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孩子一些挫折是必须的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就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这样的人对幸福的感觉会明显降低,抵触艰难困苦的生活,甚至将一些平常事也误认为是痛苦而神经过敏。因此在孩子个性形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他们受一点苦和累,经历点挫折,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懂得人生道路的坎坷,学会从小挫折中不断吸取有益的教训是十分必要的。
孩子可以承受生活中的小挫折
孩子已经拥有一定的体力和沟通能力,有条件克服生活中一些困难和挫折。况且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大都是生活“小事”,绝大多数困难依靠孩子自己的努力是能克服的。因此家长应该懂得放手,相信孩子的意志和能力,从生活小事做起,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您可以这样引导孩子面对挫折
挫折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伴随孩子的一生,接纳挫折是孩子的唯一选择,勇敢、坚强地面对挫折是孩子必备的生活态度,同时,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是孩子心理素质优劣的试金石。孩子挫折教育的内容要贴近生活、简单具体,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或措施来实施。
正确认识挫折,强化战胜挫折的信心
孩子面对挫折不气馁、不放弃,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尤其重要。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可得,它是以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获得的。因此,可以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看视频,电影,动画片等,强化孩子的承挫意识,提升孩子的心理免疫力。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时,不失时机地对孩子支持鼓励,才能使他们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
教孩子以平常心正视挫折
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在所难免,应该引导孩子沉着、从容、勇敢地面对发生的一切。例如:孩子在玩玩具时乱扔,走路时被绊倒,你就可以指导孩子正确面对“摔跤”这一小挫折,让他认识到摔跤很正常,那是长大成人必经的一个过程。你不可以走过去扶孩子,甚至还哄孩子说:“都怪这玩具让宝宝摔跤”,使孩子把摔跤归于外因。如果从小孩子学到的是“都怪你”,不去承担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迁怒于其他人或事。正确的做法是向孩子解释产生挫折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感到挫折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逃避困难和挫折。
创造环境,磨练意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风雨难以见彩虹。现代家长有责任呈现真实生活情境,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接受锻炼,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品质。肯于放手、不越俎代庖,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去那种只营造温馨理想成长环境的做法是不理智的行为。为此,家长要制定教育目标,帮助孩子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孩子体会到只有战胜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而进步、达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在错误中提高认知水平。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活动,把握其发展趋势,如果孩子在克服困难时几经尝试均告失败,就应及时给予具体帮助。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孩子在幼儿期最喜欢模仿成人言行,也最容易接受别人暗示。况且家长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较长,更应该注意言传身教,发挥其为人师表作用。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与困难,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技巧。有些家长遇事沉不住气,比孩子还焦虑不安,家长的这种消极言行就会不知不觉影响着孩子,使孩子遇到点什么事就不知所措,往往容易形成冲动、畏缩等性格品质。
注重体验式生活教育
家长不仅注重讲道理,还应该引导孩子参加体验式活动。父母应大胆放下“保护伞”,让孩子离开父母的保护圈做自己喜欢的事,使孩子输得起、赢得起,坦然接受现实。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孩子尝试向陌生人问路,购物,调节他人矛盾等实践活动,掌握沟通技能;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徒步郊游、爬山、逛公园,体验到艰辛的同时也有快乐;参加社会组织举办的心灵成长活动,娱乐中强化意志品质。
在挫折教育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一些细节问题,首先应考虑孩子年龄、性别、承受力、个性特点等因素,注意适度和适量,其次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要并存,及时疏导孩子的消极情绪,防止孩子由此产生失望、冷淡、嫉妒等不良的心理反应,及时肯定孩子克服困难所做的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
父母不能庇佑孩子一辈子,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可以从内心激发其自找幸福的本能,形成自我激励机制,使孩子养成勇敢顽强的性格,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为长大成人后成为生活的强者奠定基础。
(尚华 陕西省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心理学会会长、教授)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就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这样的人对幸福的感觉会明显降低,抵触艰难困苦的生活,甚至将一些平常事也误认为是痛苦而神经过敏。因此在孩子个性形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他们受一点苦和累,经历点挫折,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懂得人生道路的坎坷,学会从小挫折中不断吸取有益的教训是十分必要的。
孩子可以承受生活中的小挫折
孩子已经拥有一定的体力和沟通能力,有条件克服生活中一些困难和挫折。况且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大都是生活“小事”,绝大多数困难依靠孩子自己的努力是能克服的。因此家长应该懂得放手,相信孩子的意志和能力,从生活小事做起,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您可以这样引导孩子面对挫折
挫折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伴随孩子的一生,接纳挫折是孩子的唯一选择,勇敢、坚强地面对挫折是孩子必备的生活态度,同时,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是孩子心理素质优劣的试金石。孩子挫折教育的内容要贴近生活、简单具体,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或措施来实施。
正确认识挫折,强化战胜挫折的信心
孩子面对挫折不气馁、不放弃,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尤其重要。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可得,它是以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获得的。因此,可以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看视频,电影,动画片等,强化孩子的承挫意识,提升孩子的心理免疫力。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时,不失时机地对孩子支持鼓励,才能使他们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
教孩子以平常心正视挫折
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在所难免,应该引导孩子沉着、从容、勇敢地面对发生的一切。例如:孩子在玩玩具时乱扔,走路时被绊倒,你就可以指导孩子正确面对“摔跤”这一小挫折,让他认识到摔跤很正常,那是长大成人必经的一个过程。你不可以走过去扶孩子,甚至还哄孩子说:“都怪这玩具让宝宝摔跤”,使孩子把摔跤归于外因。如果从小孩子学到的是“都怪你”,不去承担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迁怒于其他人或事。正确的做法是向孩子解释产生挫折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感到挫折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逃避困难和挫折。
创造环境,磨练意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风雨难以见彩虹。现代家长有责任呈现真实生活情境,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接受锻炼,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品质。肯于放手、不越俎代庖,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去那种只营造温馨理想成长环境的做法是不理智的行为。为此,家长要制定教育目标,帮助孩子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孩子体会到只有战胜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而进步、达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在错误中提高认知水平。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活动,把握其发展趋势,如果孩子在克服困难时几经尝试均告失败,就应及时给予具体帮助。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孩子在幼儿期最喜欢模仿成人言行,也最容易接受别人暗示。况且家长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较长,更应该注意言传身教,发挥其为人师表作用。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与困难,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技巧。有些家长遇事沉不住气,比孩子还焦虑不安,家长的这种消极言行就会不知不觉影响着孩子,使孩子遇到点什么事就不知所措,往往容易形成冲动、畏缩等性格品质。
注重体验式生活教育
家长不仅注重讲道理,还应该引导孩子参加体验式活动。父母应大胆放下“保护伞”,让孩子离开父母的保护圈做自己喜欢的事,使孩子输得起、赢得起,坦然接受现实。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孩子尝试向陌生人问路,购物,调节他人矛盾等实践活动,掌握沟通技能;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徒步郊游、爬山、逛公园,体验到艰辛的同时也有快乐;参加社会组织举办的心灵成长活动,娱乐中强化意志品质。
在挫折教育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一些细节问题,首先应考虑孩子年龄、性别、承受力、个性特点等因素,注意适度和适量,其次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要并存,及时疏导孩子的消极情绪,防止孩子由此产生失望、冷淡、嫉妒等不良的心理反应,及时肯定孩子克服困难所做的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
父母不能庇佑孩子一辈子,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可以从内心激发其自找幸福的本能,形成自我激励机制,使孩子养成勇敢顽强的性格,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为长大成人后成为生活的强者奠定基础。
(尚华 陕西省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心理学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