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消费价值观调查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fenha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调查的目的
   探讨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以期引导在他们能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为学校的贫困生教育和管理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 调查研究设计
  在某高职贫困大学生中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其中男生100份,女生200份,并对25位参加学校勤工助学的学生和5名学校资助管理部门的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72份,回收率90.67%。其中男生92人,女生180人。调查内容涉及贫困生的基本消费情况、消费观念、 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以及对国家和学校现行的资助模式的认识等方面。
  
   三 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贫困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特点
   1 贫困生消费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总的态度和看法,它决定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是社会经济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但形成后又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并对其产生极其深刻影响。调查显示,贫困生的消费取向总体呈现健康态势,他们大部分自立自强、心理阳光、具有感恩意识。当被问及“哪种帮助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更为有效”时,79%同学选择“为其提供勤工俭学、就业机会等,帮助他独立 ”;“在贫困学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更为重要”时,57%同学选择自强独立的品格,46%同学选择艰苦奋斗的精神 ;“您打算如何支付自己三年的学杂费”时,65%的同学单项选择申请贷款并且课余兼职赚钱;“您的性格特点有哪些”,64%同学选择“知道生活的艰辛,更加善解人意,为人和蔼可亲”;“如果有机会,您愿意为其他贫困大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吗”,82%的同学选择“愿意”,18%的同学选择“看情况”,没有一个同学选择“不愿意”。虽然在经济上贫困, 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抱怨,也没有因贫困而产生拜金思想 ,在金钱面前表现出的价值取向是积极的。
   2 消费期待普遍较低
   作为一名贫困大学生,月生活费主要在300~ 500元之间,消费项目主要是吃饭、衣物、学习及通讯费用,其中伙食费约为每月300元,占总支出的8 0 %左右,所以他们在消费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条件和实际的需要进行,一些盲目消费、炫耀和攀比消費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调查显示,78%的贫困生在获得各类奖学金或爱心资助,都选择用钱满足自己吃饭需要,购买一些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在问及参加学校勤工助学的学生,“在学校食堂吃饭,你是最注重饭菜的味道还是价格”时,这些学生都选择最注重饭菜的价格,在问及“在购买生活必需品时,首先考虑价格还是品牌”,96%的同学选择优先考虑价格。所以在贫困大学生的消费中,最在意的还是价格,他们消费还是能够从自身实际的经济状况出发的,期待还是很实际的。
   3 大多数贫困生勤俭节约、消费态度比较务实
   勤俭节约是大多数贫困生的消费观念,他们每月网络电话费在30元以下占52%,30~50元占43%。每月购买衣服在50~100元占68%,绝大多数贫困生不参加各类资格证考前培训班的学习,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去应考,大部分贫困生的感情和娱乐消费很少。
   4 理性消费占主导地位
   大多数贫困生月生活费在300~ 500元之间,月生活费选择200~300元贫困生占到了25.8%,300~400元的贫困生占到了54.2%,400~500元的占有15.5%。在问及“假如你很早以前就看好了一件衣服,想买但苦于没有钱,待到自己辛辛苦苦终于攒足了之后,这时,却需要一本价格不菲的参考书”,74%的同学选择了“ 放弃买衣服,买参考书 ”。由此可见,贫困大学生较非贫困大学生,更加认可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因此,他们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后,都能根据自身经济状况进行理性的消费。
   (二)贫困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中,绝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是勤俭节约的,但仍然有部分贫困生的消费观存在误区,对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1 消费价值观虽然趋于务实,但仍缺乏理性和诚信意识
   调查显示,虽然贫困生的消费取向呈现的是健康的态势,但仍然有一些不理性的表现。当问及“有些贫困生拥有类似MP4、电脑这样的物品,您对此现象的态度”时,71%的同学选择“贫困生也有权拥有”;对于如何看待“一些学生不想归还自己的助学贷款” 的现象时, 有14%的学生选择“可以理解此种现象”、11%的学生选择“不还没关系”。同时在消费观念上, 部分贫困学生比较盲目, 存在攀比现象。在被问及“身边的同学经常消费一些高档或名牌产品时” , 只有18.8%的学生选择“反对, 大学生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 , 甚至约 8%的学生选择了“支持, 如果我有钱,我也会常购买名牌” 。
   2 缺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人如果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同样也是成就不了大事。有些贫困生贪图安逸,害怕艰苦,不愿意为摆脱贫困而努力,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还有些贫困生经常存在浪费粮食的情况,缺乏勤俭节约精神。尽管在贫困生中缺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同学不占主流,但加强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刻不容缓。
   3 误用消费平等弥补人格缺失
   按照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学说,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及成年前期这两个阶段。[1]青年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大学生由于身心两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关注自我。当贫困生将自己大学前后的我进行对比时,非常容易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他们内心的自信自尊与现实中状况的落差相比便产生了人格矛盾,他们不善于也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并感到自卑,总觉得被人瞧不起,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普遍特点是,人际交往动机缺失,自我效能感差,人际交往的敏感性与其他学生相比差异显著。[2]在本调查中,当问及“您的性格特点有哪些”,11%的同学选择“有一些自卑,不太与人交际”,仍有2%的同学选择“极端自卑,有严重的心理障碍”;问及“您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依赖其他人吗”,有8%的同学“独自应付”,15%选择“偶尔会依赖其他人”。这些学生之所以不太与人交际,一方面他们非常渴望自尊与自信,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在花钱上出手大方,追求名牌,想以此表现来获取别人的尊重,在金钱上追求心理的平衡。另一方面,这样做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同时也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    4 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不符合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总体上来说是比较理性和务实的,但部分贫困生在消费行为上却与消费观念不符合。大学生活,相对过去的中学生活而言,更具有独立性,虽然在经济上对家长还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对金钱的如何管理和支配又主要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他们的自我支配强烈要求与实际自我管理能力的矛盾在消費方面就经常表现为盲目性和攀比性。根据调查贫困大学生的月消费额,有10.6%的贫困大学生每月消费额度在600~1000元之间,月消费水平甚至超过了非贫困生,这一结果显示,部分贫困生还是存在令人担忧的高消费现象。造成高消费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消费的计划性、控制性和盲目的攀比消费。在调查中,有90%的贫困生认为,拥有手机很正常,68%的贫困生认为,贫困生也有权用电脑。可见,贫困生在攀比心理的驱使下,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平衡而打肿脸充胖子进行攀比消费,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三)拓展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1 有效发挥学校勤工助学工作平台作用,实现助学与育人双赢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具有经济资助和思想教育的双重功能,所以各高校要加强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使其制度化、常规化,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助学岗位,同时也要教育和引导贫困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取报酬,以此来减轻家庭负担,这是一种自立自强的表现,所以在勤工助学中,把助学与育人结合起来,既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更重要的是通过勤工助学,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 又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成长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有效利用榜样的示范性力量
