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使用了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我国的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对我国的金融保险业进行了中间投入分析、使用情况分析及产业关联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两条建议。
[关键词]金融保险业投入产出产业关联;中间使用率;信息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052-03
金融保险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等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尤其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对金融保险业的关注与监管程度日益加深,因此,以作为我国主导产业部门的金融保险业为研究对象,通过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6个时点投入产出情况的分析,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并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对于当前的经济现状有着重要意义。
1 我国金融保险业投入产出分析
由于投入产出表数据的限制,本文选用了6个最近的时点进行研究,即使用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我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后续分析,研究的最新时点数据为2007年的数据。
第一,金融保险业的投入结构分析。从总投入来看,2007年我国金融保险业总投入为194810240.06万元,其中42个产业部门的中间总投入为60497405.44万元,占总投入的31.05%,增加值为134312834.62万元,占总投入的68.95%,增加值比例位于各产业部门的前列。
按三次产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投入情况,分别将我国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及2007年的投入產出表有关数据进行整理。
将数据中各年三次产业对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量、各产业对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总量以及各产业所占的比例做成如下双轴图(见图1),可以看出,各年相比,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比重以及二、三次产业的投入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2007年,金融保险业的投入结构中,消耗第一产业的投入为0,与2005相比,消耗第二产业的投入比重下降了超过5个百分点,而消耗第三产业的投入比重则上升了超过4个百分点。另外,在全部6个时点上,第三产业对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明显大于第二产业,占全部中间投入的四分之一左右。
将数据中各年金融保险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数量的比例做成图2中的双轴图,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固定资产折旧反映了金融保险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固定资本消耗价值的补偿。由于金融保险业为服务性行业,对资本投入的要求不高,所以其固定资本消耗比例较低,除2007年外,各年都在8%以下,而2007年之所以出现大幅增长,是因为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各家金融、保险机构都在加大力度进行网点选址与建设,这就意味着要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而在使用过程中,大额的折旧也便产生了。与2005年相比,2007年金融保险业对于劳动者报酬的投入与固定资产折旧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比例下降了约25个百分点,这说明近几年来人力资源规模不断上升,成本不断下降。1990年以来,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者报酬这三部分比例平稳中略有波动,而生产税净额则呈现出大幅波动,所以总成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产税净额上。从绝对数值来看,生产税净额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但其投入比例则显示出剧烈的波动。由数据可知,1990年金融保险业生产税净额为76.99%,到1995年,出现了大幅下降,2000年上升到24.03%,随后的2002年又大幅下降至只有1.56%,2005年则再度上升至9.4%,2007年下降到不到1%。另外,营业盈余所占比重则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2007年比2005年翻了一番,是全国营业盈余总额的10.26%,居于42个产业部门之首,这表明金融保险业的活力日益增强,是高利润行业。
下面将三次产业细化为42部门计算其中间投入结构,结果如图3所示。在42个产品部门中,金融保险业自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造纸印刷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为金融保险业的正常经营提供了主要的产品及服务。其对金融保险业的投入量占到其中间投入总量的80%以上,而剩下的34个部门的投入仅占到不到20%。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得到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金融保险业内部各机构间的依赖程度很高。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金融保险业对自身投入的消耗占中间投入总额的20.67%,居于42个产业部门消耗的首位。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金融保险业由于实行分业管理、分业经营的制度,因此他们的竞争仅仅局限在了同类的金融机构之间,而在银行、保险及证券这些不同类的金融机构之间,他们的相互依存关系还是很密切的。
(2)金融保险业营业网点建设力度仍然很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的投入量是仅次于金融保险业本身的三个高投入产业,这些均与金融保险业的网点建设密切相关。1992年,我国金融保险业因租用营业场所等对房地产业的消耗额为1838291万元,而2007年,对房地产业的消耗额为5145476万元,比1992年增加了280%。从这一大幅增长中我们可以看出,营业网点建设仍是当前我国金融保险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图3 2007年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的产品部门结构图
(3)信息的价值在金融保险业中逐渐提升。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投入量是另外的几个高投入产业。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信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金融保险业对信息化在低成本扩张、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有了充分的认识,纷纷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对原有的电子化系统进行更新、改造,努力使信息化渗透到金融保险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二,金融保险业的使用结构分析。从三次产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消耗结构看,2007年我国金融保险业向第一产业提供4063622万元的产品,向第二产业提供76324961万元的产品,向第三产业提供65173834万元的产品。它提供给第二产业的产品占总投入的一半以上,明显大于对第一、第三产业产品的投入。
