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故旧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782406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奈杰尔常到亚非学院图书馆看书。五十上下,满头银发,衣着素朴,背个军用布包,总是坐在角落靠窗的书桌,笔记簿大大小小好几本,铅笔圆珠笔也多,还有水壶。
  碰头先是点头打招呼,碰多了寒暄两句。偶然拿着线装绣像小说过来问我画意。萝轩变古笺谱、北平笺谱他也喜欢,木刻版印成的中国字他说字字像图画。快放暑假了,楼下酒馆人不多,我们喝啤酒吃炸马铃薯片聊天。奈杰尔说他从小孤独,父母离婚,他跟爷爷奶奶住祖传老宅,读伊顿,读牛津,爷爷去世家业归了他。奶奶活到一百零三岁,送走奶奶他一个人到处流浪,中东、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全住过。结过婚,离了婚,还是独居自在:“生活简单,长年吃素,很开心。”在写书?没想过。笔记记了一大堆,好玩。他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最值得写,还有古代艺术,专家已然太多了。放完暑假图书馆里碰不到奈杰尔。寒假过后回来了,说去剑桥看书,住了四个月。三月要去埃及,六月去意大利:“年底回来我们到唐人街吃素菜!”那段日子他写来几张明信片,都寄到学院图书馆转给我。圣诞节了,奈杰尔没有回来,明信片上说他在佛罗伦萨病了,胃溃疡,住医院。再见面是翌年晚春。他说养病期间只读一本书,读完再读,读了好几遍,古罗马帝王玛克斯.奥勒留.安东耐诺斯的沉思录:The Thoughts of the Emperor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这本《沉思录》我读过一八六二年George Long的英译本。
  十二卷,每卷一则一则像笔记,斯多葛派哲学典籍,反省世道立命安身的札记,句句规矩。斯多葛派哲学公元前四世纪由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在雅典创立,讲物理学、讲理哲学、讲伦理学、追求宇宙自然的人生哲学。玛克斯公元一二一年生在罗马,祖父是显宦,父母早故,爷爷抚养。姑母嫁给皇帝哈德良义子安东尼.庇护(Titus Antoninus Pius),庇护继位为帝,收玛克斯为义子,庇护一六二年死,玛克斯四十岁当皇帝。在位期间战端四起,烽火连连,玛克斯率军亲征,战果彪炳。一七六年出征日耳曼,打打停停,体力不支,一八○年死在多瑙河边的班诺尼亚省,享年五十九岁。奈杰尔说玛克斯天生朴实,吃苦耐劳,远避骄奢,屏绝逸荡,难怪《沉思录》通篇劝善,毫不华美,说是哲学讲义不如说是处世格言。这本书译本很多,拉丁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德文、西班牙文、挪威文、俄文、捷克文、波兰文、波斯文都有,光是英国,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出过几十种版本。梁实秋先生译的中文本我前几年才读到。
  梁先生用的是一九一六年C.R.Haines的英译,书名叫The Meditations,梁先生于是译为《沉思录》,大陆译林出版社二○一二年出版简体字版,有些章节附“梁实秋批注”,卷四第一节梁先生批注说:“奥勒留克己苦修,但不赞同隐退。他关心的乃是如何做与公共利益相符合的事,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入世的。修养在于内心,与环境没有多大关系。他说:‘一般人隐居在乡间、在海边、在山上,你也曾向往这样的生活。但这乃是最为庸俗的事,因为你随时可以退隐到自己心里去。一个人不能找到一个去处比他自己的灵魂更为清静─尤其是如果他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顾,立刻便可获得宁静。’还真是得道之语。”奈杰尔那年胃病缠绵,精神萎靡,很少出门,图书馆也不去了,偶尔通通电话说些书上的事,说些医病趣闻。他说英国街坊医生医病未必高明,交朋友反而好玩:“我那个GP给我开了几种胃药都不怎么管用,”他说,“有一天他来我家吃黄瓜三明治,忽然皱起眉头一本正经要我做两件事,说是可以医好我的胃病。第一,即日开始在后园种瓜种菜;第二,马上找个女朋友同居。”