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外脑”保护秦俑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7894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4年,秦兵马俑出土,197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开馆,位于秦始皇帝陵东侧1.5公里。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的光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百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参观过秦俑博物馆,而且秦俑也一次次走出国门,进行海外巡展。在国际合作方面,秦俑博物馆开展文物保护的国际合作同样也引人注目。截至目前,秦俑博物馆先后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慕尼黑科技大学、比利时杨森公司、英国伦敦大学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国外机构进行文物保护科技合作,取得了大量成果,提高了秦俑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研究创新能力,特别是通过项目培养了一批专业人员。
  


  中德合作 秦俑彩绘
  
  兵马俑原有精美的彩绘,历经2000余年,其彩绘在地下时已大多剥蚀脱落,出土后,环境变化引起漆层收缩、龟裂、起翘、卷曲,彩绘脱离陶体。尽管已出访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兵马俑留给人的印象仍是青灰色。彩绘保护成了兵马俑保护的首要难题。
  1988年,现任秦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主持的“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课题组成立,随后,国际合作的开展充实了研究与保护的力量。
  1992年6月,中德双方在慕尼黑签署了正式协议——“陕西省文物局、巴伐利亚文物保护局关于秦俑文物保护技术合作研究的协议书”。中德合作内容涉及秦俑坑土遗址加固、秦俑彩绘分析加固、石质铠甲修复技术以及秦俑修复技术改进等四方面。并成立了中德专家组,吴永琪任组长,副组长为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的艾默林先生。
  中德合作十余年来,秦俑博物馆充分利用德方提供的仪器设备、资金、资料信息在临潼和慕尼黑的实验室完成大量实验保护研究工作。运用多种现代科学仪器分析,确定了彩绘底层和褐色有机层的主要成分为中国生漆;彩绘颜料大多是天然矿物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磷灰石、铅丹等等)。此外,在秦俑彩绘中还分析出了一种纯紫色颜料——紫色硅酸铜钡。这种物质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它是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在合成超导材料时偶然得到的一种紫色副产品,并首次确定了这种物质的化学成分。同时,应用系统微量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出彩绘颜料中含有动物胶的成分和植物胶的成分,排除底层生漆等成分的干扰,可初步断定秦俑彩绘颜料黏合剂为动物胶。
  双方专家运用激光全息摄像仪器测试、彩绘材料分析等研究,揭示了彩绘损坏机理。秦俑彩绘之所以难以保护,是因为彩绘的颜料调和剂及大漆底层均已老化,颜料层内部的凝结力和彩绘的各层之间、底层与陶体之间的黏附力都很微弱,特别是底层(生漆层)对失水非常敏感。出土后,环境变化,漆层失水引起漆层剧烈收缩、龟裂、起翘、卷曲,彩绘脱离陶体。针对彩绘损坏机理,双方专家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经过大量实验研究,获得了两套成功的保护方法。
  近年来,在秦俑二号坑发掘现场,秦俑博物馆将第一套方法用于刚出土彩绘俑的保护,对几尊刚出土的彩俑实施了精细的保护处理,首次成功地保护了整体彩绘秦俑。秦始皇兵马俑30余年已出土了1500多个,只有十余个秦俑的彩绘被整体保护下来,这一套保护方法对秦俑保护意义非凡。随后,使用该办法对凤翔唐代彩绘俑、汉阳陵、秦陵百戏俑坑和秦陵6号陪葬坑出土的彩绘俑的保护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中德双方还进行了土遗址保护、气候监测、文物修复和防霉保护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比如在石铠甲修复方面,调查了编缀铜条、石甲片的化学成分、结构,以及编缀铜条的制作工艺和白化石甲片的形成温度;通过比较实验,选择出了适合石铠甲修复用的可逆性黏结剂及其使用工艺;对石铠甲修复后,采用何种支架进行较好的展示和贮存,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
  2001年原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局长、现国际土遗址保护协会(ICOMS)主席米夏埃尔·佩策特先生获得年度中国国际合作奖,这不单是对佩策特先生本人在合作中突出贡献的肯定,更是对整个中德科技文物保护合作的肯定。
  
