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29日在北京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饱含深情而又意味深长地谈到“中国梦”。他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为伟大的中国梦而奋发图强。
那么,什么是中国慈善梦呢?中国慈善梦应该是伟大的中国梦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发展慈善事业”被郑重写入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外哲学家倾心颂扬慈善是“真心促使人性复苏的动力”、“代表了人性的光明与崇高”、“诠释着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充实”。所以,慈善是最让全社会感怀、感动和感激的事业。从中,我们可以认定,中国慈善梦是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担当社会责任和奉献爱心。讲得准确一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概况的一句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当代中国人民追求的慈善梦。
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倡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施予惠政、救济贫病”的专门机构。与之相应的慈善思想也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百家有过不少的精辟阐述。而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核心的慈善观足足在中华民族绵延不断达两千余年之久,构筑了“大同思想”,“民本思想”等丰富的慈善思想体系,并对之后封建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一些统治者受“仁爱”、“民本”思想的熏陶,在很大程度上推行各种惠民政策,力行仁政,敬德保民、兴办和扶持慈善机构,中华的慈善事业也由此相承弗衰。
除了儒家文化的慈善思想外,我国历史上还有着根深蒂固的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墨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内容丰富的慈善思想,这些慈善思想以观念的形态播下善种,生成善根,结成善果。它们与儒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慈善思想宝库中最朴素、最完善的思想体系。
从世界历史角度审视慈善事业,政治学家认为,社会现状就是各利益群体压力平衡的结果。一个好的执政集团就是能凭借政治智慧,让底层的社会群体也能在利益分配中获得比较合理的份额分配;让金钱和权势不能主宰一切,让官吏不敢徇私枉法和贪污受贿,让强权能得到有效的抑制,让法律不遭践踏和体现正义和公正,让弱者(和弱势群体)能得到救助和保障,让社会各阶层共享社会财富的增长,以谋社会和谐。而社会慈善事业则可以在其中起积极作用和调和作用,在社会存在贫富差距的情况下,让贫穷阶层无衣食之虞,让弱势群体在法律权利上、教育上、医疗上均得到比较公正的待遇。目前,在发达国家,慈善事业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的善行已涉及全球。就在我国的台湾省,绝大多数人在超越温饱这一社会阶段后,把向善作为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有稳定收入的人,不论性别、年龄、宗教、信仰,每月或每周都自觉地进行固定或半固定的慈善捐献,一般为收入的2%-5%。慈善事业已逐步形成制度化,成为全社会的事业。当然,并不是说越有钱就必然越向善。我国相当多的私营企业主并不愿意为慈善捐款捐物。因为慈善在我国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的慈善梦还要走相当漫长的路程。
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将国民党统治年代的慈善机构予以接收、改组,并逐步纳入到国家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的轨道中,慈善事业渐渐偏离其本义,衰熄的征兆已显露。后来,尤其受极“左”思潮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慈善事业被当作“旧社会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装饰品”而屡遭批判,人们谈慈善色变。慈善事业由此陷入停滞,销声匿迹长达30多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各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成了大多数有识之士的共识,理论界对慈善、慈善事业以及人道主义有了新的认识。1989年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获得了全社会和海外侨胞的认可,全国兴建了9500余所希望小学,帮助250万名贫困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这一壮举为慈善正名并奠定了基础,廓清了遗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模糊认识和偏见,人民群众的慈善意识被重新唤醒,中华民族的优势传统美德逐渐得到回归。1994年4月12日中华慈善总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慈善事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正是这样一个命题,开启了一个崭新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青春焕发的慈善追梦年华。
三
党的十八大重申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决定,更加具体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的决定性作用。中国慈善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这庄重的24个字,最大限度地扩大、拓展、融和了全社会的思想道德认同感,托起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中国慈善梦。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已连续播出了11年。11年中参与评选投票的达8000万人次,各网站统计的总票数高达3.5亿张。每年颁奖仪式没有炫目的舞台,没有劲爆的歌舞,但播出的慈善真事直抵人们的心灵深处,使电视机前众多观众的眼中噙满泪水。
