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信片作为社会广泛使用和接受的特殊通信方式,不仅能够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穿插图片,展现地方特色或人文情感。在当下,网络通信不断发达,促使明信片功能发生了变化,不在以信息传递为主,更多的是展现一种地域审美和情感传递。本文主要探究明信片设计要素,分析当下明信片设计特征,为创意产品提供参考。
关键词:明信片;设计要素;情感;创意
在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明信片是两地相隔人们互相寄托思念和祝福的载体,是社会大众广泛接受的一种通信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QQ、微信等通讯工具逐渐成为主流沟通方式途径,促使着明信片功能也在发生变化。由传统邮票+文字的形式设计逐渐向创意化靠近,不仅注重设计的功能性,更关注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实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融入当地创意产业,折射出地域风貌和文化,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一、明信片设计特征
明信片是创意产品的一种形式,诞生于1865年,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历来都是作为人们寄托思念和祝福的主要载体。发展至今,网络的存在缩小了它的生存空间,但是它特有的情感温度使其一直被沿用,只是功能逐渐发生转变,更加凸显情感表达,元素更加多样化,设计更加个性化。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色彩、内容等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实现多元化表达,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和识别度。创意化明信片更加具有趣味性、人性化和亲和力,逐渐成为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纽带,通过明信片信息传达温情,感受其中折射的文化意蕴,将幸福与他人分享。
二、创意明信片设计要素分析
(一)呈现地域性视觉表达和文化特色
明信片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特色化代表,具有一定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地域风貌,這些都给明信片市场发展带来极大空间。在旅游业领域,具有原创性、地域性和时代气息的明信片被称作创意明信片,它们以自身为载体,通过融合地域文化元素,提升视觉效果。以苏州为例,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小桥”、“流水”、“人家”是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该地域中有一种小而精致的格局,规划上讲究规整、细化,每一条道路都有具体由来。苏州文化相当繁多,像佛文化、服饰、苏绣、陶瓷、园林、古镇等,这些都是可挖掘的明信片元素,可以选择拥有东方水城威尼斯的同里、园林之母拙政园、天堂学府苏州大学等作为设计题材,利用实写或抽象的表现方式,呈现出苏州特有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和文化遗产,为创意明信片设计带来灵感。
(二)追求个性化、多元化创意设计
信息多元化时代下,明信片设计形式多样,材料丰富,呈现出更高的视觉效果,具有时代性和创作性。由于数码摄像的方便、快捷,照片式风景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明信片上的风景画就显得尤为重要,将绘画产品应用到明信片设计中,追求个性化、多元化创意设计,会更加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在当今明信片设计领域,插画成为一种时尚形式,首先利用手绘线描打底稿,再运用绘图软件,将原图矢量化,最后再借助各个面板及工具进行色彩处理。通过不同色彩和线条搭配,诠释不同情感和感受,再现美景。以“螺纹花恋”祝福主题为例,利用插画设计描绘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景物,借助色彩搭配烘托各自暗喻的情感,展现一种文艺小清新风格。像春季插画图案设计主要将以螺纹形作为花的内部点缀,笔直的花杆和错落有致的花丛,融合温馨梦幻的彩色泡泡,给人一种浪漫和陶醉的感觉;冬季则以圆形青花瓷纹样进行放射对称排列,以螺纹叶片做映衬,好似雪之精灵,漫步在唯美的冬季。最后通过色彩升华情感,春季花用橙色和紫色互补,点缀粉色泡泡;冬季用蓝紫渐变背景,感受冬天的寂静与冷清。进而实现视觉语言表达,渗透创意明信片要素设计的精髓和理念。
(三)注重明信片主题与消费者情感的契合
上文提到,当下明信片已经成为情感寄托的载体,不再是一种仪式感,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真挚情感流露的媒介。同样一句话,明信片传递与微信或短信传递,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不仅是因为设计者制作过程的时间价值,更重要的是情感注入会触发心底感动的开关,实现情感的真实流露。为此,创意明信片主题设计需要做到与消费者情感契合。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追求视觉效果外,还要融合情感因素,强化设计灵魂。像城市类明信片突出地域性和特色文化,借助景物唤醒消费者对自然的情感;企业类明信片突出创办理念和文化,强化消费者认同感,实现景、物、情有效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当下明信片已经演化成一种情感寄托,信息传递的功能逐渐弱化,更加追求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创意明信片的设计要素需要呈现地域性视觉表达和特色文化,突出个性化、多元化,注重明信片主题与消费者情感契合,逐渐将明信片作为一种产业做大做强,成为时代新型发展因子。
参考文献:
[1] 杨凯,沈九美.插画设计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研究与实践——以“螺纹花恋”主题明信片设计为例[J].大众文艺,2017(14):147.
[2] 王曼蓓.浅析创意明信片的设计要素[J].美术教育研究,2017(03):79.
