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固化是历史常态?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实上,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下层民众要实现阶层的跃升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人们最可能的还是从事父辈的职业,走父辈走过的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绝不是一句美好的歌词,而是现实的写照
  “寒门难再出贵子”、阶层固化这类词句,近些年来时常出现在中国的各类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对于许多人而言,这似乎是这十余年来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以至于不少人感到难以接受。学者茅琦在新书《资本主义和新哲学》中对阶层固化原因的解释是:“教育的不平等来自人们收入的不平等,如果人类社会存在教育投入差异,那么长期上就会导致阶层固化。”茅琦进而得出结论说:“以历史为例,在人类的历史中,阶层固化确实是历史的常态,阶层流动不过是历史中的偶然。”事实真的如此吗?
  魏晋时期一直到唐代,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着数量不多的顶级门阀,其中又以“王谢袁萧”最为著名,被称为四大顶级门阀。“王谢袁萧”即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这四大顶级门阀缘起于汉代,鼎盛于晋代,一直延续到唐代,数千年间,这些家族诞生了数量众多的官员、学者、将帅、宰辅乃至皇帝。依赖于这些占据要津的人,这些门阀世家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享受着各方面的特权。
  譬如在官员选拔上,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地方官员的选举、人才推荐都由世家大族掌握,出身于世家大族的人自然能获得好的品级,也就能优先做官,而这些人制定的法律政策,也旨在保护本集团的利益,由此使门阀掌握了“世卿世禄”的特权。
  在传统社会,土地是最宝贵的资源,世家大族通过政治上的权力,在经济上也享有极大特权,比如门阀通过占田制占得大量土地,由此获得的经济支撑,而大量农民和部曲不得不依附于世家大族,这进一步增强了世家大族的力量。
  门阀家族垄断政治经济权利,这直接阻碍了士族和寒门升迁,但这还不是门阀时代的全部,在魏晋时期,门阀和庶族之间是有着严格的界限的,对于寒门士族而言,基本没有途径可以突破阶层限制,达到阶层的跃升,这点在婚姻制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着明确的“士庶不婚”现象,《宋史·恩幸传》记载“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别。”《南史·王球传》则更明确地说“士、庶区别,国之章也。”门阀制度初步形成时,士族身份内通婚现象便已显现,东晋时期,家族联姻的要求变得十分严格,南迁的世家大族基本只在几大家族内部通婚,王、谢、萧三姓通婚最为频繁。
  在当时,如果士族胆敢与庶族通婚,是会引起极大非议的,士族王源嫁女于庶族满氏,便被指责为“玷辱流辈,莫斯为甚”,被弹劾“禁锢终身”,可见士庶之别区分十分严格,通婚更是不被许可。这样的婚姻制度,保证了世家大族血缘的“纯正”,也使得庶族不可能通过婚姻的方式实现阶层跃升,王子爱上灰姑娘的故事,是不会发生在魏晋时期的。实际上,这种身份内通婚的婚姻模式,即便在门阀式微的唐宋时期依旧留存,唐朝便存在“李武韦杨”四姓联姻的模式。
  在這样的社会模式下,寒门和庶族在政治经济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不可能在教育文化上有多大的投入,自然不可能出“贵子”,也更谈不上什么阶层流动了。
  东晋以后,门阀在政治上逐渐衰落,九品中正制难以为继,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四月,隋炀帝杨广下令开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由此开启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极大改变了中国旧有的人才选拔方式,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让不少社会中下层人士得以通过读书进入社会上层,比如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其幼年便十分贫困,通过母亲的教育和天分才得以科举及第。
  但实际上,通过科举考试实现阶层跃升的,在科举时代也是少数,多数依然需要家族的扶持,而一旦实现基层跃升,这些家族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来维系自己的既得利益,典型的方式便是联姻。
