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明珠,它博大精深,感情或豪迈、或温婉、或粗犷或细腻,蕴含丰富的审美价值。学生品读好古典诗歌,可以拓展视野,陶冶情操;教师教好古典诗歌,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乃至热爱祖国语言。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只重记忆而忽略对它的理解和审美,就此我对古典诗歌的教学谈几点认识。
关注背景,探究诗的情感美。“诗言志,文传情”,学生要抓住诗歌的内容就是“志”和“情”,怎样准确把握它们呢?最便捷的就是了解和熟悉古诗创作背景。这对于正确地理解和鉴赏诗歌至关重要,因为作家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带有时代色彩,诗歌因而也因不同的时代色彩,而具有不同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品读古诗时,如果学生了解了一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一些情况,那么抓住这首诗歌的主旋律就容易了。如杜甫诗歌的“志”和“情”就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青年时期的诗歌,往往是富有激情,对生活和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展现了他要登上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诗人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因为他此刻已把眼光转向了底层,在灾难面前,关注到了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命运。《春望》、《石壕吏》就是在此背景下写成的,诗中浸透着浓浓的忧思之情。再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就是他的“志”。如果事先了解了他的生平:为官——辞官——归隐,就能很好地理解“志”的内涵。要读懂《观沧海》首先要了解曹操生活的那个时代——“三国”。在那个群雄纷争的时代里,如果没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這样博大的胸怀,求贤若渴的思想,怎么能建功立业。
放飞想象,感受意境美。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有一句:“文字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语气深浅而已”从中可以发现,意境的有和无对一首诗的艺术价值的高低起了很大的作用。意境,即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境犹如诗歌的灵魂和生命,它是外在的形与内在的神和谐的统一。好的诗歌,都会有一种意境美,而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情趣盎然,深思回味浮想联翩。当然学生在学习中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非易事,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结的语言,诗句间的跳跃性很大。因此在教读诗歌时,就应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力求通过他们丰富的想象去感悟诗人的情感和诗中展现的图画美。如果在教学中只偏重于对字、词、句的剥离式的分析,学生得到的只是对这首诗歌破碎的理解。一副完整、优美的图画,一种情意盎然的意境美就会荡然无存,从而对诗歌作品失去兴趣,也没有心情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美感,更谈不上陶冶情操,传承传统文化。要让学生发挥想象,把一首诗的整体感受凸显出来,就需让学生抓住诗中的各种意象,并把这些独立的个体意象整合起来,并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的画面,这样就能描绘出一幅直观、形象的图画,做到“诗中有画”的效果。从这样一幅画中就更容易感受诗的意境美。或苍凉、或悲壮、或清幽、或闲静、开阔。从这些画面的景中,便能推敲出诗人的心境。俗话说:情由景生。如《饮酒》,把诗中的意象:“菊”、“篱”、“山”、“日”、“鸟”,结合诗中的情境,把它整合起来,加上自己的想象,用绘画的手法,就可以展现出一幅宁静、优美、祥和的画面,由此可以想象诗人此时内心的闲静、淡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感受它的意境美亦如此。山是青色的,水是碧绿的,江面是开阔的,风不大不小正合适,海日是刚升起。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加工整合,一副清幽开阔的画面便能呈现出来,结合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内心的情感便能触摸到,虽是写羁旅乡愁,感受时光流逝,但只是淡淡一缕,从开阔的画面,更多的显现出了积极乐观的心境。在诗歌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跨越时代,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歌的文字信息,展开想象,进行艺术美的再创造,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
古典诗歌的语言,言简意丰,凝练、跳跃、用极为有限的词或句表达极多的意思。用词用句极为精妙。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美谈,都说明遣词造句的讲究与艰难。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这种词句的精妙。中国古典诗歌,有着独特的神韵气质,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去更好的研究它的情感,想象它的意境,剖析它的语言,感受它的趣味,以便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取古典诗歌的营养。因此,古典诗歌的教学应重视它的美学价值,进行审美教学,使学生在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
关注背景,探究诗的情感美。“诗言志,文传情”,学生要抓住诗歌的内容就是“志”和“情”,怎样准确把握它们呢?最便捷的就是了解和熟悉古诗创作背景。这对于正确地理解和鉴赏诗歌至关重要,因为作家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带有时代色彩,诗歌因而也因不同的时代色彩,而具有不同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品读古诗时,如果学生了解了一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一些情况,那么抓住这首诗歌的主旋律就容易了。如杜甫诗歌的“志”和“情”就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青年时期的诗歌,往往是富有激情,对生活和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展现了他要登上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诗人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因为他此刻已把眼光转向了底层,在灾难面前,关注到了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命运。《春望》、《石壕吏》就是在此背景下写成的,诗中浸透着浓浓的忧思之情。再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就是他的“志”。如果事先了解了他的生平:为官——辞官——归隐,就能很好地理解“志”的内涵。要读懂《观沧海》首先要了解曹操生活的那个时代——“三国”。在那个群雄纷争的时代里,如果没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這样博大的胸怀,求贤若渴的思想,怎么能建功立业。
放飞想象,感受意境美。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有一句:“文字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语气深浅而已”从中可以发现,意境的有和无对一首诗的艺术价值的高低起了很大的作用。意境,即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境犹如诗歌的灵魂和生命,它是外在的形与内在的神和谐的统一。好的诗歌,都会有一种意境美,而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情趣盎然,深思回味浮想联翩。当然学生在学习中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非易事,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结的语言,诗句间的跳跃性很大。因此在教读诗歌时,就应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力求通过他们丰富的想象去感悟诗人的情感和诗中展现的图画美。如果在教学中只偏重于对字、词、句的剥离式的分析,学生得到的只是对这首诗歌破碎的理解。一副完整、优美的图画,一种情意盎然的意境美就会荡然无存,从而对诗歌作品失去兴趣,也没有心情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美感,更谈不上陶冶情操,传承传统文化。要让学生发挥想象,把一首诗的整体感受凸显出来,就需让学生抓住诗中的各种意象,并把这些独立的个体意象整合起来,并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的画面,这样就能描绘出一幅直观、形象的图画,做到“诗中有画”的效果。从这样一幅画中就更容易感受诗的意境美。或苍凉、或悲壮、或清幽、或闲静、开阔。从这些画面的景中,便能推敲出诗人的心境。俗话说:情由景生。如《饮酒》,把诗中的意象:“菊”、“篱”、“山”、“日”、“鸟”,结合诗中的情境,把它整合起来,加上自己的想象,用绘画的手法,就可以展现出一幅宁静、优美、祥和的画面,由此可以想象诗人此时内心的闲静、淡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感受它的意境美亦如此。山是青色的,水是碧绿的,江面是开阔的,风不大不小正合适,海日是刚升起。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加工整合,一副清幽开阔的画面便能呈现出来,结合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内心的情感便能触摸到,虽是写羁旅乡愁,感受时光流逝,但只是淡淡一缕,从开阔的画面,更多的显现出了积极乐观的心境。在诗歌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跨越时代,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歌的文字信息,展开想象,进行艺术美的再创造,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
古典诗歌的语言,言简意丰,凝练、跳跃、用极为有限的词或句表达极多的意思。用词用句极为精妙。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美谈,都说明遣词造句的讲究与艰难。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这种词句的精妙。中国古典诗歌,有着独特的神韵气质,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去更好的研究它的情感,想象它的意境,剖析它的语言,感受它的趣味,以便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取古典诗歌的营养。因此,古典诗歌的教学应重视它的美学价值,进行审美教学,使学生在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