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是生命,爱是灵魂
河西:你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时候是孟京辉先生的学妹,你上学的时候,孟京辉是研究生,怎么认识他的?
廖一梅:中戏很小,就一楼,互相谁都认识。
河西:第一次见到他是什么时候? 廖一梅:我们每年都要自己创作、排演一部话剧,那次,他给我们班一男生指导他的表演,就那么认识了。
河西:写《恋爱的犀牛》之前,也写过一段时间的电视剧挣钱吧?我知道王朔找你来写过剧本,当时是别人介绍去的吗?
廖一梅:王朔当时笼络了很多作家,好多作家、年轻的编剧都帮他写剧本。我有个同学在他那儿,他那时很缺戏剧学院的编剧,托人找,拿各种剧本来看。我在学校时候写的剧本拿给他看了之后他觉得挺好,这样我就开始给他写剧本了。
河西:《恋爱的犀牛》有一特出名的故事,说是如果《恋爱的犀牛》亏了,借的钱还不上就准备把您给卖了,后来钱都还上了?
廖一梅:还了,还挣了。从此开始了良性循环,做戏开始可以维持生活,越来越好。
河西:到那时候开始觉得你和孟京辉互相离不开对方了?
廖一梅:那我不告诉你。
河西:我觉得这事挺重要的。
廖一梅:有什么重要的?对戏剧不重要,对我们俩挺重要!
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唯一的
河西:写了悲观主义三部曲(《恋爱的犀牛》、《琥珀》到《柔软》),还写过一部小说《悲观主义的花朵》,觉得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吗?会不会生活中也很忧郁?
廖一梅:我肯定是个悲观主义者。悲观主义是一种人生观,不是生活态度,不是你对待事物笑不笑的一个态度。我是一个很积极的人,所有能做的事我都会去做。悲观主义在我看来是说,这个世界是有缺憾的。你一开始就知道,你对它不抱有奢望,不会认为任何事情都能得到解决,任何事情都能得到改善。我觉得完美主义者基本上都是悲观主义者。因为追求完美,必然得到这个世界的重创。小时候以为阳光灿烂、完满的世界,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损坏,接受这样的事实必然成为悲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认为一切都能还原,一切都能走向美好,但是这违反了一个基本事实!我觉得悲观主义是一种诚实的态度,但是在这基础上我已经接受了有缺憾的世界。完美主义者接受一个有缺憾的世界,必然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
河西:我以前总感觉搞先锋戏剧的会有点大无畏的英雄主义,你有没有英雄主义的情结?
廖一梅:你说一个相信奇迹的悲观主义者有没有英雄主义情结?就看你怎么理解了。应该说我对这个世界不存奢望,我相信奇迹。我不知道你的英雄主义具体指的是什么。我挺怕在采访的时候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我特别避讳谈爱,我就说我以后的剧本,再也不会出现“爱”这个词。因为大家嘴上都挂着爱,可是一说就南辕北辙,都不是一个意思。你说的爱和我说的爱肯定不是一个意思。而大家所说的爱只是一种需要,或者是生活和谐。我怕冠之以某种词,大家就会以他自己理解的这个词来理解这个人。
你说美满和睦,当然是这样的,你说分歧,只要写了这个词,就会有无数联想,跟大众的想象差别是很大的。但是这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解释的。我用《柔软》一出戏来讲述爱,我理解的本质上的爱,这是超越性别超越男女的那种善意、友好,和大众谈到的需要,就是说没有你我会死,那完全不是一种概念。因为每天我都在和字词打交道,特别知道一个词会带来多少误读,会带来多少约定俗成、大家提供的、各自继承的思想,而我写作,首先要摒弃那些固有的观念,往往要把事情重新拎出来给你看。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唯一的。
河西:怎么写起小说来的呢?想成为小说家?
廖一梅:没有,在此之前,我给孟京辉写了个电影剧本叫《像鸡毛一样飞》。我记得当时这剧本改了有七、八稿,把我改崩溃了,改烦了。我就说我要做一件跟任何人都没关系的事,完全自个独来。编剧是一个要和别人一起沟通的工作,我要写一本书,和任何人都不沟通,而且一个字都不许改。当时就是不想和人打交道了,那一年还有好多人来找我写电视剧、写电影,写这写那的,我当时都义无反顾地拒绝了,就是想写。
河西:《像鸡毛一样飞》改了七、八稿,是不是特烦?有没有和孟京辉吵?
