒”等千篇一律的肯定,使部分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到底对不对.不可否认,正确、公平、有效的赏识能催人奋进,但泛滥的赏识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2. “热闹”的课堂
笔者经常去听“公开课”,只听老师宣布讨论开始,教室立马沸腾起来,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搜集、整理,小组忙于热热闹闹、旁若无人的讨论.好像每名学生都在发言,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3. “不可或缺”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自“自主探究”被写进新课程标准后,我们看到:探究活动遍及各个学科,遍及各个年级,不问教育对象,知识内容,盲目探究,过度探究,重探究的形式却无视探究的成效……课堂评价硬性规定讲解不得超过多少分钟,以至于老师不敢讲解.
4. “尊贵”的学生地位
看过一篇小文章,写的是“换个角度看《牧童和狼》”.作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牧童为什么要撒谎?有学生回答“他肯定是有原因的,或许他一个人很无聊,想引起大人的注意”.这时,作者联想到了我们的学生,是不是一些故意大声说话,故意捣乱的学生也是如此呢?他们只是希望被人关注,被人重视.是的,我们应该关注一些问题学生,应该换位思考,应该多用爱心去感化他,但我们的学生会换位思考吗?
二、几点反思
1. 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不可少
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会上公开地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当我们的“赏识”由“倡导”演变成“风靡”时,当我们认为对学生的批评是损伤学生自尊心,是对学生个性的压制时,我们的学生怎么样了呢?缺少起码的责任心、感恩心、“坦然”地抄袭作业、疯赶打闹、迟到旷课无所谓、废寝忘食地上网等.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强调激励性评价,但这些评价必须是客观的.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是最坏.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够把握好教育的尺度,讲究适当的策略,严加管理,学生就会朝着好的方向成长,而且他们的成长也会顺利很多.但愿我们都能走出误区,加大教育管理力度,让我们的教育对象幸福成长.
2. 教学不宜大量使用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出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的,正常的.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学习.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人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另外,教师还必须 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合作学习,如有多种方法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否则的话,只能是走过场.
3. 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与体验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知识、在探索中领悟知识,培养能力,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局面.这无疑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知识的持续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显示意义.但是,在课改中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现在很多公开课都处处要体现探究的理念,似乎非探究不能算是改革,以致有些根本不需要让学生去探究的知识,老师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有的课则是整节课都在探究,没有做一个相应的练习;有的老师上课时唯恐多讲,本来可以一句话点明的事情,却老是跟学生捉迷藏、兜圈子,生怕自己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
探究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它只是多种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而已,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夸大探究性学习的作用而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作用.应该看到,初中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还是接受性学习,它对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当然我们不排斥探究性学习,只有将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才会高效率,才会更精彩.
总之,新的课改给我们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洋溢着成功的自信,但也要保持着反思的冷静.我们应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教育史上和现实中的教学现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层面上来审视正在实践的教学行为,全面准确地理解、贯彻课程标准,实践新课程.去掉“浮华”之气,追求“真淳”之风,从而促进新课改的持续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