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幼儿教育中的国学渗透,对幼儿的礼仪及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幼儿成长道路上与人交往的一块基石。本文通过国学经典在幼儿教育中的无声渗透,帮助幼儿规范自己的礼仪礼节,以全新的面貌展示新时代幼儿的风采。
【关键词】 国学经典;文明礼仪;无声渗透
历代先人对“礼仪”给予了极高的关注,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恰当和谐的“与人相处、待人接物”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对国学的学习中可以充分地领悟到这其中的深意,帮助幼儿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中,了解其中的行为规范、礼仪知识、礼仪言行,获得一定的礼仪经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领悟国学名句,养成礼仪之基
精炼的国学语言蕴含着民族精神、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需要幼儿在朗诵的基础上深层地研读,才能真正的领悟先人的智慧结晶,是幼儿养成文明礼仪的基石。
《弟子规》是幼儿国学教学中的必备科目,短小精悍的语言使幼儿阅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就可以帮助幼儿对其中的涵义进行理解,使之生动形象的与幼儿的生活相结合,从而感觉礼仪就在身边,在每一个小动作、小语言之中。例如在学习“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梯,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等相关的语句时,幼儿们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我们就可以利用身边的例子来帮助幼儿们理解吸收,在古代,小朋友见到老师和客人要行鞠躬礼,每天要给自己的父母请安。老师先给幼儿师范什么是“鞠躬礼”,“请安”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一种问候,就像我们现在的见到老师说声“好”,见到父母问声“辛苦了”一样,以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和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然后让幼儿们进行模仿表演,以作业的形式让幼儿们回到家向父母问好。幼儿们的表现,父母感到非常的高兴,幼儿们也得到了家长的表扬,感受到了礼仪带来的温暖和幸福。这样的幼儿朗诵与日常行为相结合,不仅加深了幼儿对国学语句涵义的理解,还营造出来一个礼仪的大环境,使幼儿们学会了主动的打招呼、问声好,懂得了日常生活中文明的礼貌仪态,收获了礼仪、收获了幸福。
二、辨思国学故事,探究礼仪之道
国学的渗透要具有说服力,才能使幼儿心服、口服、行动服。幼儿对国学的学习并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要让幼儿真正的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利用思辨的态度来对待传统礼仪,帮助幼儿明辨是非、懂得文明。
国学故事是幼儿们最喜欢的部分,拉近了幼儿与名人名句之间的距离,使之能够充分地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分析自己做的对错,学会利用批判的眼光来学习国学。例如在学习“孔融让梨”的过程中,幼儿们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梨还要把大的让给哥哥,吃完了不会再拿吗?老师面对这个可爱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就可以从幼儿的好朋友入手,当幼儿们遇到高兴的事情和好玩的玩具时,最先想到了是哪一个好朋友,幼儿们纷纷地叙述自己在与好朋友玩耍时的快乐,自己是如何与好朋友之间分享的,好朋友给我自己什么好玩的玩具。在幼儿们的交谈中,逐渐地体会到了谦让、关心、共享所带来的乐趣,领悟到了为什么要将大梨送给哥哥吃。简单的故事告诉了幼儿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通过对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了关心、分享所带来的快乐,理解了在与人交往相处中的文明与不文明,体会到了文明礼仪的深刻道理。
三、组织国学活动,体验礼仪之行
简单的朗诵、讲解只能改变幼儿们的意识,实践才是养成习惯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结合我国传统的节日来开展一些活动,使幼儿能够亲身的参与到活动中,利用行动来践行文明礼仪。