廖一梅:那是,哪个编剧愿意改稿子?我想象的世界是这样的,他想象的世界是那样的,肯定会有争执,那也很正常。
河西:平时都这样?
廖一梅:话剧我不改。“悲观主义三部曲”我是自己改过一遍,两稿就结束了。
河西:是他没有意见还是他有意见你也不改?
廖一梅:他没有意见。他有时候会提出来,这一场可以挪到那一场,或者这样更顺,那没有任何问题。
河西:永远这么默契?没有红过脸?
廖一梅:艺术,说完完全全两个人变成一个人,我觉得不可能。一定会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认识,会有争执,那太正常了,不稀奇。而且,有时候,他会给你惊喜,并不是说争执总是带来不愉快,有时候他的想法会让你特别惊讶。比如说《柔软》里有一场戏,我自己都觉得没法排,我无法想象它在舞台上如何呈现。可是这又是很重的一场戏,两个人一直躺在床上,戏很长,关系很复杂,要谈论很长时间。虽然我想象不出,但是我写戏从来不限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孟京辉也说我老给他出难题,从第一次给他写剧本就让他杀犀牛,反正每次都有各种怪东西让他解决。
《柔软》其实是这三个戏里最难排的。戏剧冲突也不是那种外在化的冲突,特别内心特别细,情感特别复杂,但是结果是那场床戏排得非常好。而且我自己都看得很震惊,可以说那是我看到的最优美的床戏。
河西:编剧的时候完全不考虑孟京辉的感受?
廖一梅:不考虑,考虑的话编剧就没法干了。
河西:万一真没法排那怎么办呢?
廖一梅:也有这样的情况。《柔软》里还有一场戏,我原以为很好处理,结果孟京辉一看没法处理。我们开了一夜的会,想了和这场戏同样感觉的视觉感受。会有这种时候,他跟我说:“这没法处理,能不能拿掉?”我说:“不行!”后来还是想了个又适合舞台又能表达我意思的这么一场戏。
为人母的女文青
河西:因为你们的关系比较特殊,是夫妻档,那么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夹杂着工作?还是说完全分开,工作的时候归工作?
廖一梅:怎么可能完全分开,有时候我就会说:“别聊了,我就想吃饭。”(笑)有的时候问题很难解决,自然而然地就带出来了。我记得有一次排《琥珀》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排练特别紧张,有一段戏却不知道怎么弄,剧组里的演员也不知道该怎么演,正在争论得很激烈的时候,儿子发烧了。那时候孩子很小,我刚生完孩子。整夜看着小孩,我就记得当时在那看着发高烧的儿子,一边发愁,一边想:那些演员该怎么办呢?当然,不是说我们时刻就会这么谈,有时候觉得在办公室或者排练室谈就足够了。
河西:为人母了,还是文艺青年?还是愤青?
廖一梅:我一直都这样,我不觉得自己有特别本质的改变。青年时代整夜不睡觉,那时候精力肯定更旺盛,现在我想按时睡觉,就这点改变吧(孟京辉现在还日夜颠倒)。是,我也好玩,但是有限。我需要相当多与自己独处的时间,在这点上来说也没什么改变。
河西:过了这么些年重新来看这些作品的话,是不是还觉得满意?
廖一梅:我还没到要回顾往事的时候,我还年轻着呐。(笑)
河西:现在孩子谁来带?
廖一梅:孩子自己带,烧饭请了个阿姨来烧。一般都是我们自己带,如果有事的话,我也可以带着他,或者就让他自己呆着。我觉得孩子可以以各种方式长大,可以成长得很好,我可以告诉他所有他想要知道的事,我没有什么禁忌。他爱问问题,我可以用特别坦率的方式告诉他他想知道的任何问题。如果我们都出国,就由我父母带,有时候我也会带他们去。
河西:他喜欢他爸爸的戏剧吗?
廖一梅:小孩懂什么,玩呗。但是他确实有点语言天分,我也有点奇怪,他特别善于说一些很不一样的话,也不知道为什么。
河西:你在孟京辉的戏剧里演出过吗?廖一梅:没有,从来没有。
河西:为什么?
廖一梅:我从来就没有动过这个念头。我对台前表演毫无兴趣。
河西:孟京辉也没有怂恿你出演?
廖一梅:为什么要怂恿我呀?
河西:您也是一美女呀。
廖一梅:唉,这两码事。(笑)我觉得在幕后挺舒服。
河西(何映宇,上海籍青年作家)
河西:你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时候是孟京辉先生的学妹,你上学的时候,孟京辉是研究生,怎么认识他的?