种瓜种菜奈杰尔乐意,天天下地劳动,一个月里种出一大片瓜菜,胃真的舒服多了。“第二件事棘手,”他说,“人世间哪有女人愿意陪我睡觉替我医胃病!”早年中医大师陈存仁先生说胃部溃疡出血之症,患者多是思想家文学家,明末才子冒辟疆《影梅庵忆语》中说他病中董小宛“仅卷破席,横陈榻旁,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摩。或枕其身,或卫其足,越五月如一日”。又说他胃病下血,长忧郁蟠,血下数升,数昼夜不知醒,病益笃,勺水不入口者二十余日,小宛“密伺余于枕边、足畔六十昼夜”。陈存仁说董小宛只活到二十八岁死了,冒辟疆病后晚年身体倒很好,住在如皋水绘园卖字为生,活到八十岁。奈杰尔听了我讲这段故事说:“要我哪里去找二十出头的董小姐?”陈存仁那本书叫《光绪皇帝的收场》,写光绪,写李白,写屈原,写杜甫,写元微之,写龚定庵,写黄仲则,写冒辟疆,写袁世凯,写曾国藩,写洪秀全,写杨秀清。一九七○年香港新文化事业供应公司出版,徐先生主编的笔端丛书也是他们出的。我去英国之前徐先生送了新文化这些新书给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运书回港丢失了,幸亏藏书家林冠中新近找出陈存仁这本给我,不然我也许记不起陈存仁是怎么写冒辟疆董小宛,也记不起我是怎么跟奈杰尔讲故事。
  种菜种瓜种花英国人喜欢,说是养生。亚非学院同学托比家里又是菜园又是花圃,春天夏天秋天满园飘香,香气随时序变化,来客叹为奇观。晚年他干脆搬到乡间专心园艺,两夫妻都成农夫农妇了,书房里珍藏的历代园艺典籍多得惊人,戴立克说图书馆古籍部门找不到的托比都有,本事大极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初夏我重访英伦去托比家玩了半天,后园池塘一池荷花,处处幽香,仿佛李日华《紫桃轩杂缀》里写的情景:“种荷万柄,荫蕉半亩,日夕起居其间,能令魂梦馨香,肌肤翠绿。每六月,思逃暑不得,辄兀兀坐作此观。”那趟我打电话到奈杰尔家没人听,只留录音说出国了,归期未定。回香港前我到意大利绕了一圈,威尼斯小桥边陋巷里迎面邂逅奈杰尔。多年不见,他老了不少,气色大好,身边一位西班牙姑娘浓眉毛大眼睛,一股山乡葡萄园气息,说是在一起快十年了:“她医好了我的胃病。”奈杰尔笑得鬼祟。我们到一家海鲜菜馆吃晚饭,翌日他们去罗马我去佛罗伦萨。二○○七年我六五初度,奈杰尔寄来一张Edmund Dulac画的《天方夜谭》插图散页,镶了镜框,说是塞纳-马恩省河边画摊上偶得,画山鲁佐德(Scheherazade),夜夜给苏丹讲故事求免一死的美丽新娘。杜拉格一八八二年生在法国,一九○七年画《天方夜谭》彩图五十幅出名,一九一二年归化英国。奈杰尔说他这几年沉迷《天方夜谭》,十八世纪以来各种版本都收齐了,李侬还替他找到六七款名家装帧版,典丽古雅得要命。我家旧藏三部,英国温泉名城巴思装帧家那部装帧最漂亮,镶绿松石,正中一幅杜拉格的山鲁佐德画像,丝绸彩印,有书函。李侬说这部装帧有著录,多人要,嘱我悉心怜惜。
康熙惩抑朋党与清代极权政治
林 乾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康熙朝是清代极权政治的重要发展时期,康熙先后清除和压制了鳌拜集团,明珠、索额图两大朋党,以及太子党。本书按照康熙时期朋党集团发展及其衰败的时间顺序,将历史事件与制度变迁结合起来,从历史、社会、文化、民族、政治等多重视角,透视几乎贯穿康熙一朝的朋党现象,以期揭示其本质。本书有助于读者对清朝的政治体制形成清晰的认识,增加对中国传统极权政治的理解。
其他文献
一、世人谁识熊式一  去年初冬,身瘦衣单的陈子善先生翩然东来,到南昌青苑书店与读者分享由其推动出版的熊式一小说《天桥》中文本的阅读体会。书友会主题是:“世人谁识熊式一?”南昌是熊式一的家乡,在此情境中发此问难,颇为准确。如果深入了解熊式一的命运,难免有更多沉痛之感。  说其准确,是因为这道出了今天大陆读书界“世人不知熊式一”的尴尬。通过近年推出的《八十回忆》、《天桥》等书,我们大体可以勾勒出,生于
期刊
梦开始于一五一七年。一群陌生人登上了洁白、开阔的玛雅之城。谁也料想不到,此后,正处于全盛时期的墨西哥文明竟然被一场仅仅为期数月的征服终结了。这场毁灭之后,印第安文明伴随着美丽的特诺奇蒂特兰一起,永久地陷入了沉寂。四个多世纪后的一天,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偶然来到这片土地,于不经意间翻开了墨西哥之梦的羊皮书,便立刻被其中瑰丽、魔幻的光芒所吸引,决心只身走进那失落的世界,唤醒那沉睡了数百年的孤独,重新寻回
