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小学生思想道德问题调查及分析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mi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真实具体地了解、认识和把握当今城市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庆市教委于2007年12月—2008年3月组织开展了“重庆市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专项调查。调查对象为本市北碚区三所城市小学4—6年级190名学生。调查采用网上问卷方式进行。问卷内容分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心理品质、成长影响等五大方面,共计40个小题。调查发放问卷19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
  调查表明,当今城市小学生思想道德总体状况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爱国情感真切,积极维护祖国统一;道德品质良好,道德水准不断提升;遵守社会公德,公民意识逐步形成;能正确应对挫折,团结同学珍爱友情;自主意识增强,兴趣爱好健康向上等,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心理品质等诸多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绝大多数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兴趣需求并没有随时代的发展,产生所谓的“道德大滑坡”,而是在学校、家庭的正确引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下,获得了全面健康成长。当然,城市小学生身上还存有一些明显的问题,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促进广大城市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城市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1.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功利化倾向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小学生有远大的理想,但他们的人生理想“利己”、“实用”、“功利”思想比较突出。70%以上的学生希望“升入理想的中学和大学”“将来能出国留学找个好工作”;18%的学生希望“将来能升官或发财”(见表1)。在“最喜欢交的朋友”一项里,有33%的学生选择了“出手大方”。
  
  “升入理想的中学和大学”“将来能出国留学找个好工作”,从积极角度看,这说明城市小学生自我意识极强,有着强烈的个性,有着自我奋斗的精神;从消极角度看,反映了城市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
  社会是人生的大课堂,由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显性化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一些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给当代城市小学生的身心投下了阴影。其中,不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调查结果表明,少数学生面对商品经济时代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盲目攀比之风,有不同程度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倾向。
  2.思想道德认知与行为表现存在偏差
  调查显示,在“当手中有废纸要丢弃,如果附近没有垃圾桶,你通常会……”的调查中,有95%的学生选择了“继续寻找垃圾桶”和“放在自己包里”。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却比比皆是。53%的学生表示“见了老弱病残主动让座”,可如今却鲜有看到小学生“让座”的现象。为什么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如此差距?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反思。
  知行脱节,知而不行,是城市小学生道德行为中的突出问题。部分学生将问卷当成考试,按照问卷的正确答案来回答,然而在生活中的行为却大相径庭。这一现象暴露了当前学校德育的极大不足:理性灌输,内容脱离实际,忽视道德实践,因而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3.心理承受与心理调节能力较为薄弱
  据调查,目前有少数城市小学生封闭、孤僻和任性,心理健康让人担忧。对“和同学发生误会,他不跟你说话时”,7%的学生表示“我也不跟他(她)说话”;6%会“很伤心,闷闷不乐”。在“测验考得很差”时,有9%的学生“很沮丧,觉得无脸见人”。在“有了心事,你最想和谁说”的调查里,有10%的人选择了“不和任何人说” (见表2)。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变革,城市小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心理压力。他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学习负担过重,学习过程枯燥,会引起学生厌烦情绪;家长期望过高,学生始终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自卑心理逐渐滋长;弱势家庭学生生活辛苦,总感到别人看不起自己,内心日益封闭;独生子女不善与人交往,常感到孤独空虚。他们的心理承受与心理调节能力较为薄弱,据此反映出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二、加强城市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1.弘扬主旋律,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当前,市场经济的浪潮对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抵御这种影响,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把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美德和法制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导小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联系起来,树立为了自身的幸福、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的信念,为建设祖国做好准备。
  2.把握成长脉搏,让德育回归学生生活
  要克服城市小学生的“知行脱节”,引导少年儿童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进行道德实践。学校德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为此,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充分条件,设计足够的社会活动,提供认识生活、思考人生、探知社会的广泛场所。让学生在和社会广泛接触中, 把道德学习与道德行为融为一体,自觉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3.关注心理健康,加强人文主义关怀
  当代城市小学生基本上为独生子女,与人平等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孤独、自闭、忧郁等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当今学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心灵世界的成长。学校要建立平等、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并逐步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等,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利用各种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强化心理保健意识,及时帮助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增进学生心理调节和抗挫能力,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4.改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和谐成长
  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学生成长的客观环境。优化成长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建设优美的物质环境,营造浓郁的文化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品位。每一位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教环境。各级政府要抓好德育基地建设,利用历史文化古迹、纪念馆、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区教育等一切教育渠道,构筑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下大力气改善小学生成长环境,祖国新一代才能在良好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 余志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