廖一梅:中戏很小,就一楼,互相谁都认识。
河西:第一次见到他是什么时候? 廖一梅:我们每年都要自己创作、排演一部话剧,那次,他给我们班一男生指导他的表演,就那么认识了。
河西:写《恋爱的犀牛》之前,也写过一段时间的电视剧挣钱吧?我知道王朔找你来写过剧本,当时是别人介绍去的吗?
廖一梅:王朔当时笼络了很多作家,好多作家、年轻的编剧都帮他写剧本。我有个同学在他那儿,他那时很缺戏剧学院的编剧,托人找,拿各种剧本来看。我在学校时候写的剧本拿给他看了之后他觉得挺好,这样我就开始给他写剧本了。
河西:《恋爱的犀牛》有一特出名的故事,说是如果《恋爱的犀牛》亏了,借的钱还不上就准备把您给卖了,后来钱都还上了?
廖一梅:还了,还挣了。从此开始了良性循环,做戏开始可以维持生活,越来越好。
河西:到那时候开始觉得你和孟京辉互相离不开对方了?
廖一梅:那我不告诉你。
河西:我觉得这事挺重要的。
廖一梅:有什么重要的?对戏剧不重要,对我们俩挺重要!
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唯一的
河西:写了悲观主义三部曲(《恋爱的犀牛》、《琥珀》到《柔软》),还写过一部小说《悲观主义的花朵》,觉得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吗?会不会生活中也很忧郁?
廖一梅:我肯定是个悲观主义者。悲观主义是一种人生观,不是生活态度,不是你对待事物笑不笑的一个态度。我是一个很积极的人,所有能做的事我都会去做。悲观主义在我看来是说,这个世界是有缺憾的。你一开始就知道,你对它不抱有奢望,不会认为任何事情都能得到解决,任何事情都能得到改善。我觉得完美主义者基本上都是悲观主义者。因为追求完美,必然得到这个世界的重创。小时候以为阳光灿烂、完满的世界,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损坏,接受这样的事实必然成为悲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认为一切都能还原,一切都能走向美好,但是这违反了一个基本事实!我觉得悲观主义是一种诚实的态度,但是在这基础上我已经接受了有缺憾的世界。完美主义者接受一个有缺憾的世界,必然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
河西:我以前总感觉搞先锋戏剧的会有点大无畏的英雄主义,你有没有英雄主义的情结?
廖一梅:你说一个相信奇迹的悲观主义者有没有英雄主义情结?就看你怎么理解了。应该说我对这个世界不存奢望,我相信奇迹。我不知道你的英雄主义具体指的是什么。我挺怕在采访的时候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我特别避讳谈爱,我就说我以后的剧本,再也不会出现“爱”这个词。因为大家嘴上都挂着爱,可是一说就南辕北辙,都不是一个意思。你说的爱和我说的爱肯定不是一个意思。而大家所说的爱只是一种需要,或者是生活和谐。我怕冠之以某种词,大家就会以他自己理解的这个词来理解这个人。
你说美满和睦,当然是这样的,你说分歧,只要写了这个词,就会有无数联想,跟大众的想象差别是很大的。但是这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解释的。我用《柔软》一出戏来讲述爱,我理解的本质上的爱,这是超越性别超越男女的那种善意、友好,和大众谈到的需要,就是说没有你我会死,那完全不是一种概念。因为每天我都在和字词打交道,特别知道一个词会带来多少误读,会带来多少约定俗成、大家提供的、各自继承的思想,而我写作,首先要摒弃那些固有的观念,往往要把事情重新拎出来给你看。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唯一的。
河西:怎么写起小说来的呢?想成为小说家?
廖一梅:没有,在此之前,我给孟京辉写了个电影剧本叫《像鸡毛一样飞》。我记得当时这剧本改了有七、八稿,把我改崩溃了,改烦了。我就说我要做一件跟任何人都没关系的事,完全自个独来。编剧是一个要和别人一起沟通的工作,我要写一本书,和任何人都不沟通,而且一个字都不许改。当时就是不想和人打交道了,那一年还有好多人来找我写电视剧、写电影,写这写那的,我当时都义无反顾地拒绝了,就是想写。
河西:《像鸡毛一样飞》改了七、八稿,是不是特烦?有没有和孟京辉吵?