表1显示了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及2007年三次产业部门对金融保险业产品的使用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延续,从总量来看,金融保险业提供给三次产业的使用量迅速增加,2007年比2005年翻了接近一番;从分项数量来看,第二、第三产业对保险金融业产品的使用量也都在增加,而第一产业对其使用则在经历了增加阶段后于2002年开始减少;从中间使用的分布情况看,与之前几年相比,2007年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比重分别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表明金融保险业为生产提供的服务正在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中的各部门已经意识到要通过对金融保险信息等的利用,指导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中间使用率与中间投入率分析。中间使用率是各产业部门的中间使用和该产业部门总使用之比。它反映了某产业部门的产品中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料比例。总需求是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之和,一个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高而最终需求率低,意味着该部门具有提供原料产业的性质;反之,则具有提供最终产品的性质。
中间投入率是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它反映了各产业部门在其生产活动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其他产业购进原料在其中所占比重。總投入是中间投入和附加价值之和,一个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越高,该部门的附加价值就越低,因而高中间投入率产业就是低附加价值产业部门;反之,低中间投入率产业就是高附加价值产业部门。
以中间需求率为横轴,中间投入率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以社会平均数为分界线,则可把各产业部门归类于四个象限中,形成一个产业立体结构(见表2)。
2007年,我国金融保险业向42个产品部门提供的中间使用量占金融保险业总使用量的74.7%,基本上与2005年持平;金融保险业使用的其他42个部门的中间产品占总投入的31.1%,比2005年略低。综合这两个指标可知金融保险业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接近75%的中间使用率表明金融保险业对各产业部门具有极高的支持度,是以提供生产性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如果发展不好,则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只有31%的中间投入率表明金融保险业是高附加值部门,应继续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以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2 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关联结构分析
对金融保险业与其他部门的产业关联结构的研究可通过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完成。
其中,影响力系数反映了该部门最终使用需求增加一个单位时对各供给部门产生的需求波动及程度。第j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越大,对各部门产出的拉动作用就越大,当其大于1时,该部门生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超过各部门影响力的平均水平;感应度系数反映了如果各个部门都增加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第i部门受此感应而产生的需求影响程度。感应度系数越大,第i部门受到的需求压力也就越大,当其大于1时,表明各部门的生产使第i部门受到的感应影响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感应程度。
将上述两个指标进行综合,以感应度系数为横轴,影响力系数为纵轴,并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1为界,同样可以把所有的产业部门归类于四个象限中,如表3所示:
这里我们使用2005年和2007年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来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以进行产业关联效应分析。经计算得到2005年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53,低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1,在42个产业部门中位于最后一位。同样求得的2007年的影响力系数为0.41,数值较2005年有所降低,排名上升至倒数第三位。这两个值表明我国金融保险业最终使用的变动对国民经济总产出变动的辐射力、拉动力是非常小的。而2005年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45,低于各部门平均水平1,在42个产业部门中位于倒数第3位,这说明2005年金融保险业受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的程度较小,国民经济对金融保险业的推动作用较小。同样求得的2007年的感应度系数增加为1.20,比各部门平均水平高出20%,在42个产业部门中排在第14位,这是一个相当靠前的位置,说明两年来随着金融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个产业受其他产业产出变化的影响较大,其他产业的生产需要这个产业对其提供较多的支持,这个产业的供给推动力较大。综上可知,金融保险业处于产业关联效应矩阵的右上角位置,即需求拉动力较小,而供给推动力则较大。
3 金融保险业发展前景
基于以上对我国金融保险业投入产出情况及特点的分析,提出我国金融保险业发展建议如下。
第一,进一步加强行业内部合作。金融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产业是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它一方面为经济服务,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成长和协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由前面的投入产出分析可见,金融保险业对其自身的消耗和使用都占有很大的份额,其主动发展可以拉动自身的增长,所以金融保险业应该重视自身的发展,加强行业内部合作,在银行代理保险,托管基金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协作关系初步形成的基础上,更好地整合银行、保险、证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源,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率。良好的内部协作机制的形成将有助于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共同发展壮大,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前面的计算结果表明,2007年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为1.20,这说明金融保险业受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第三产业部门。因此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贯彻“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以促进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起运,陈璋,苏汝劼.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璋,张晓娣.投入产出分析若干方法论问题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
[3]许宪春,刘起运.中国投入产出分析应用论文精粹[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李强,刘起运.当代中国投入产出实践与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6]蒋燕,胡日东.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11).