  宋代是中国科举较为发达的时代,但士大夫家族在通婚时,依然十分重视门第,“高门”和“寒门”依然没有通婚的可能,士大夫家族极其重视维护门第血统的纯洁性,在当时,联姻的前提是必须“门当户对”,比如,临川王氏在王安石担任宰相后,联姻对象全是高门望族,王安石的三个妹妹分别嫁给了工部侍郎张奎、大理少卿朱明之、进士沈季。
  当然,宋代的“门当户对”还是有别于门阀世族,因为宋代还会看重“才”。科举及第往往意味着一个人官宦生涯的开始,因此那些能高中状元或进士的人,会受到士大夫家族的特别青睐,成为士大夫择婿的重要标准,但这种婚姻的前提是寒门必须能高中状元或举人,其难度也是十分巨大的,对于社会底层而言,想依靠读书中举实现阶层跃升,实际上依然难于上青天,在社会安定的情形下,小康之家至少需要三代人不懈努力,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典型案例便是曾国藩家族的跃升。
  明清时代,士大夫家族间的通婚现象也并没有太大改变,以明清时代吴江的望族叶、沈两家为例,沈氏自元末明初由浙江迁入吴江后,世居其地,至同治年间沈桂芬一代,共17世,先后有10位进士、举人,出现了130多个文学家,包括20余位女性;叶氏一族明清两代共出过8位进士,作为书香门第,叶氏与沈氏常年通婚,形成了复杂的姻亲关系,这两个家族的结合,对中国的文学史进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参见郝丽霞《吴江叶、沈两大家族的联姻与文学创作》)
  科举制度实行以后,虽然断绝了原来门阀世家赖以为生的基础,但也产生了新的世家,即文学世家,这些家族以知识传家,形成了为数众多的世家大族,潘光旦在《明清两代嘉兴望族》中就列举了嘉兴地区的91个世家大族,这些家族都以文学世家著名,如果仔细观察明清时期的望族,不难发现江南富庶之地更多,而穷困边远的地方极少,这也说明,即便有科举制度,想要通过读书达成阶层跃升也十分困难。
  底层为生活挣扎无法积累阶层流动能量
  在实行科举制度的时代,寒门之家往往不能养活一个脱产的读书人的,这需要举全家族的力量,因此宗法制度显得十分必要,大一些的家族都会有专门的田地(族田),其产出的一部分会被用来供养读书的人,依托于家族的支撑,一些读书人能够完成学业,在科举上取得一定突破,从而带动整个家族的跃升,曾国藩家族便是典型例子。
  但这样的案例,通常也只有大家族或小康之家才具备实行条件,一般的寒门是很难养活一个完全脱产的读书人的,对于最底层的人来说,活着就要拼尽全力了,根本无暇去思考自我提升。
  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在《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一书中,通过自己的“卧底”经历,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底层人的真实场景,芭芭拉写道:“我带着科学精神开始从事这项实验,以为它像一道数学命题,但在实验的过程中,太长时间工作,太需要不计一切专注在眼前的事情上,使我不知不觉变成一个眼界狭窄的人。这场实验变成对我的炼狱,而显然我没通过。”
  正如芭芭拉描述的一样,底层社会的人,全身心都在关注下一顿吃什么,都在为明天住哪里操心,他们完全没办法高瞻远瞩,只能变得目光狭隘,眼界狭窄,芭芭拉只不过是“卧底”几个月而已,便不自觉变成这样,那些长期生活在底层社会的人,自然有过之而不及。事实上,芭芭拉描述的是20世纪末的美国社会,相比于人类的中国的传统时代已经强了太多,但底层的人依然在为生存挣扎,遑论当时的底层中国人了。
  事实上,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下层民众要实现阶层的跃升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人们最可能的还是从事父辈的职业,走父辈走过的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绝不是一句美好的歌词,而是现实的写照,BBC的纪录片《56 UP》(《人生七年》)便是最好的脚注。
其他文献
1998年晚春,我刚刚在玉林小区的芳沁街安顿下来,想四处逛逛,熟悉一下环境。闲步来到靠北的一条小街上,梧桐浓荫,感觉很好。忽然看见街角一家店,玻璃橱窗里人头攒动,门前的地上撒满花花绿绿的纸屑,像是酒吧开张。我驻足观望了一会儿,离开了。这就是白夜酒吧给我的第一印象。没想到,一年后我成了那里的常客,很快还和“老板”成为朋友。再往后没两年,我把家安在了玉林西路上。从此,白夜酒吧不仅是我的去处,还成了我的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我国各大院校不仅仅在学生的教育上很是看重,还有许多对学校有利的发展项目上有所投入,其中有一个自己学校独有的纪念品常常也是增加学校美誉度的一大佳品。高校纪念品不仅是学校间加强交流互赠的礼品,并且是可以弘扬校园时代精神,传播学校教育理念,以及能够拉近学校、老师和学子们关系的一大重要平台。所以,如何设计出一个新颖而又拥有自己学校韵味的校园纪念品,已成为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校在
主人:丈夫Aaron Young,当代艺术家,作品由高古轩画廊代理,曾在全球各地展出,并被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收藏。太太Laure Heriard Dubreuil,美国买手店Webster创始人,目前已在美国开设5家实体店,并同时经营网店,不论是独一无二的时尚单品还是店铺的室内风格,都令人印象深刻。图为夫妇二人一同站在他们家里的阳台上,俯视整座花园。他们在设计师Christopher
