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与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大学生进行以创新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了创新教育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高等学校; 学生;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133-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不仅明晰了“素质教育”的概念,而且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视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即素质教育必须以创新教育为核心。
一、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
教育学者在论及创新教育的概念和内涵时,将创新教育的目标划分为四个层面,即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技能、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这些创新教育的目标涵盖了创新素质的各个要素。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必须在教育的全程中自始至终地用心启发和唤醒;培养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技能最重要的是掌握新知识的和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等非智力因素,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
研究成果表明,创造性不完全由智力因素影响,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对于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准则,通常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社会需要为标准,所培养的人往往脱离社会生产实践,脱离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人才评价的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用人单位看重的不再是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好,而是实际工作能力怎么样;二是社会看重的不是毕业生学了多少知识,而是其是否具备了运用已掌握知识去进行创新的能力。这表明,面向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善于学习新知识和不断进行创新的实际能力。如:联想集团在招聘员工时的主要标准是要有想象力、创造力和敏感性,有较强的适应性。
国外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美国学者格兰特认为,应当从现代社会一个未来的或实际的“角色分析”中引申出我们应该设置的课程和评价标准,“角色分析”是“基于胜任能力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因此需要对未来各种工作的性质,以及这些工作对劳动者体力、能力和个性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工作分析”。早在1991年,美国政府提出的教改方案就是在这种“工作分析”前提下建立的,他们明确指出,学校培养人才的“三个基础”,包含着“思维技能”基础,即创造性思考、做出决策、解决问题、想象,知道如何学习和进行推理。[2]如:美国的Intel公司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具有学习新东西的能力,对自己有信心,在做事前首先考虑应不应该做,而不是只管把事情做好。而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则表示,微软公司需要最有潜力的人,包括聪明才智、创造力、学习能力、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等,他认为潜力比专业经验和在校成绩更重要。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工作都揭示了这样一社会发展趋势:只有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高等学校的教育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实施以创新教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应该是以社会发展需求为标准,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江泽民同志曾突出强调:“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3]虽然素质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创新素质的培养无庸置疑是其重点和关键。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迅速发展的事实表明,能否不断创新是人类在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作为创新主体的大学生,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起着重要甚至决定的作用。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努力搞好创新教育,不失时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必然要求
当前,人类正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以科学技术和重大技术发明为特征的原始创新异常活跃,为整个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推动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
3、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
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项空前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空前艰巨的事业。当代大学生是与改革开放同行、和民族复兴历史征程并进的一代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也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的根本出路。
4、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
创新教育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个人德智体美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具有这种创新素质的人才,应该要求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充分展现。因此,必须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
三、积极探索对大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在人文环境方面,要自觉地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人才创新的思想以及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构建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
(二)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包括现代信息文明为基础,改变以传统的书本知识为基础的状况;课程内容不应局限在技术和方法的层面,而应该包括创新意识的激发、创造技法的训练和创造专题的实践等;要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实践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和其他活动;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积极采用现代新颖的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批判质疑;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激励,允许探索中的错误,不求全责备;坚持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鼓励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活动主体的设计实施中来。
(四)改进教育评价方式
在教育评价方面,努力使评价体系的重心向创新能力倾斜,要以学习主体和谐发展为目的,改变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状况;要以提高学习主体适应与改变社会的能力為观察视野,改变单纯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状况。
(五)创新学校管理方式
在学校管理方面,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摒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积极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和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2
[2]佚名.《以创新素质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评价》,中国教育博客网,2004.7.19
[3]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
关键词:高等学校; 学生;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133-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不仅明晰了“素质教育”的概念,而且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视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即素质教育必须以创新教育为核心。
一、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
教育学者在论及创新教育的概念和内涵时,将创新教育的目标划分为四个层面,即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技能、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这些创新教育的目标涵盖了创新素质的各个要素。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必须在教育的全程中自始至终地用心启发和唤醒;培养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技能最重要的是掌握新知识的和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等非智力因素,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
研究成果表明,创造性不完全由智力因素影响,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对于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准则,通常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社会需要为标准,所培养的人往往脱离社会生产实践,脱离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人才评价的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用人单位看重的不再是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好,而是实际工作能力怎么样;二是社会看重的不是毕业生学了多少知识,而是其是否具备了运用已掌握知识去进行创新的能力。这表明,面向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善于学习新知识和不断进行创新的实际能力。如:联想集团在招聘员工时的主要标准是要有想象力、创造力和敏感性,有较强的适应性。
国外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美国学者格兰特认为,应当从现代社会一个未来的或实际的“角色分析”中引申出我们应该设置的课程和评价标准,“角色分析”是“基于胜任能力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因此需要对未来各种工作的性质,以及这些工作对劳动者体力、能力和个性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工作分析”。早在1991年,美国政府提出的教改方案就是在这种“工作分析”前提下建立的,他们明确指出,学校培养人才的“三个基础”,包含着“思维技能”基础,即创造性思考、做出决策、解决问题、想象,知道如何学习和进行推理。[2]如:美国的Intel公司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具有学习新东西的能力,对自己有信心,在做事前首先考虑应不应该做,而不是只管把事情做好。而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则表示,微软公司需要最有潜力的人,包括聪明才智、创造力、学习能力、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等,他认为潜力比专业经验和在校成绩更重要。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工作都揭示了这样一社会发展趋势:只有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高等学校的教育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实施以创新教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应该是以社会发展需求为标准,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江泽民同志曾突出强调:“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3]虽然素质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创新素质的培养无庸置疑是其重点和关键。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迅速发展的事实表明,能否不断创新是人类在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作为创新主体的大学生,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起着重要甚至决定的作用。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努力搞好创新教育,不失时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必然要求
当前,人类正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以科学技术和重大技术发明为特征的原始创新异常活跃,为整个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推动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
3、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
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项空前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空前艰巨的事业。当代大学生是与改革开放同行、和民族复兴历史征程并进的一代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也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的根本出路。
4、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
创新教育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个人德智体美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具有这种创新素质的人才,应该要求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充分展现。因此,必须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
三、积极探索对大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在人文环境方面,要自觉地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人才创新的思想以及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构建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
(二)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包括现代信息文明为基础,改变以传统的书本知识为基础的状况;课程内容不应局限在技术和方法的层面,而应该包括创新意识的激发、创造技法的训练和创造专题的实践等;要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实践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和其他活动;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积极采用现代新颖的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批判质疑;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激励,允许探索中的错误,不求全责备;坚持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鼓励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活动主体的设计实施中来。
(四)改进教育评价方式
在教育评价方面,努力使评价体系的重心向创新能力倾斜,要以学习主体和谐发展为目的,改变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状况;要以提高学习主体适应与改变社会的能力為观察视野,改变单纯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状况。
(五)创新学校管理方式
在学校管理方面,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摒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积极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和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2
[2]佚名.《以创新素质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评价》,中国教育博客网,2004.7.19
[3]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