期刊
[上半场]  “精神自杀”,他这么说。  一如既往,他找到了最贴切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境况。  仅仅几年前,他的生活充溢着那种似乎只有在动作片中才会出现的场景,他的贬抑者甚至怀疑他连传奇的一半都没有经历过。  现在的他,却又把日子过得如此枯燥乏味,连他的仰慕者都难以置信这全是出于自愿。  不过,他自己也承认:“我的性格一向古怪;我的品味只有我清楚。”  “你询问我在皇家空军服役的细节”,那年十二月,
期刊
“张学”研究领域,有一道无形的坎,横亘在研究者面前。虽说它既不高且不宽,但总是难以绕开,迁延至今也未彻底解决,几乎演成了一桩“公案”。  事情始于那个多事之秋。一九八九年七月二十六日《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发表周劭(黎庵)的千字短文:《张爱玲“数典忘祖”》。文中周氏娓娓道来,回忆近半世纪前与张爱玲的一次会面,却声称张错认其祖。犹如一石激起波澜,争讼由是引发:  经人介绍,承她下访,那时的交往,
期刊
举凡战争小说,大抵不脱敌我之争、罪与非罪、正义与邪恶的窠臼。描写上世纪九十年代南斯拉夫内战的小说《老虎的妻子》虽然为这场战争定了性:“当你为国家解体而战—纠缠于你的姓氏、血脉的根源在哪里—你只会看到憎恨,互憎的进程漫长而缓慢,人们饮恨为生”,但作者蒂亚·奥布莱特对这场她童年侥幸脱身的战争显然有着更为内省的思考。在她笔下,战争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们关于战争的成见是如此之深,以致如果不加以澄清,就
期刊
含糊的主题:还有表达的空间吗?  他看见的每一样的东西都模糊不清和难以辨认。  ——《花样年华》结束语  在我与前面提及的昔日情人之间,我最喜欢的记忆,是那些如今已被印刷成文字的部分。这是因为我们俩都非常擅长书写我们的想法,并且当这些想法被信笺以及被收信人阅读前流逝的时间变得温和时,它们似乎总是非常甜蜜。阿曼达(一位当我仍然处于与其他情人失恋的阴影中时,我不应该走得如此接近的女人),直到我们分手之
期刊
一、茨威格与罗曼·罗兰  读茨威格的自传《昨日的世界》。作者写到与欧洲名流的交往,这方面的记述占据相当篇幅。作者好像是什么人都见过,贵妇名媛,俊杰贤士,都纳入记忆的珍藏。有些轶事也只有他才能讲述。例如,弗洛伊德晚年流亡伦敦,茨威格带了萨尔瓦多.达利去看他;在他和弗洛伊德谈话时,达利在一旁画速写;茨威格说,达利那张画“已经把弗洛伊德身上的死神画出来了”。  作者精通法语、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
期刊
看过由大卫·芬奇导演的影片《龙文身的女孩》,再看瑞典作家斯蒂格·拉森的长篇小说“千禧年”三部曲,使网络时代、“读图时代”的读者骤然有一种久违的阅读热情。虽然影片中饰演男主人公布隆维斯特的“○○七”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已经改变他过去谍海英雄的神勇形象,成功地扮演了《千禧年》杂志社记者这样的普通人,但神秘的电脑黑客,扑朔迷离的杀人案,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性侵犯与杀戮场景,以及善恶有报、令人酣畅淋漓的故
期刊
上海与北京: 经验的差异  詹明信: 以前我在北京教书,来过上海,但不太熟悉,这次来非常喜欢,以后再来中国就来上海,不去北京了。  王安忆: 比起北京的话,很多外国人都更喜欢上海。尤其是那些普通的外国人,他可能不是做学术研究的。现在上海到处都是这样的人。我们楼里边都有很多。  詹明信: 一九八五年因为在北大教课,我在北京大学校园里住过一个学期。那时北大属于郊区,离市区很远。有一次杨周翰带我去看布莱
期刊
| 36. 起点的焦虑 |∣很显然,从开端开始写作,与从中间开始写作,召唤起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主体:前者同时要同作为指涉对象的客体和其他历史地参与过对同一客体指涉活动的主体相对抗,而这些主体在这历史的进程中也演化成了当下共时性的充满同等可能性的对象,这些被客体化了的主体无时无刻不在对当下的主体进行着监控和调节,而这所带来的焦虑是不言而喻的,焦虑究竟是内在地生成于主体之中,还是用指涉客体位移式地带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