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题型示例
1.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4 辽宁卷)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示例解析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古诗中某一诗句的比较鉴赏
例2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此诗第四联“多病所需惟药物”,有的版本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示例解析 “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正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可见,此句包含着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3.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诗句的比较鉴赏
例3
酒泉子(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①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②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①郭:外城。②几:几回。
下面是南宋词人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潮》中写涨潮的句子,试与潘词中画线的句子作比较,说明你更喜欢哪首词的描写,为什么?
鳌①戴②雪山龙起蛰③,快风吹海立。
【注】①鳌:传说中海中的神龟。②戴:头顶着。③蛰:动物冬眠、蛰伏。
示例解析周密连用三个比喻,将“潮”喻为神龟背负雪山,蛰龙从海底惊起,飓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虽写出惊人气势,但虚拟的物象难以让读者感受到。而潘阆能从观潮人的心理感受中写出沧海仿佛要倒空的气势,而且伴之以“万面鼓声”似的轰鸣,令观者为气势、为声威所慑服,夸张而不失实,形象鲜明具体而真实可感,较之周词要超出许多。
4.对同一诗人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
例4
【甲】
小池(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泉水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试作简要分析。
示例解析①我更喜欢甲诗。因为它从“小”处入手,写得细致入微。此诗取景很特别,“流”是“细流”,荷是“小荷”,叶是“尖尖角”,且这“尖尖角”上还立着个小小的蜻蜓。不仅如此,本诗还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诗人捕捉到新荷刚出水面,那小小蜻蜓已自立于其上的稍纵即逝的一瞬,让蜻蜓和荷花相依相偎这一自然界的和谐情景在一瞬间留下永恒。这种写法是乙诗所不具备的。
②我更喜欢乙诗。因为它从“大”处着眼,显得境界开阔。乙诗前两句虚写,直陈西湖六月的风光不与四时相同;后两句实写,运用互文辞格再现西湖六月的特异风景:满湖莲叶、荷花,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与艳红真是好看极了。虚实结合写法的运用,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5.对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
例5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示例解析①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地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父老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6.对原诗和改诗的比较鉴赏
例6 原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改诗:
清明时节雨,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原诗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唐朝诗人杜牧的诗歌,后来有人将原诗作了改动。你认为原诗与改诗相比,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示例解析原诗更好。改诗第一句删去了“纷纷”,失去了雨的形象;“路上行人”在雨天奔走,本是一个非常清晰的画面,第二句删去了“路上”,就破坏了这个画面,使形象变得有些朦胧;“借问”和“遥指”描绘了两个人的对话,第三句删去“借问”,就去掉了对话的一方;第四句再删去“牧童”,就把对话的另一方也去掉了。改诗去掉了原诗的形象,破坏了原诗的意境。没有形象,没有意境,只有概念的东西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
二、得分技巧
1.把握比较类古诗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考题开放,答案多元是比较类古诗鉴赏题的突出特点。此类试题旨在倡导“个性化阅读”,鼓励考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考题给考生在内容和形式上以较大的发挥自由度,而且以开放性的评价鼓励考生发表独到的见解。考生无论喜欢哪个字、哪句诗或哪首诗,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谈出各自的特点,均为符合要求。这就要求考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以及认识能力来完成眼前的考题。
2.掌握比较类古诗鉴赏题的解题要领
①古诗中字句的比较鉴赏
可从词法(词类活用)、句法(特殊句式)、修辞(拟人等辞格)、意境、音韵、心理感受等角度展开,言之成理即可。试以2004年高考湖北卷16题为例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失”、“阔”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更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可从意境、音韵或心理感受等角度展开分析。
解答示例例①“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有迷茫的感觉,给人无尽的想象。
②“阔”字更好。它是对实际的描写,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给人的感觉更加真实;而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②整首诗的比较鉴赏
《考试大纲》将古诗鉴赏定位在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考生要善于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通过对古诗语言的感悟,从形式到内涵,由表及里地分析诗歌的情与景。对同一首诗歌,值得评价鉴赏的内容会很多,切入的角度也可不同,要注意开放性试题的答题规范,根据命题的要求把握对象的特点作答。就比较类古诗鉴赏题而言,还应特别注意诗歌的提示性信息——题目、作者以及注释等等。这些信息很可能是理解古诗的关键,它有助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艺术构思。试比较下列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此诗为李白乾元元年(758年) 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这两首诗,同为唐朝诗人李白所作,一写洛城闻笛,一写游黄鹤楼听笛。《春》诗抒写的思乡之情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折柳”这首曲子寓含惜别怀远之意,而这种思乡之情就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那么,《与》诗抒写的是否也是一种思乡之情呢?《与》诗注释告诉我们,此诗为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这已暗示出,《与》诗更多地包含着遭遇贬谪的惆怅之情:第一句点明被贬,像贾谊一样无辜;第二句“不见家”点出羁旅之愁,也有对朝廷的眷恋;三、四句写夏天的江城本应炎热,但诗人听笛觉得梅花飘落,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3.积累解答比较类古诗鉴赏题的专用术语
比较类古诗鉴赏题重在“比”。回答此类试题,重在理解,重在分析,重在感悟,但也要注意用语准确,表达到位。与古诗鉴赏有关的常用的名词术语有:意境、意象、联想、想像、咏物、衬托、韵律、虚实、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以及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关注表现手法的同时,要学会答题,学会从动态、静态、正面、侧面等多方面去分析,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去欣赏。
要提高比较类古诗鉴赏题的解题能力,单靠以上“方略”远远不够,考生还要在平时多读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关于古诗赏析的文章,多从审美和评判的高度去审视作品,辨析考题,以增强阅读和应试的能力。
1.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4 辽宁卷)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示例解析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古诗中某一诗句的比较鉴赏
例2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此诗第四联“多病所需惟药物”,有的版本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示例解析 “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正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可见,此句包含着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3.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诗句的比较鉴赏
例3
酒泉子(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①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②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①郭:外城。②几:几回。
下面是南宋词人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潮》中写涨潮的句子,试与潘词中画线的句子作比较,说明你更喜欢哪首词的描写,为什么?