传统节日是对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敬意、慰藉和感恩。教师利用这样的传统节日,组织幼儿积极的参与活动,其会其中的深刻含义,理解礼仪的重要性。例如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小朋友去敬老院进行表演活动,和蔼可亲的老人们会让小朋友想到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与老人的互动中,让幼儿感受传统思想在老人思想中的沉淀,两个孩子因为表现的好而发生了争执、互不相让,只见老人悄悄的来到幼儿的身边,竖起了两个大拇指,高兴的说:“你们两个表演的都好,一人送你们一个大拇指,在送你们一个童话故事怎么样?”两个小朋友相互看看、高兴的让爷爷给他们讲故事了。在爷爷的故事中,有许多我们课堂学不到的礼仪知识,使幼儿们开拓了视野,送爷爷们那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爱,学会了相处、交流。快乐的一天给幼儿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充分的体会到了重阳节的意义,学会了尊重老人、尊重他人。
四、发挥国学榜样,领悟礼仪之涵
幼儿的学习更多的来源于模仿,言行举止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更要倡导家长们的积极配合,为幼儿树立一个就在身边的榜样,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言传身教具有很好的榜样作用。家庭和校园是幼儿学习礼仪的主要场所,俗话说“少年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时期是培养良好礼仪习惯的关键时期,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例如在日常的交往中,要习惯地使用简单的“对不起”、“谢谢”、“请”、“您”等礼貌用语,对于小小的废纸团、果皮、包装袋要投进垃圾箱中,这些简单的语言和小小的动作,都会使幼儿看在眼里并受到极其深刻的影响。有一次一个小朋友随手就把喝完的酸奶袋放在了桌子上,当我用鼓励的眼睛注视他时,他怯怯的看着我说了一声:“在家里爸爸就是这样做的。”我拍拍他的肩膀,鼓励他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文明也一样。事后,幼儿的妈妈告诉我这不仅教育了他的儿子,也通过儿子教育了爸爸,家庭的文明度有了很大提高。可见,文明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之中。
国学的悄然渗透,使幼儿懂得了怎样“讲文明、讲礼仪”,在每个幼儿的心中都种下一颗“礼仪”的种子,并将这种思想、行为和习惯践行在了日常生活中得到生根、发芽。幼儿通过学习国学中传统礼仪,在践行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文明的礼仪习惯,培养了现在时代所特有的气质、风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特色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任丽.礼仪教育,从小抓起[J].中国教师.2008(20)
[2]吴端华.加强礼仪教育 提高品德修养[J].教育科研论坛.2007(04)
【关键词】 国学经典;文明礼仪;无声渗透
历代先人对“礼仪”给予了极高的关注,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恰当和谐的“与人相处、待人接物”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对国学的学习中可以充分地领悟到这其中的深意,帮助幼儿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中,了解其中的行为规范、礼仪知识、礼仪言行,获得一定的礼仪经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领悟国学名句,养成礼仪之基
精炼的国学语言蕴含着民族精神、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需要幼儿在朗诵的基础上深层地研读,才能真正的领悟先人的智慧结晶,是幼儿养成文明礼仪的基石。
《弟子规》是幼儿国学教学中的必备科目,短小精悍的语言使幼儿阅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就可以帮助幼儿对其中的涵义进行理解,使之生动形象的与幼儿的生活相结合,从而感觉礼仪就在身边,在每一个小动作、小语言之中。例如在学习“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梯,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等相关的语句时,幼儿们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我们就可以利用身边的例子来帮助幼儿们理解吸收,在古代,小朋友见到老师和客人要行鞠躬礼,每天要给自己的父母请安。老师先给幼儿师范什么是“鞠躬礼”,“请安”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一种问候,就像我们现在的见到老师说声“好”,见到父母问声“辛苦了”一样,以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和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然后让幼儿们进行模仿表演,以作业的形式让幼儿们回到家向父母问好。幼儿们的表现,父母感到非常的高兴,幼儿们也得到了家长的表扬,感受到了礼仪带来的温暖和幸福。这样的幼儿朗诵与日常行为相结合,不仅加深了幼儿对国学语句涵义的理解,还营造出来一个礼仪的大环境,使幼儿们学会了主动的打招呼、问声好,懂得了日常生活中文明的礼貌仪态,收获了礼仪、收获了幸福。