[作者简介]田贯川(1983—),男,山东济宁人,北京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关键词]金融保险业投入产出产业关联;中间使用率;信息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052-03
金融保险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等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尤其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对金融保险业的关注与监管程度日益加深,因此,以作为我国主导产业部门的金融保险业为研究对象,通过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6个时点投入产出情况的分析,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并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对于当前的经济现状有着重要意义。
1 我国金融保险业投入产出分析
由于投入产出表数据的限制,本文选用了6个最近的时点进行研究,即使用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我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后续分析,研究的最新时点数据为2007年的数据。
第一,金融保险业的投入结构分析。从总投入来看,2007年我国金融保险业总投入为194810240.06万元,其中42个产业部门的中间总投入为60497405.44万元,占总投入的31.05%,增加值为134312834.62万元,占总投入的68.95%,增加值比例位于各产业部门的前列。
按三次产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投入情况,分别将我国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及2007年的投入產出表有关数据进行整理。
将数据中各年三次产业对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量、各产业对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总量以及各产业所占的比例做成如下双轴图(见图1),可以看出,各年相比,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比重以及二、三次产业的投入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2007年,金融保险业的投入结构中,消耗第一产业的投入为0,与2005相比,消耗第二产业的投入比重下降了超过5个百分点,而消耗第三产业的投入比重则上升了超过4个百分点。另外,在全部6个时点上,第三产业对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明显大于第二产业,占全部中间投入的四分之一左右。
将数据中各年金融保险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数量的比例做成图2中的双轴图,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固定资产折旧反映了金融保险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固定资本消耗价值的补偿。由于金融保险业为服务性行业,对资本投入的要求不高,所以其固定资本消耗比例较低,除2007年外,各年都在8%以下,而2007年之所以出现大幅增长,是因为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各家金融、保险机构都在加大力度进行网点选址与建设,这就意味着要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而在使用过程中,大额的折旧也便产生了。与2005年相比,2007年金融保险业对于劳动者报酬的投入与固定资产折旧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比例下降了约25个百分点,这说明近几年来人力资源规模不断上升,成本不断下降。1990年以来,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者报酬这三部分比例平稳中略有波动,而生产税净额则呈现出大幅波动,所以总成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产税净额上。从绝对数值来看,生产税净额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但其投入比例则显示出剧烈的波动。由数据可知,1990年金融保险业生产税净额为76.99%,到1995年,出现了大幅下降,2000年上升到24.03%,随后的2002年又大幅下降至只有1.56%,2005年则再度上升至9.4%,2007年下降到不到1%。另外,营业盈余所占比重则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2007年比2005年翻了一番,是全国营业盈余总额的10.26%,居于42个产业部门之首,这表明金融保险业的活力日益增强,是高利润行业。
下面将三次产业细化为42部门计算其中间投入结构,结果如图3所示。在42个产品部门中,金融保险业自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造纸印刷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为金融保险业的正常经营提供了主要的产品及服务。其对金融保险业的投入量占到其中间投入总量的80%以上,而剩下的34个部门的投入仅占到不到20%。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得到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金融保险业内部各机构间的依赖程度很高。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金融保险业对自身投入的消耗占中间投入总额的20.67%,居于42个产业部门消耗的首位。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金融保险业由于实行分业管理、分业经营的制度,因此他们的竞争仅仅局限在了同类的金融机构之间,而在银行、保险及证券这些不同类的金融机构之间,他们的相互依存关系还是很密切的。
(2)金融保险业营业网点建设力度仍然很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的投入量是仅次于金融保险业本身的三个高投入产业,这些均与金融保险业的网点建设密切相关。1992年,我国金融保险业因租用营业场所等对房地产业的消耗额为1838291万元,而2007年,对房地产业的消耗额为5145476万元,比1992年增加了280%。从这一大幅增长中我们可以看出,营业网点建设仍是当前我国金融保险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图3 2007年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的产品部门结构图
(3)信息的价值在金融保险业中逐渐提升。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投入量是另外的几个高投入产业。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信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金融保险业对信息化在低成本扩张、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有了充分的认识,纷纷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对原有的电子化系统进行更新、改造,努力使信息化渗透到金融保险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二,金融保险业的使用结构分析。从三次产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消耗结构看,2007年我国金融保险业向第一产业提供4063622万元的产品,向第二产业提供76324961万元的产品,向第三产业提供65173834万元的产品。它提供给第二产业的产品占总投入的一半以上,明显大于对第一、第三产业产品的投入。