鳌①戴②雪山龙起蛰③,快风吹海立。
【注】①鳌:传说中海中的神龟。②戴:头顶着。③蛰:动物冬眠、蛰伏。
示例解析周密连用三个比喻,将“潮”喻为神龟背负雪山,蛰龙从海底惊起,飓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虽写出惊人气势,但虚拟的物象难以让读者感受到。而潘阆能从观潮人的心理感受中写出沧海仿佛要倒空的气势,而且伴之以“万面鼓声”似的轰鸣,令观者为气势、为声威所慑服,夸张而不失实,形象鲜明具体而真实可感,较之周词要超出许多。
4.对同一诗人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
例4
【甲】
小池(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泉水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试作简要分析。
示例解析①我更喜欢甲诗。因为它从“小”处入手,写得细致入微。此诗取景很特别,“流”是“细流”,荷是“小荷”,叶是“尖尖角”,且这“尖尖角”上还立着个小小的蜻蜓。不仅如此,本诗还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诗人捕捉到新荷刚出水面,那小小蜻蜓已自立于其上的稍纵即逝的一瞬,让蜻蜓和荷花相依相偎这一自然界的和谐情景在一瞬间留下永恒。这种写法是乙诗所不具备的。
②我更喜欢乙诗。因为它从“大”处着眼,显得境界开阔。乙诗前两句虚写,直陈西湖六月的风光不与四时相同;后两句实写,运用互文辞格再现西湖六月的特异风景:满湖莲叶、荷花,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与艳红真是好看极了。虚实结合写法的运用,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5.对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
例5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示例解析①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地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父老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6.对原诗和改诗的比较鉴赏
例6 原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改诗:
清明时节雨,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原诗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唐朝诗人杜牧的诗歌,后来有人将原诗作了改动。你认为原诗与改诗相比,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示例解析原诗更好。改诗第一句删去了“纷纷”,失去了雨的形象;“路上行人”在雨天奔走,本是一个非常清晰的画面,第二句删去了“路上”,就破坏了这个画面,使形象变得有些朦胧;“借问”和“遥指”描绘了两个人的对话,第三句删去“借问”,就去掉了对话的一方;第四句再删去“牧童”,就把对话的另一方也去掉了。改诗去掉了原诗的形象,破坏了原诗的意境。没有形象,没有意境,只有概念的东西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
二、得分技巧
1.把握比较类古诗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考题开放,答案多元是比较类古诗鉴赏题的突出特点。此类试题旨在倡导“个性化阅读”,鼓励考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考题给考生在内容和形式上以较大的发挥自由度,而且以开放性的评价鼓励考生发表独到的见解。考生无论喜欢哪个字、哪句诗或哪首诗,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谈出各自的特点,均为符合要求。这就要求考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以及认识能力来完成眼前的考题。
2.掌握比较类古诗鉴赏题的解题要领
①古诗中字句的比较鉴赏
可从词法(词类活用)、句法(特殊句式)、修辞(拟人等辞格)、意境、音韵、心理感受等角度展开,言之成理即可。试以2004年高考湖北卷16题为例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失”、“阔”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更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可从意境、音韵或心理感受等角度展开分析。
解答示例例①“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有迷茫的感觉,给人无尽的想象。
②“阔”字更好。它是对实际的描写,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给人的感觉更加真实;而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②整首诗的比较鉴赏
《考试大纲》将古诗鉴赏定位在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考生要善于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通过对古诗语言的感悟,从形式到内涵,由表及里地分析诗歌的情与景。对同一首诗歌,值得评价鉴赏的内容会很多,切入的角度也可不同,要注意开放性试题的答题规范,根据命题的要求把握对象的特点作答。就比较类古诗鉴赏题而言,还应特别注意诗歌的提示性信息——题目、作者以及注释等等。这些信息很可能是理解古诗的关键,它有助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艺术构思。试比较下列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此诗为李白乾元元年(758年) 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这两首诗,同为唐朝诗人李白所作,一写洛城闻笛,一写游黄鹤楼听笛。《春》诗抒写的思乡之情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折柳”这首曲子寓含惜别怀远之意,而这种思乡之情就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那么,《与》诗抒写的是否也是一种思乡之情呢?《与》诗注释告诉我们,此诗为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这已暗示出,《与》诗更多地包含着遭遇贬谪的惆怅之情:第一句点明被贬,像贾谊一样无辜;第二句“不见家”点出羁旅之愁,也有对朝廷的眷恋;三、四句写夏天的江城本应炎热,但诗人听笛觉得梅花飘落,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3.积累解答比较类古诗鉴赏题的专用术语
比较类古诗鉴赏题重在“比”。回答此类试题,重在理解,重在分析,重在感悟,但也要注意用语准确,表达到位。与古诗鉴赏有关的常用的名词术语有:意境、意象、联想、想像、咏物、衬托、韵律、虚实、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以及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关注表现手法的同时,要学会答题,学会从动态、静态、正面、侧面等多方面去分析,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去欣赏。
要提高比较类古诗鉴赏题的解题能力,单靠以上“方略”远远不够,考生还要在平时多读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关于古诗赏析的文章,多从审美和评判的高度去审视作品,辨析考题,以增强阅读和应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