《感动中国》走过的11年,写就了激情澎湃的中国梦,展现了恢宏的图景: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刚跃上10万亿台阶,而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52万亿元。11年中,中国成功圆了奥运梦、世博梦、航天深潜梦,从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等灾难中挺起胸膛,成功应付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然而在壮阔、辉煌背后,关于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聚焦最多的又是什么呢?——“凡人善举”。围绕凡人善举,中央决策层的发展路径在调整;更加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关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1年,《感动中国》有110多位获奖人物和群体,他们中有从事国家高科技研究工作的院士、专家、工程师,有负责一方工作的人民公仆,更多的则是“小人物”,他们中有些人为国家、民族贡献了全部青春甚至生命,更多的则是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平凡生活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正是他们以及他们背后的伟大数字——13亿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这一中国梦顽强拼搏、无私奉献,成为社会的主流导向。当物欲横流的强光让人迷失,当财富与权力霸占一地,当社会的价值取向被扭曲,《感动中国》已成为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的代表性品牌,其中的人物用生命热忱让大家重拾感动和感激之情,拨动你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慈善之弦。在“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名单上,罗阳、林俊德、李文波、张丽莉、陈家顺、周月华……他们既是时代的先锋,也是慈善的楷模。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慈善是一种力量、一种奉献、一种担当,他们奏响了中国慈善梦的最强音。怀有慈善梦的善良中国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没有粉饰虚荣,没有光环拓展,没有炒作经营,却每天鲜活地出现在我们身边。如果13亿中国人民人人都怀揣慈善、向往慈善、乐于慈善,中国慈善梦就能梦想成真。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实际上对慈善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对凡人善举的报道更是铺天盖地。这一巨大变化使人们意识到当物质生活富裕起来后,应该把个人的生活意义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通过五关注的原则,即关注贫困、关注病患、关注环境、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公益事业,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把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人民群众对慈善文化的需求,慈善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实现中国慈善梦的现实基础和基本依据。同时,要坚持实践的观点,把慈善发展,慈善创新,慈善探索的成果作为中国慈善梦的主要源泉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我们的奋斗目标。
现实生活中众多志愿者及其组织所做的帮困、助残、环保、敬老、禁烟等一系列行为,彰显了社会的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事业承载着以弘扬社会责任、奉献爱心,对他人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功能,它涉及到对苦难感同身受的体验、对他人慈善活动的感染与感动,从事慈善活动得到的满足与快乐,从参与具体慈善活动中升华对构建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衡量慈善事业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的重要标志。只要我们站在社会责任的文明高地,遵循引领社会文明向前的意愿和使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一定能使慈善成为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美好社会和造就全社会文明福祉的中国慈善梦就一定会托举起伟大的中国梦。
那么,什么是中国慈善梦呢?中国慈善梦应该是伟大的中国梦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发展慈善事业”被郑重写入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外哲学家倾心颂扬慈善是“真心促使人性复苏的动力”、“代表了人性的光明与崇高”、“诠释着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充实”。所以,慈善是最让全社会感怀、感动和感激的事业。从中,我们可以认定,中国慈善梦是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担当社会责任和奉献爱心。讲得准确一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概况的一句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当代中国人民追求的慈善梦。
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倡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施予惠政、救济贫病”的专门机构。与之相应的慈善思想也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百家有过不少的精辟阐述。而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核心的慈善观足足在中华民族绵延不断达两千余年之久,构筑了“大同思想”,“民本思想”等丰富的慈善思想体系,并对之后封建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一些统治者受“仁爱”、“民本”思想的熏陶,在很大程度上推行各种惠民政策,力行仁政,敬德保民、兴办和扶持慈善机构,中华的慈善事业也由此相承弗衰。
除了儒家文化的慈善思想外,我国历史上还有着根深蒂固的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墨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内容丰富的慈善思想,这些慈善思想以观念的形态播下善种,生成善根,结成善果。它们与儒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慈善思想宝库中最朴素、最完善的思想体系。
从世界历史角度审视慈善事业,政治学家认为,社会现状就是各利益群体压力平衡的结果。一个好的执政集团就是能凭借政治智慧,让底层的社会群体也能在利益分配中获得比较合理的份额分配;让金钱和权势不能主宰一切,让官吏不敢徇私枉法和贪污受贿,让强权能得到有效的抑制,让法律不遭践踏和体现正义和公正,让弱者(和弱势群体)能得到救助和保障,让社会各阶层共享社会财富的增长,以谋社会和谐。而社会慈善事业则可以在其中起积极作用和调和作用,在社会存在贫富差距的情况下,让贫穷阶层无衣食之虞,让弱势群体在法律权利上、教育上、医疗上均得到比较公正的待遇。目前,在发达国家,慈善事业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的善行已涉及全球。就在我国的台湾省,绝大多数人在超越温饱这一社会阶段后,把向善作为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有稳定收入的人,不论性别、年龄、宗教、信仰,每月或每周都自觉地进行固定或半固定的慈善捐献,一般为收入的2%-5%。慈善事业已逐步形成制度化,成为全社会的事业。当然,并不是说越有钱就必然越向善。我国相当多的私营企业主并不愿意为慈善捐款捐物。因为慈善在我国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的慈善梦还要走相当漫长的路程。
