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课,就是听课者对所听课的整体或某部分、某方面的评价。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变量:上课者的身份、上课的目的、课的类型、课的内容、课的质量、听课者的身份、听课的目的、听课者的教学理念等等。删繁就简,下面就从有效性的角度来谈如何评价一节小学数学课的精华部分。
不仅评价“目标定位是否准确”,也要评价“落实目标的途径”。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是《纲要》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这是整体目标,不必要求每一节数学课都要在这四个方面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可偏重于知识与技能,也可偏重于数学思考或解决问题或情感与态度,关键要看与教学内容是否吻合。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出发点到归宿之间的过程怎样?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合适吗?这种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到好处?还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吗?这些问题都在考量“目标落实的途径”,可以通过学生在课上的反应、表现来分析,更重要的考量指标是目标达成度。目标达成度可以指知识与技能,但绝不仅仅指知识与技能。如果教学目标偏重于数学思考方面,则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思考方法,能否灵活运用。如果教学目标偏重于解决问题,那要看学生是否熟悉了解决类似问题的程序,能否解决类似的问题。
不仅评价“是否把握了教学重点”,也要评价“突出重点的过程”。任何一节课都有教学重点,重点内容重点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教者是否准确把握了。如果教者没能深入地解读教材,所确定的教学重点可能会有失偏颇,不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课堂效率就会低下。如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第一课时,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初次接触,但是通过与人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类比,学生易于理解倍数和因a数的内涵以及相互间的依存关系。再将“找一个数的倍数”和“找一个数的因数”进行比较,前者简单,后者较难,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当然,既然有重点,有时也应该有次重点,确定这些知识点“地位”的主要依据是它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学生的接受难易度。教学重点确定了,那么教者是如何突出重点的呢?采取了哪些手段?针对性强吗?是层层推进的吗?这样做的效果如何?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这些都应该是我们评价的内容。
不仅评价“是否精准地确定了教学难点”,也要评价“突破难点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学生理解新知过程中遇到的思维障碍,它好比一节课的“瓶颈”,突破了这个“瓶颈”,学生的思维就会一马平川;如果没有突破难点就进行后面的学习,效果必然不好。还以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为例,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的教学算不上教学重点,但却是教学难点。因为它们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而关系相对来讲要抽象一些,况且作为两数关系的“因数”与作为乘法算式中名称的“因数”会混淆。那如何突破呢?一位老师的方法堪称精妙。
师:你和你爸爸是什么关系?
生:父子关系。
师:具体一点怎么说?
生:××是我的爸爸,我是××的儿子。
师:这两句话准确地说明了两个人的关系。在数学世界里,有些数也有类似的关系,想知道吗?
生:想。
教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准确地确立了新知的生长点,即学生已有的关于人们之间关系的经验,这样的引入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无意地集中到“关系”上,也孕伏了两者的依存关系。
教学难点定位是否精准,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依赖于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准确判断。突破难点首先要抓住难点的实质,并确定已有经验中的新知生长点,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突破方法。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好像是过时的词汇,现在提的人不多了,似乎过多地出现这些字眼,就显得老土,不时尚,不前卫。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大讨论之后,这些考量标准依然熠熠生辉。确实,上述三点完全能反映出教者的教育理念、教学技艺,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对学生认知状况的感觉。评价了这三个方面,也就评价了一节课的精华部分。
不仅评价“目标定位是否准确”,也要评价“落实目标的途径”。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是《纲要》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这是整体目标,不必要求每一节数学课都要在这四个方面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可偏重于知识与技能,也可偏重于数学思考或解决问题或情感与态度,关键要看与教学内容是否吻合。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出发点到归宿之间的过程怎样?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合适吗?这种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到好处?还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吗?这些问题都在考量“目标落实的途径”,可以通过学生在课上的反应、表现来分析,更重要的考量指标是目标达成度。目标达成度可以指知识与技能,但绝不仅仅指知识与技能。如果教学目标偏重于数学思考方面,则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思考方法,能否灵活运用。如果教学目标偏重于解决问题,那要看学生是否熟悉了解决类似问题的程序,能否解决类似的问题。
不仅评价“是否把握了教学重点”,也要评价“突出重点的过程”。任何一节课都有教学重点,重点内容重点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教者是否准确把握了。如果教者没能深入地解读教材,所确定的教学重点可能会有失偏颇,不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课堂效率就会低下。如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第一课时,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初次接触,但是通过与人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类比,学生易于理解倍数和因a数的内涵以及相互间的依存关系。再将“找一个数的倍数”和“找一个数的因数”进行比较,前者简单,后者较难,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当然,既然有重点,有时也应该有次重点,确定这些知识点“地位”的主要依据是它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学生的接受难易度。教学重点确定了,那么教者是如何突出重点的呢?采取了哪些手段?针对性强吗?是层层推进的吗?这样做的效果如何?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这些都应该是我们评价的内容。
不仅评价“是否精准地确定了教学难点”,也要评价“突破难点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学生理解新知过程中遇到的思维障碍,它好比一节课的“瓶颈”,突破了这个“瓶颈”,学生的思维就会一马平川;如果没有突破难点就进行后面的学习,效果必然不好。还以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为例,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的教学算不上教学重点,但却是教学难点。因为它们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而关系相对来讲要抽象一些,况且作为两数关系的“因数”与作为乘法算式中名称的“因数”会混淆。那如何突破呢?一位老师的方法堪称精妙。
师:你和你爸爸是什么关系?
生:父子关系。
师:具体一点怎么说?
生:××是我的爸爸,我是××的儿子。
师:这两句话准确地说明了两个人的关系。在数学世界里,有些数也有类似的关系,想知道吗?
生:想。
教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准确地确立了新知的生长点,即学生已有的关于人们之间关系的经验,这样的引入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无意地集中到“关系”上,也孕伏了两者的依存关系。
教学难点定位是否精准,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依赖于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准确判断。突破难点首先要抓住难点的实质,并确定已有经验中的新知生长点,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突破方法。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好像是过时的词汇,现在提的人不多了,似乎过多地出现这些字眼,就显得老土,不时尚,不前卫。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大讨论之后,这些考量标准依然熠熠生辉。确实,上述三点完全能反映出教者的教育理念、教学技艺,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对学生认知状况的感觉。评价了这三个方面,也就评价了一节课的精华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