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八月份的青海花开成海,正是旅游的最佳地。尽管背包、单反等“驴友”装备一样都不少,但有群学生不是为了旅游——他们是去青海湖边捡垃圾的。
他们参加的这次活动是由中国垃圾论坛组织的,活动有一个很好玩的口号——“我为祖国捡垃圾”。老齐、老韩是工作人员,来自祖国各个地方的高中生、大学生是志愿者。志愿者们很给力,在集合时间之前全部赶到约定的地点。当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可爱面孔凑在一起时,这次美好而意义非凡的活动算是从空中降落到实处了。
梦幻路上的文明“遗迹”
在青海湖的第一个夜晚,大家聆听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会长扎西多杰的演讲。扎西多杰从青藏高原环境的特殊性谈起,深刻地讲述了青藏高原如今发生的变化。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包括气候变化、人为过度干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商品经济冲击带来的牧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高原上的环境保护变得困境重重。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这样一场演讲令人动容,志愿者们更是深深体会到此次活动的深刻意义。
青海的风景很美,当然,捡垃圾这件事情对大家来说几乎就成了一项美丽的“工作”。他们的工具是双手,每人一个黄色的大尼龙袋,来回穿梭在草地上、公路边、沙丘上、油菜花田边……牦牛、沙丘、湖水、羊群装点着梦幻般的景色。尽管捡垃圾没大家想象中的那么轻松,但在这如画的风光中,一切劳动都变得诗意盎然。
卫生纸、果皮、湿巾……这些垃圾不算是最难对付的,因为时间长了它们都会被分解,志愿者们主要捡的是那些塑料制品。游客们用1秒钟的时间从车窗往草地上扔出一个塑料包装,它至少能在草原上存在200年,若把这样的垃圾填埋在土地里,则1000年都无法被分解。它们也不会老实地待在原地,会随着风跨过旅游区进入牧区,还能被雨填进土壤里。3个志愿者在一块小沙地上捡了半个多小时,后来还是放弃了,把挖开的沙子又填了回去,因为每挖开一层就有一层垃圾,它们渗透了整个沙丘。
车流量大的公路旁,遍地都是塑料垃圾——塑料瓶、包装袋甚至成人纸尿布,到处都是人类文明的“遗迹”。为了将这些难对付的垃圾收集起来,大家不得不带着尼龙袋顺着松软的沙地一步一挪,把能够着的垃圾都捡起来,然后女孩们将装满的尼龙袋交给男孩拖上车去。女孩们的速度是1小时左右装满一大袋,男孩们则更快些。看着这样的速度,大家都笑着说:“我们可以靠捡垃圾发财了。”玩笑归玩笑,大家真正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时,才发现这次环保活动的重要性。
焚烧和填埋都不好对付的垃圾
在活动开始之前,丽雯、文杰、邵珊等几位志愿者做了一个关于非旅游区——牧区垃圾的大致调查。除了自然之力搬运,牧区的垃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牧民自己的生活垃圾——食品的塑料包装袋、塑料生活用品等;二是环湖赛期间人们丢弃的垃圾。处理这些垃圾的方式有两种,即填埋和焚烧,包括志愿者们收集的垃圾也一样。
绕了大半个青海湖,丽雯一行调查者只见到了两个垃圾填埋场,非常简易,而且是露天的,大概只能勉强叫它们“巨型垃圾堆”吧。可以想象,如果遇到雨水天气,一部分垃圾会顺着河流进入青海湖,遇到大风天气的话,垃圾可能会被吹散到畜牧草场,最后被牲畜误食。
另一种方式是焚烧。在志愿者们来到青海之前,大家就听说了当地知名的环保人士南加老师,南加老师处理垃圾的方式就是在自家后院里焚烧。志愿者们都住在南加老师的家庭旅馆里,这里已经是青海湖生态考察驿站了。大家每天出发时,都会有一批当地的藏族年轻人跟他们一起去捡垃圾。经过交谈后才了解到,南加老师已经捡了18年垃圾,他也曾经填埋过垃圾,但发现埋了垃圾的地方寸草不生,于是只能想到烧。可是这违背了藏人的信仰:垃圾是不好的东西,烧不好的东西不应该。这样的交谈让大家感触很深,也深深地敬畏藏族人的生态观。
一种难得的缘分
活动的最后一天,大家竟然机缘巧合地遇到一位活佛,这位活佛要放生,请志愿者们帮忙。放生地就在南加老师家附近的小河边,跟随活佛来的还有很多藏族男女。一辆大卡车打开后,满满一车箱都是尼龙袋,里面都是鱼苗。大家解开袋子,把鱼苗递给有经验的藏人,他们站在岸边或河里,边念着大家听不懂的经文,边倒鱼苗。在这样的环境和这样的活动中,亲身经历一次放生活动,让志愿者们深受触动。看着那些可爱的小鱼游在水里,女孩们激动地叫了起来。