[3] 徐永安.基于地方文化要素的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以武当山旅游纪念品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34(02):70-73.
(作者单位:沈阳城市学院)
关键词:明信片;设计要素;情感;创意
在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明信片是两地相隔人们互相寄托思念和祝福的载体,是社会大众广泛接受的一种通信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QQ、微信等通讯工具逐渐成为主流沟通方式途径,促使着明信片功能也在发生变化。由传统邮票+文字的形式设计逐渐向创意化靠近,不仅注重设计的功能性,更关注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实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融入当地创意产业,折射出地域风貌和文化,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一、明信片设计特征
明信片是创意产品的一种形式,诞生于1865年,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历来都是作为人们寄托思念和祝福的主要载体。发展至今,网络的存在缩小了它的生存空间,但是它特有的情感温度使其一直被沿用,只是功能逐渐发生转变,更加凸显情感表达,元素更加多样化,设计更加个性化。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色彩、内容等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实现多元化表达,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和识别度。创意化明信片更加具有趣味性、人性化和亲和力,逐渐成为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纽带,通过明信片信息传达温情,感受其中折射的文化意蕴,将幸福与他人分享。
二、创意明信片设计要素分析
(一)呈现地域性视觉表达和文化特色
明信片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特色化代表,具有一定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地域风貌,這些都给明信片市场发展带来极大空间。在旅游业领域,具有原创性、地域性和时代气息的明信片被称作创意明信片,它们以自身为载体,通过融合地域文化元素,提升视觉效果。以苏州为例,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小桥”、“流水”、“人家”是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该地域中有一种小而精致的格局,规划上讲究规整、细化,每一条道路都有具体由来。苏州文化相当繁多,像佛文化、服饰、苏绣、陶瓷、园林、古镇等,这些都是可挖掘的明信片元素,可以选择拥有东方水城威尼斯的同里、园林之母拙政园、天堂学府苏州大学等作为设计题材,利用实写或抽象的表现方式,呈现出苏州特有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和文化遗产,为创意明信片设计带来灵感。
(二)追求个性化、多元化创意设计
信息多元化时代下,明信片设计形式多样,材料丰富,呈现出更高的视觉效果,具有时代性和创作性。由于数码摄像的方便、快捷,照片式风景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明信片上的风景画就显得尤为重要,将绘画产品应用到明信片设计中,追求个性化、多元化创意设计,会更加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在当今明信片设计领域,插画成为一种时尚形式,首先利用手绘线描打底稿,再运用绘图软件,将原图矢量化,最后再借助各个面板及工具进行色彩处理。通过不同色彩和线条搭配,诠释不同情感和感受,再现美景。以“螺纹花恋”祝福主题为例,利用插画设计描绘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景物,借助色彩搭配烘托各自暗喻的情感,展现一种文艺小清新风格。像春季插画图案设计主要将以螺纹形作为花的内部点缀,笔直的花杆和错落有致的花丛,融合温馨梦幻的彩色泡泡,给人一种浪漫和陶醉的感觉;冬季则以圆形青花瓷纹样进行放射对称排列,以螺纹叶片做映衬,好似雪之精灵,漫步在唯美的冬季。最后通过色彩升华情感,春季花用橙色和紫色互补,点缀粉色泡泡;冬季用蓝紫渐变背景,感受冬天的寂静与冷清。进而实现视觉语言表达,渗透创意明信片要素设计的精髓和理念。
(三)注重明信片主题与消费者情感的契合
上文提到,当下明信片已经成为情感寄托的载体,不再是一种仪式感,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真挚情感流露的媒介。同样一句话,明信片传递与微信或短信传递,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不仅是因为设计者制作过程的时间价值,更重要的是情感注入会触发心底感动的开关,实现情感的真实流露。为此,创意明信片主题设计需要做到与消费者情感契合。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追求视觉效果外,还要融合情感因素,强化设计灵魂。像城市类明信片突出地域性和特色文化,借助景物唤醒消费者对自然的情感;企业类明信片突出创办理念和文化,强化消费者认同感,实现景、物、情有效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当下明信片已经演化成一种情感寄托,信息传递的功能逐渐弱化,更加追求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创意明信片的设计要素需要呈现地域性视觉表达和特色文化,突出个性化、多元化,注重明信片主题与消费者情感契合,逐渐将明信片作为一种产业做大做强,成为时代新型发展因子。
参考文献:
[1] 杨凯,沈九美.插画设计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研究与实践——以“螺纹花恋”主题明信片设计为例[J].大众文艺,2017(14):147.
[2] 王曼蓓.浅析创意明信片的设计要素[J].美术教育研究,2017(03):79.
[3] 徐永安.基于地方文化要素的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以武当山旅游纪念品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34(02):70-73.
(作者单位:沈阳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