摘 要:以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这两部姐妹篇为素材,探讨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在小说创作中人物塑造方面极富特色的对比讽刺的运用,这些对比主要表现为人物表象与本质的对比、人物自身言行前后的对比、他人对同一人物的评价与其人物实质的对比等。  关键词:简·奥斯汀;讽刺艺术;对比;反讽  作者简介:徐傲寒,女,1995年2月生,四川成都人,汉族,本科,成都外国语学校语文学科教师,
摘 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对新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哲学观还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都有所论述,特别是他从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出发,提出了具有批判性与革命性的异化劳动理论。本文即以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基础,在对它进行批判地认识和扬弃中,试图探索异化力量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精神品质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批判性认识;当代启示  作者简介:冯鑫(198
高雷,年龄29岁,职业为“聚钱贷”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创始者。  成立“聚钱贷”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以苏州为起点,为借贷者和投资者提供包括信用咨询、评估、信贷方案制定等多方面专业的全程信用管理和财富管理服务。  “我要超越马云!”2009年苏州大学历史专业的毕业散伙饭上,一位徐州邳县的80后贫困生高雷宣布了自己的创业梦想后,被同学们嘲笑了一番。4年后,当高雷再次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时,已经成为苏州一家
摘 要:《女神》这一作品的创作和出版,标志着旧诗体时代落幕的同时,也标志着现代诗歌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诗歌运动史上的伟大成就全部归功于《女神》的作者郭沫若。郭沫若曾留学于国外,对国外的自由文化、浪漫主义文化以及民主文化十分向往,在这些文化的熏陶下,在结合“五四”时期的历史环境,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形式上为现代诗歌带来了方向,更是从思想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严重的批判了旧中国的黑暗和封建,表达了人們对新生
项目名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4年非盟研究中心科研项目(项目参加人)项目编号:FMY14-12。  摘 要: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积淀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中最为璀璨的一部分就是儒家思想文化。它不仅促进了本国的发展,并不断对外传播,在世界文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外传播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机构就是孔子学院。截止到今年,孔子学院的总数已达50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1  绿草缠绵石碑,  镀一春之色给清明,  无声落地的雨,  成全你衣袂飞扬。  白马笑你戚戚,  坟里的梦不见轮回,  草色依旧年年青。  说起清明,人们难免黯然失魂,可在废名的《清明》小文中却未见断魂之殇,满目尽是厌世者笔下超然的美丽想象。厌世者本未想丢弃生命,他只是对此世的人事与生死皆
摘 要:“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蒲松龄呕其一生心血写成《聊斋志异》,书中写满的他的苦闷、追求与期望。《婴宁》是《聊斋志异》中让人印象很深刻的笑中含深思的异类故事,作者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婴宁的典型性格与典型环境的关系,令人信服地看到,在纯洁修雅的鬼域环境和浮华虚伪的人间环境的影响下,婴宁的性格发生了令人惋惜的变化,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异类的温情与纯真,人类的冷酷与自私。本文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