偶遇活佛参与放生活动自然是大家求之不得的事情,而除此之外,活动中临时加入的人也让大家有了更大的动力。有一位原本跟父母自助游的高中生,还有三个打车来青海湖的大学生,他们从志愿者那里要了几个尼龙袋,也加入到了捡垃圾的活动中。那三个大学生中,有两个是女生,另一个背着两个重型背包的男生不断地对志愿者们说:“你们真棒!”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带给大家的是莫大的鼓励和满满的自豪感。
捡垃圾的一路上,这样的奇妙际遇总会给大家带来不小的惊喜,而青海湖的美丽也让志愿者们深深陶醉。青海湖周边自然景观的多样性超乎大家的想象。这里不仅有富饶的草原,还有清澈的溪水,在溪水和草原的拥抱下又产生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湿地世界,在湿地的周边又围绕着沙漠,在很小的地方你就可以见到沙漠、湿地、草原交相辉映的场景。在一天的任何时刻,你都可以看到红脚鹬悠闲地在浅水中捕鱼,而燕鸥和红嘴鸥与之相比就辛苦许多了。它们在溪水上空飞来飞去,时而盘旋,时而急转停留在空中,它们每时每刻都觊觎着湿地里的鱼,往往努力很多次才能成功捕鱼。大家光是看它们捕鱼就足够有趣了。它们只属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的馈赠。而作为志愿者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为保护这样美丽的自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或许这次活动背后的意义比捡垃圾本身要深远得多,它影响了很多人,也将继续让更多的人去改变。就像一位女志愿者说的那样,此次活动对她来说,最大的成果不是自己捡了多少垃圾,而是活动改变了她,也改变了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就像南加老师影响了周围的居民一样,志愿者们看到了青海湖的美,也看到了青海湖的痛。
志愿者们在出发之前说的那句“我们来了”其实饱含深意——来了,就注定要把心留下,不再离开。在未来的日子里,大美青海湖总会牵系着这些志愿者们的心,这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他们参加的这次活动是由中国垃圾论坛组织的,活动有一个很好玩的口号——“我为祖国捡垃圾”。老齐、老韩是工作人员,来自祖国各个地方的高中生、大学生是志愿者。志愿者们很给力,在集合时间之前全部赶到约定的地点。当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可爱面孔凑在一起时,这次美好而意义非凡的活动算是从空中降落到实处了。
梦幻路上的文明“遗迹”
在青海湖的第一个夜晚,大家聆听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会长扎西多杰的演讲。扎西多杰从青藏高原环境的特殊性谈起,深刻地讲述了青藏高原如今发生的变化。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包括气候变化、人为过度干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商品经济冲击带来的牧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高原上的环境保护变得困境重重。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这样一场演讲令人动容,志愿者们更是深深体会到此次活动的深刻意义。
青海的风景很美,当然,捡垃圾这件事情对大家来说几乎就成了一项美丽的“工作”。他们的工具是双手,每人一个黄色的大尼龙袋,来回穿梭在草地上、公路边、沙丘上、油菜花田边……牦牛、沙丘、湖水、羊群装点着梦幻般的景色。尽管捡垃圾没大家想象中的那么轻松,但在这如画的风光中,一切劳动都变得诗意盎然。
卫生纸、果皮、湿巾……这些垃圾不算是最难对付的,因为时间长了它们都会被分解,志愿者们主要捡的是那些塑料制品。游客们用1秒钟的时间从车窗往草地上扔出一个塑料包装,它至少能在草原上存在200年,若把这样的垃圾填埋在土地里,则1000年都无法被分解。它们也不会老实地待在原地,会随着风跨过旅游区进入牧区,还能被雨填进土壤里。3个志愿者在一块小沙地上捡了半个多小时,后来还是放弃了,把挖开的沙子又填了回去,因为每挖开一层就有一层垃圾,它们渗透了整个沙丘。