   家长和老师的消费观念对贫困生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所以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消费意识和合理的消费习惯,首先家长和老师应该以身作则,要先做到并且做好,以此来感染和影响他们。在工作上做到踏实努力、爱岗敬业;在生活中勤俭节约,给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同时引导和适度监督他们,遏制不合理消费, 使孩子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可以介绍或者邀请学生熟悉的又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成功人士和优秀校友现身教育和引导,以他们优秀的品质和人格感染贫困学生。
   3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消费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功能
   对贫困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以培养他们健康的消费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对贫困生采取理论的教育灌输,更应该引导和有效组织他们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比如组织贫困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到偏远山区支教、假期兼职等,让他们深入社会,亲身体验生活,懂得生活的艰辛,以此来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学校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挣钱的不易,从而能够自觉的纠正自己不良的消费价值观。学校也可以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组织贫困学生参观和学习,让他们了解先烈们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祖国发展奋斗的感人事迹,使他们真正从心里认可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进而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日升,陈香.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河北大学学报,2001(1).
   [2]蔡融.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接受思政课教育的程度不尽人意,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是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或迫于课堂纪律去听课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究其客观因素,应该与社会环境因素有重要关联性;若从主观因素思考,除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置等因素,还与教育教学方法直接相关,当然也与当代大学生群体接受思政课教育的主观意识直接关联。因此,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出
期刊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变革,社会用人需求进一步提高和细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压力较大。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人,2014年将有727万大学生毕业,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等的准备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就业工作部门不断地细化完善工作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具有前瞻性、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指导。
期刊
信息社会的教育与过去相比较,无论是观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都将产生质的变化,这对师范生的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新要求。他们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理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以便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因此,在高校中给师范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使未来的教师具备较好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必要的。本文以闽江学院为例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以注重内涵发展和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为主要特征的“质量时代”,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成为高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如何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准确了解和把握学校本科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而推进
期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人生课程”,教学要求极高,要教会大学生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他人、面对自己,全面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法律素养和做人水平。为此教师需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凸显课程内容的“价值性”,切实让“基础”课成为最具教学价值和教学魅力的精品课程。  一 感悟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
期刊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对高等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是办学的中心任务,教学工作是第一要务,首要责任就是保证并持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而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新办俄语专业培养应用型俄语人才的前提、基础、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保证。依靠完善的、制度化的质量保障体系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强化教学过程质量管理
期刊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教育的过程也是医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提高的过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必修课,不仅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同时也肩负着医学人文教育的重任。面对迅猛发展的医疗技术和复杂的医患矛盾,近年来,我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性的研究和探索,以此为契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逐步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小
期刊
实践品格是幼儿教师职业成长的基本依托,是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培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从实践品格的培养入手,因为实践品格是培养学生实践理性的前提,而实践理性最终决定学生实践能力,实践理性“解答的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1],这也是实践教学的旨归。  一 学生实践品格的结构与价值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品格的结构  依据实践运行的逻辑,实践品
期刊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承载主体,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自身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机会成本。舒尔茨(Schultz)在探讨美国经济总产出增长快于要素投入增长的根源时,发现教育、保健、在职培训、迁移等投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把这些要素定义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并认为人力资本是某种投资的结果[1]。 近年来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成为了国家、家庭和个人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在大
期刊
师生沟通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并共享信息的活动。从本质上说,师德师风是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与风范。因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对师德师风建设的作用不可低估。从师生沟通的密切程度亦可反观师德师风建设的状况。   一 促进高职院校师生沟通的必要性   1 高职学生的弱势地位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我国被认为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层次较低的院校,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