二、辨思国学故事,探究礼仪之道
国学的渗透要具有说服力,才能使幼儿心服、口服、行动服。幼儿对国学的学习并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要让幼儿真正的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利用思辨的态度来对待传统礼仪,帮助幼儿明辨是非、懂得文明。
国学故事是幼儿们最喜欢的部分,拉近了幼儿与名人名句之间的距离,使之能够充分地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分析自己做的对错,学会利用批判的眼光来学习国学。例如在学习“孔融让梨”的过程中,幼儿们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梨还要把大的让给哥哥,吃完了不会再拿吗?老师面对这个可爱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就可以从幼儿的好朋友入手,当幼儿们遇到高兴的事情和好玩的玩具时,最先想到了是哪一个好朋友,幼儿们纷纷地叙述自己在与好朋友玩耍时的快乐,自己是如何与好朋友之间分享的,好朋友给我自己什么好玩的玩具。在幼儿们的交谈中,逐渐地体会到了谦让、关心、共享所带来的乐趣,领悟到了为什么要将大梨送给哥哥吃。简单的故事告诉了幼儿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通过对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了关心、分享所带来的快乐,理解了在与人交往相处中的文明与不文明,体会到了文明礼仪的深刻道理。
三、组织国学活动,体验礼仪之行
简单的朗诵、讲解只能改变幼儿们的意识,实践才是养成习惯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结合我国传统的节日来开展一些活动,使幼儿能够亲身的参与到活动中,利用行动来践行文明礼仪。
传统节日是对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敬意、慰藉和感恩。教师利用这样的传统节日,组织幼儿积极的参与活动,其会其中的深刻含义,理解礼仪的重要性。例如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小朋友去敬老院进行表演活动,和蔼可亲的老人们会让小朋友想到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与老人的互动中,让幼儿感受传统思想在老人思想中的沉淀,两个孩子因为表现的好而发生了争执、互不相让,只见老人悄悄的来到幼儿的身边,竖起了两个大拇指,高兴的说:“你们两个表演的都好,一人送你们一个大拇指,在送你们一个童话故事怎么样?”两个小朋友相互看看、高兴的让爷爷给他们讲故事了。在爷爷的故事中,有许多我们课堂学不到的礼仪知识,使幼儿们开拓了视野,送爷爷们那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爱,学会了相处、交流。快乐的一天给幼儿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充分的体会到了重阳节的意义,学会了尊重老人、尊重他人。
四、发挥国学榜样,领悟礼仪之涵
幼儿的学习更多的来源于模仿,言行举止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更要倡导家长们的积极配合,为幼儿树立一个就在身边的榜样,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言传身教具有很好的榜样作用。家庭和校园是幼儿学习礼仪的主要场所,俗话说“少年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时期是培养良好礼仪习惯的关键时期,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例如在日常的交往中,要习惯地使用简单的“对不起”、“谢谢”、“请”、“您”等礼貌用语,对于小小的废纸团、果皮、包装袋要投进垃圾箱中,这些简单的语言和小小的动作,都会使幼儿看在眼里并受到极其深刻的影响。有一次一个小朋友随手就把喝完的酸奶袋放在了桌子上,当我用鼓励的眼睛注视他时,他怯怯的看着我说了一声:“在家里爸爸就是这样做的。”我拍拍他的肩膀,鼓励他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文明也一样。事后,幼儿的妈妈告诉我这不仅教育了他的儿子,也通过儿子教育了爸爸,家庭的文明度有了很大提高。可见,文明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之中。
国学的悄然渗透,使幼儿懂得了怎样“讲文明、讲礼仪”,在每个幼儿的心中都种下一颗“礼仪”的种子,并将这种思想、行为和习惯践行在了日常生活中得到生根、发芽。幼儿通过学习国学中传统礼仪,在践行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文明的礼仪习惯,培养了现在时代所特有的气质、风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特色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任丽.礼仪教育,从小抓起[J].中国教师.2008(20)
[2]吴端华.加强礼仪教育 提高品德修养[J].教育科研论坛.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