表1显示了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及2007年三次产业部门对金融保险业产品的使用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延续,从总量来看,金融保险业提供给三次产业的使用量迅速增加,2007年比2005年翻了接近一番;从分项数量来看,第二、第三产业对保险金融业产品的使用量也都在增加,而第一产业对其使用则在经历了增加阶段后于2002年开始减少;从中间使用的分布情况看,与之前几年相比,2007年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比重分别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表明金融保险业为生产提供的服务正在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中的各部门已经意识到要通过对金融保险信息等的利用,指导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中间使用率与中间投入率分析。中间使用率是各产业部门的中间使用和该产业部门总使用之比。它反映了某产业部门的产品中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料比例。总需求是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之和,一个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高而最终需求率低,意味着该部门具有提供原料产业的性质;反之,则具有提供最终产品的性质。
中间投入率是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它反映了各产业部门在其生产活动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其他产业购进原料在其中所占比重。總投入是中间投入和附加价值之和,一个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越高,该部门的附加价值就越低,因而高中间投入率产业就是低附加价值产业部门;反之,低中间投入率产业就是高附加价值产业部门。
以中间需求率为横轴,中间投入率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以社会平均数为分界线,则可把各产业部门归类于四个象限中,形成一个产业立体结构(见表2)。
2007年,我国金融保险业向42个产品部门提供的中间使用量占金融保险业总使用量的74.7%,基本上与2005年持平;金融保险业使用的其他42个部门的中间产品占总投入的31.1%,比2005年略低。综合这两个指标可知金融保险业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接近75%的中间使用率表明金融保险业对各产业部门具有极高的支持度,是以提供生产性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如果发展不好,则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只有31%的中间投入率表明金融保险业是高附加值部门,应继续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以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2 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关联结构分析
对金融保险业与其他部门的产业关联结构的研究可通过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完成。
其中,影响力系数反映了该部门最终使用需求增加一个单位时对各供给部门产生的需求波动及程度。第j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越大,对各部门产出的拉动作用就越大,当其大于1时,该部门生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超过各部门影响力的平均水平;感应度系数反映了如果各个部门都增加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第i部门受此感应而产生的需求影响程度。感应度系数越大,第i部门受到的需求压力也就越大,当其大于1时,表明各部门的生产使第i部门受到的感应影响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感应程度。
将上述两个指标进行综合,以感应度系数为横轴,影响力系数为纵轴,并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1为界,同样可以把所有的产业部门归类于四个象限中,如表3所示:
这里我们使用2005年和2007年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来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以进行产业关联效应分析。经计算得到2005年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53,低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1,在42个产业部门中位于最后一位。同样求得的2007年的影响力系数为0.41,数值较2005年有所降低,排名上升至倒数第三位。这两个值表明我国金融保险业最终使用的变动对国民经济总产出变动的辐射力、拉动力是非常小的。而2005年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45,低于各部门平均水平1,在42个产业部门中位于倒数第3位,这说明2005年金融保险业受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的程度较小,国民经济对金融保险业的推动作用较小。同样求得的2007年的感应度系数增加为1.20,比各部门平均水平高出20%,在42个产业部门中排在第14位,这是一个相当靠前的位置,说明两年来随着金融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个产业受其他产业产出变化的影响较大,其他产业的生产需要这个产业对其提供较多的支持,这个产业的供给推动力较大。综上可知,金融保险业处于产业关联效应矩阵的右上角位置,即需求拉动力较小,而供给推动力则较大。
3 金融保险业发展前景
基于以上对我国金融保险业投入产出情况及特点的分析,提出我国金融保险业发展建议如下。
第一,进一步加强行业内部合作。金融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产业是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它一方面为经济服务,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成长和协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由前面的投入产出分析可见,金融保险业对其自身的消耗和使用都占有很大的份额,其主动发展可以拉动自身的增长,所以金融保险业应该重视自身的发展,加强行业内部合作,在银行代理保险,托管基金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协作关系初步形成的基础上,更好地整合银行、保险、证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源,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率。良好的内部协作机制的形成将有助于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共同发展壮大,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前面的计算结果表明,2007年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为1.20,这说明金融保险业受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第三产业部门。因此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贯彻“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以促进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起运,陈璋,苏汝劼.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璋,张晓娣.投入产出分析若干方法论问题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
[3]许宪春,刘起运.中国投入产出分析应用论文精粹[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李强,刘起运.当代中国投入产出实践与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6]蒋燕,胡日东.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11).
[作者简介]田贯川(1983—),男,山东济宁人,北京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