  中比合作 防霉保护
  
  霉菌是造成文物遗址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霉菌生长的色素沉积致使文物表面颜色变化,直接影响文物遗址外观;其代谢分泌出的有机酸还会腐蚀文物遗址,造成文物遗址表面的酥粉,从而加速文物遗址的风化,影响文物本身特征,由此对文物遗址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大型遗址的防霉保护一直是文物保护研究中的一项难题。
  秦俑坑遗址属于半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经过2000多年,俑坑顶部覆盖的棚木已完全腐朽并与土壤融为一体。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是微生物生长的天然温床;半地下式结构的俑坑内较为潮湿,以及俑坑展厅大量的人员流动,更为霉菌传播、生长提供了极佳的环境条件。因而,在已发掘的秦俑一、二、三号坑内均有过不同程度的霉害。其中,尤以发掘之初的二号坑霉菌活动最为活跃、霉菌孳生情况最为严重。清除和根治遗址中的霉害成为秦俑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迫切任务。
  为了及时抑制坑内霉菌生长,防止霉菌对秦俑遗址及相关文物造成更大的危害,同时也为了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大遗址防霉保护方法,秦俑博物馆于1995年下半年成立了秦俑遗址防霉害课题组,以秦俑二号坑霉害的调查和治理为重点,对秦俑遗址霉害现状以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全面调查,开展防治对策的研究,实施霉害治理。
  2000年,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秦俑博物馆与比利时杨森公司在秦俑遗址及相关文物防霉保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希望通过对秦俑坑遗址霉害现状、形成原因、霉菌菌种来源的调查,掌握遗址中霉菌的活动规律,研制或筛选出适用于秦俑坑遗址的防霉制剂,并研究出一套综合性的大遗址防霉保护方法。
  比利时杨森公司和西安杨森公司先后投入200余万元人民币对合作项目进行支持,并对中方三位科技人员进行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培训,2001年在秦俑馆建成了全国文物系统唯一的专业化、现代化的防微生物危害实验室。
  实验室建成后,双方承担了国家文物局科研项目《秦俑土遗址及相关文物的防霉保护》。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该项目有针对性地采取了轮换使用不同防霉剂、局部紫外线照射、塑料膜遮盖及改善环境等综合性措施,有效地治理了秦俑坑遗址的霉害。该项目的实施,不仅使秦俑坑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保持俑坑原貌,也为大型遗址的防霉保护提供了科学范例。因此,2005年,《秦俑土遗址及相关文物的防霉保护》项目获得了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创新二等奖”。
  基于多年来卓有成效的合作,双方于2006年签订了二期合作协议,比利时杨森公司还将捐助142万美元,用于提高秦俑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实验室的软硬件水平,成为设备先进、检测数据可靠、可实施有效保护的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
  
  中外合作要“以我为主”
  
  通过多年的国际合作,秦俑博物馆建成了“彩绘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和“金属文物修复室”,大大提高了秦俑馆在彩绘文物保护和文物霉菌防治方面的专业水准。
  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外合作,秦俑博物馆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文物保护修复是历史、哲学、美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密切相关联的综合性的学科,只有多学科间的密切参与配合,才能保证我们对文物的干预是科学的、尊重历史与美学的。从已有经验来看,通过国际合作而进行的科研项目,正是人才迅速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文物保护人员开阔了视野,对国外文物保护理念和在文物保护中利用新技术情况有了了解,这大大提高了其开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
  秦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认为,中国文物保护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也不够完善,如果对国外先进的保护修复科技视而不见,仍然“闭门造车”,可能会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但是,回顾十几年来秦俑博物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历,这位被誉为“秦俑守护人”的馆长有过很多思考,并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应注意将国外先进技术与我国传统修复工艺有机结合起来。” 吴永琪认为,中国传统修复是相当成熟和精湛的手工艺技术,它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发展而来,积累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中国对传统技术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对传统材料的研究也一直处在初期阶段。在对外合作中,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的修复工艺进行研究、发掘、提高,使传统修复技术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传统修复本身就是一种无形文化遗产,应该像保护文物一样重视并使之传扬下去。
  “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应注意‘以我为主’,积极主动。” 吴永琪认为这一点非常关键,在他看来,这是中方究竟是“样品提供者”或是“场地提供者”,还是真正意义上“合作者”的考量标准。中方合作者必须做到合作前有备而来,应具有明确的阶段性和最终目标,合作中做到能够把握全局,结束时做到不卑不亢争取应得的利益。
其他文献
中国真正高速发展起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民的智慧被充分挖掘出来了。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实现这一目标仅用了这么短的时间,这是非常惊人的,我很荣幸
2007年9月28日晚.江城武汉.两江四岸.黄鹤名楼.流光溢彩,新中国成立58周年招待会隆重举行.7位为武汉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获“黄鹤友谊奖”。市长李宪生代表市
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640名留学人员、9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80名博士后参会,实现项目对接2837项……由人社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山东省政府共同举办的山东第七届海内外高端人
面对金融危机,哈市今年将变机遇为挑战,重点发展高层次人才,哈市人才发展资金将由设立之初的每年500万元增加到现在每年1000万元,并签约国内著名专家为首批特邀专家。  今年哈市政府首批特邀专家8名,其中,有中科院和工程院资深院士等国内著名专家,他们将帮助哈市地铁建设、铝镁合金材料加工、电力设备制造、生物制药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实现新突破。  今年,哈市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实现了历史之最,截至目前
来自外国的新闻主播为什么越来越多,在中国播报新闻时,他们会改变自己吗?    2009年12月,BBC原资深新闻主播苏珊·奥斯曼签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因为不满BBC的年龄政策,51岁的苏珊将事业转到中国。  她不是第一个来自西方主流媒体的主播。2004年,来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新闻主播艾德文·马厄(Edwin Maher)加盟CCTV-9担任主播,他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    她从BB
清华3个“111计划”引智基地自项目实施以来,海外专家累计共指导研究生近100人次,联合培养博士生50人。其中,清华环境系已累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5项、省部级奖励150多项。自2007年该基地引智项目计划实施以来,环境系申报的发明专利总数达73项,累计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58项。    清华大学的教研大楼里,既不富丽堂皇,也不古色古香,有的是现代化的办公设备。2006年后,这里又先后建立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