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将国民党统治年代的慈善机构予以接收、改组,并逐步纳入到国家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的轨道中,慈善事业渐渐偏离其本义,衰熄的征兆已显露。后来,尤其受极“左”思潮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慈善事业被当作“旧社会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装饰品”而屡遭批判,人们谈慈善色变。慈善事业由此陷入停滞,销声匿迹长达30多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各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成了大多数有识之士的共识,理论界对慈善、慈善事业以及人道主义有了新的认识。1989年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获得了全社会和海外侨胞的认可,全国兴建了9500余所希望小学,帮助250万名贫困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这一壮举为慈善正名并奠定了基础,廓清了遗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模糊认识和偏见,人民群众的慈善意识被重新唤醒,中华民族的优势传统美德逐渐得到回归。1994年4月12日中华慈善总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慈善事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正是这样一个命题,开启了一个崭新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青春焕发的慈善追梦年华。
三
党的十八大重申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决定,更加具体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的决定性作用。中国慈善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这庄重的24个字,最大限度地扩大、拓展、融和了全社会的思想道德认同感,托起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中国慈善梦。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已连续播出了11年。11年中参与评选投票的达8000万人次,各网站统计的总票数高达3.5亿张。每年颁奖仪式没有炫目的舞台,没有劲爆的歌舞,但播出的慈善真事直抵人们的心灵深处,使电视机前众多观众的眼中噙满泪水。
《感动中国》走过的11年,写就了激情澎湃的中国梦,展现了恢宏的图景: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刚跃上10万亿台阶,而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52万亿元。11年中,中国成功圆了奥运梦、世博梦、航天深潜梦,从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等灾难中挺起胸膛,成功应付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然而在壮阔、辉煌背后,关于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聚焦最多的又是什么呢?——“凡人善举”。围绕凡人善举,中央决策层的发展路径在调整;更加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关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1年,《感动中国》有110多位获奖人物和群体,他们中有从事国家高科技研究工作的院士、专家、工程师,有负责一方工作的人民公仆,更多的则是“小人物”,他们中有些人为国家、民族贡献了全部青春甚至生命,更多的则是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平凡生活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正是他们以及他们背后的伟大数字——13亿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这一中国梦顽强拼搏、无私奉献,成为社会的主流导向。当物欲横流的强光让人迷失,当财富与权力霸占一地,当社会的价值取向被扭曲,《感动中国》已成为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的代表性品牌,其中的人物用生命热忱让大家重拾感动和感激之情,拨动你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慈善之弦。在“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名单上,罗阳、林俊德、李文波、张丽莉、陈家顺、周月华……他们既是时代的先锋,也是慈善的楷模。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慈善是一种力量、一种奉献、一种担当,他们奏响了中国慈善梦的最强音。怀有慈善梦的善良中国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没有粉饰虚荣,没有光环拓展,没有炒作经营,却每天鲜活地出现在我们身边。如果13亿中国人民人人都怀揣慈善、向往慈善、乐于慈善,中国慈善梦就能梦想成真。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实际上对慈善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对凡人善举的报道更是铺天盖地。这一巨大变化使人们意识到当物质生活富裕起来后,应该把个人的生活意义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通过五关注的原则,即关注贫困、关注病患、关注环境、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公益事业,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把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人民群众对慈善文化的需求,慈善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实现中国慈善梦的现实基础和基本依据。同时,要坚持实践的观点,把慈善发展,慈善创新,慈善探索的成果作为中国慈善梦的主要源泉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我们的奋斗目标。
现实生活中众多志愿者及其组织所做的帮困、助残、环保、敬老、禁烟等一系列行为,彰显了社会的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事业承载着以弘扬社会责任、奉献爱心,对他人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功能,它涉及到对苦难感同身受的体验、对他人慈善活动的感染与感动,从事慈善活动得到的满足与快乐,从参与具体慈善活动中升华对构建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衡量慈善事业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的重要标志。只要我们站在社会责任的文明高地,遵循引领社会文明向前的意愿和使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一定能使慈善成为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美好社会和造就全社会文明福祉的中国慈善梦就一定会托举起伟大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