廖一梅:那是,哪个编剧愿意改稿子?我想象的世界是这样的,他想象的世界是那样的,肯定会有争执,那也很正常。
河西:平时都这样?
廖一梅:话剧我不改。“悲观主义三部曲”我是自己改过一遍,两稿就结束了。
河西:是他没有意见还是他有意见你也不改?
廖一梅:他没有意见。他有时候会提出来,这一场可以挪到那一场,或者这样更顺,那没有任何问题。
河西:永远这么默契?没有红过脸?
廖一梅:艺术,说完完全全两个人变成一个人,我觉得不可能。一定会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认识,会有争执,那太正常了,不稀奇。而且,有时候,他会给你惊喜,并不是说争执总是带来不愉快,有时候他的想法会让你特别惊讶。比如说《柔软》里有一场戏,我自己都觉得没法排,我无法想象它在舞台上如何呈现。可是这又是很重的一场戏,两个人一直躺在床上,戏很长,关系很复杂,要谈论很长时间。虽然我想象不出,但是我写戏从来不限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孟京辉也说我老给他出难题,从第一次给他写剧本就让他杀犀牛,反正每次都有各种怪东西让他解决。
《柔软》其实是这三个戏里最难排的。戏剧冲突也不是那种外在化的冲突,特别内心特别细,情感特别复杂,但是结果是那场床戏排得非常好。而且我自己都看得很震惊,可以说那是我看到的最优美的床戏。
河西:编剧的时候完全不考虑孟京辉的感受?
廖一梅:不考虑,考虑的话编剧就没法干了。
河西:万一真没法排那怎么办呢?
廖一梅:也有这样的情况。《柔软》里还有一场戏,我原以为很好处理,结果孟京辉一看没法处理。我们开了一夜的会,想了和这场戏同样感觉的视觉感受。会有这种时候,他跟我说:“这没法处理,能不能拿掉?”我说:“不行!”后来还是想了个又适合舞台又能表达我意思的这么一场戏。
为人母的女文青
河西:因为你们的关系比较特殊,是夫妻档,那么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夹杂着工作?还是说完全分开,工作的时候归工作?
廖一梅:怎么可能完全分开,有时候我就会说:“别聊了,我就想吃饭。”(笑)有的时候问题很难解决,自然而然地就带出来了。我记得有一次排《琥珀》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排练特别紧张,有一段戏却不知道怎么弄,剧组里的演员也不知道该怎么演,正在争论得很激烈的时候,儿子发烧了。那时候孩子很小,我刚生完孩子。整夜看着小孩,我就记得当时在那看着发高烧的儿子,一边发愁,一边想:那些演员该怎么办呢?当然,不是说我们时刻就会这么谈,有时候觉得在办公室或者排练室谈就足够了。
河西:为人母了,还是文艺青年?还是愤青?
廖一梅:我一直都这样,我不觉得自己有特别本质的改变。青年时代整夜不睡觉,那时候精力肯定更旺盛,现在我想按时睡觉,就这点改变吧(孟京辉现在还日夜颠倒)。是,我也好玩,但是有限。我需要相当多与自己独处的时间,在这点上来说也没什么改变。
河西:过了这么些年重新来看这些作品的话,是不是还觉得满意?
廖一梅:我还没到要回顾往事的时候,我还年轻着呐。(笑)
河西:现在孩子谁来带?
廖一梅:孩子自己带,烧饭请了个阿姨来烧。一般都是我们自己带,如果有事的话,我也可以带着他,或者就让他自己呆着。我觉得孩子可以以各种方式长大,可以成长得很好,我可以告诉他所有他想要知道的事,我没有什么禁忌。他爱问问题,我可以用特别坦率的方式告诉他他想知道的任何问题。如果我们都出国,就由我父母带,有时候我也会带他们去。
河西:他喜欢他爸爸的戏剧吗?
廖一梅:小孩懂什么,玩呗。但是他确实有点语言天分,我也有点奇怪,他特别善于说一些很不一样的话,也不知道为什么。
河西:你在孟京辉的戏剧里演出过吗?廖一梅:没有,从来没有。
河西:为什么?
廖一梅:我从来就没有动过这个念头。我对台前表演毫无兴趣。
河西:孟京辉也没有怂恿你出演?
廖一梅:为什么要怂恿我呀?
河西:您也是一美女呀。
廖一梅:唉,这两码事。(笑)我觉得在幕后挺舒服。
河西(何映宇,上海籍青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