车流量大的公路旁,遍地都是塑料垃圾——塑料瓶、包装袋甚至成人纸尿布,到处都是人类文明的“遗迹”。为了将这些难对付的垃圾收集起来,大家不得不带着尼龙袋顺着松软的沙地一步一挪,把能够着的垃圾都捡起来,然后女孩们将装满的尼龙袋交给男孩拖上车去。女孩们的速度是1小时左右装满一大袋,男孩们则更快些。看着这样的速度,大家都笑着说:“我们可以靠捡垃圾发财了。”玩笑归玩笑,大家真正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时,才发现这次环保活动的重要性。
焚烧和填埋都不好对付的垃圾
在活动开始之前,丽雯、文杰、邵珊等几位志愿者做了一个关于非旅游区——牧区垃圾的大致调查。除了自然之力搬运,牧区的垃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牧民自己的生活垃圾——食品的塑料包装袋、塑料生活用品等;二是环湖赛期间人们丢弃的垃圾。处理这些垃圾的方式有两种,即填埋和焚烧,包括志愿者们收集的垃圾也一样。
绕了大半个青海湖,丽雯一行调查者只见到了两个垃圾填埋场,非常简易,而且是露天的,大概只能勉强叫它们“巨型垃圾堆”吧。可以想象,如果遇到雨水天气,一部分垃圾会顺着河流进入青海湖,遇到大风天气的话,垃圾可能会被吹散到畜牧草场,最后被牲畜误食。
另一种方式是焚烧。在志愿者们来到青海之前,大家就听说了当地知名的环保人士南加老师,南加老师处理垃圾的方式就是在自家后院里焚烧。志愿者们都住在南加老师的家庭旅馆里,这里已经是青海湖生态考察驿站了。大家每天出发时,都会有一批当地的藏族年轻人跟他们一起去捡垃圾。经过交谈后才了解到,南加老师已经捡了18年垃圾,他也曾经填埋过垃圾,但发现埋了垃圾的地方寸草不生,于是只能想到烧。可是这违背了藏人的信仰:垃圾是不好的东西,烧不好的东西不应该。这样的交谈让大家感触很深,也深深地敬畏藏族人的生态观。
一种难得的缘分
活动的最后一天,大家竟然机缘巧合地遇到一位活佛,这位活佛要放生,请志愿者们帮忙。放生地就在南加老师家附近的小河边,跟随活佛来的还有很多藏族男女。一辆大卡车打开后,满满一车箱都是尼龙袋,里面都是鱼苗。大家解开袋子,把鱼苗递给有经验的藏人,他们站在岸边或河里,边念着大家听不懂的经文,边倒鱼苗。在这样的环境和这样的活动中,亲身经历一次放生活动,让志愿者们深受触动。看着那些可爱的小鱼游在水里,女孩们激动地叫了起来。
偶遇活佛参与放生活动自然是大家求之不得的事情,而除此之外,活动中临时加入的人也让大家有了更大的动力。有一位原本跟父母自助游的高中生,还有三个打车来青海湖的大学生,他们从志愿者那里要了几个尼龙袋,也加入到了捡垃圾的活动中。那三个大学生中,有两个是女生,另一个背着两个重型背包的男生不断地对志愿者们说:“你们真棒!”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带给大家的是莫大的鼓励和满满的自豪感。
捡垃圾的一路上,这样的奇妙际遇总会给大家带来不小的惊喜,而青海湖的美丽也让志愿者们深深陶醉。青海湖周边自然景观的多样性超乎大家的想象。这里不仅有富饶的草原,还有清澈的溪水,在溪水和草原的拥抱下又产生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湿地世界,在湿地的周边又围绕着沙漠,在很小的地方你就可以见到沙漠、湿地、草原交相辉映的场景。在一天的任何时刻,你都可以看到红脚鹬悠闲地在浅水中捕鱼,而燕鸥和红嘴鸥与之相比就辛苦许多了。它们在溪水上空飞来飞去,时而盘旋,时而急转停留在空中,它们每时每刻都觊觎着湿地里的鱼,往往努力很多次才能成功捕鱼。大家光是看它们捕鱼就足够有趣了。它们只属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的馈赠。而作为志愿者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为保护这样美丽的自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或许这次活动背后的意义比捡垃圾本身要深远得多,它影响了很多人,也将继续让更多的人去改变。就像一位女志愿者说的那样,此次活动对她来说,最大的成果不是自己捡了多少垃圾,而是活动改变了她,也改变了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就像南加老师影响了周围的居民一样,志愿者们看到了青海湖的美,也看到了青海湖的痛。
志愿者们在出发之前说的那句“我们来了”其实饱含深意——来了,就注定要把心留下,不再离开。在未来的日子里,大美青海湖总会牵系着这些志愿者们的心,这是一种难得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