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来源 :今日湖北·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r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学者们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学术界关注的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研究现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并提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 文化建设 问题 困难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问题逐步得到我国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自2005年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便成为学术界长盛不衰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多方面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学术界关注的乡村文化建设历史进程和研究现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并提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学术界对乡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历史回顾
  关于乡村文化建设历程,通过学术界对不同时期的研究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78—1995年)
  这一时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乡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改革。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带动了农村物质文明的建设。陈志强提出,要提高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文化的改革不容忽视。①
  (二)繁荣阶段(1995—2005年)
  这一时期是学术界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研究著作的多产时期。这一阶段乡村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文化。祝黄河认为,乡村文化建设现阶段开始了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目标的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
  (三)稳步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乡村文化建设被提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使得建设乡风文明的乡村文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徐平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以“乡风文明”为建设重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③
  二、学术界研究的主要问题及观点
  学术界关于乡村文化建设内容繁多,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就有1000多篇,还出现了不少的专题学术著作。专家学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一)关于乡村文化基本内涵的研究
  李向东从广义和狭义上对乡村文化进行界定。广义上是指与乡村区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联系,适应当地居民需要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法律意识、科学文化、风俗信仰等方面的统称,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狭义上指乡村文化生活及其意识形态在内的乡村精神财富等。④
  有的学者从村民主体的角度出发提出观点。刘翠认为,乡村文化一般是指在乡村社会中、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乡村村民为主体,建立在乡村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文化,是乡村社会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的集中表现。⑤
  陈维荣和杨樱从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对比出发,认为乡村文化特指我国农村社会成员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总和,是农村社会成员本质力量的展现过程及其结果。①陈雯从乡村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理解的角度出发,认为现代乡村社会文化是以城市生活特点为模型,将城市文化内容、形式及运作方式等以复制、嫁接的方式运用于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移植文化。⑥
  (二)关于乡村文化建设内容的研究
  有的学者从精神文化层面阐述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马汝华认为,乡村文化建设在精神层面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思想文化、道德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的建设。⑦
  有的学者从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努力的方向。马仙玉认为,乡村文化建设要从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来具体地抓、具体地落实。⑧
  有的学者认为乡村文化建设应以加强乡风文明为重点。徐平认为,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联结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保障,是下一步乡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有的学者认为乡村教育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于影丽和毛菊认为,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乡村教育。面对社会转型与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乡村教育成了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关于乡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研究
  有的学者主要从农村特有的文化特质入手开展研究。江泳辉认为,现在农村地区仍存在着一些与先进文化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有四个:(1)观念转变缓慢,小农意识浓厚;(2)宗族势力扩张,法制观念淡薄;(3)封建迷信盛行,科学精神欠缺;(4)陈规陋习复活,现代文明难觅。
  有的学者主要从政府村组织方面开展研究。朱学军认为,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1)地方政府观念落后,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政府文化建设严重缺位;(2)村级组织把经济上的脱贫致富当作头等大事而忽视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3)乡村文化建设的滞后性和多元文化的负面影响导致农民价值观产生混乱,重物质而轻精神。
  有的学者侧重于从农村教育和农民素质方面展开研究。郑太亮提出了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1)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2)文化设施短缺,兼专职人员匮乏;(3)信仰体系的紊乱和价值观的失落。
  有的学者主要从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体制方面展开研究。李云和张顺畅认为,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许多体制性方面的问题:(1)文化体制改革的“城乡分治”;(2)乡村文化管理体制不顺;(3)乡村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不活;(4)城乡文化互动机制不灵。这些问题是制约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根本所在。
  (四)关于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及对策的研究   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学术界从多学科多角度地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1、有学者从乡村文化建设要坚持的指导思想方面开展研究。江泳辉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特别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乡村文化建设。⑨具体方向上,潘家德认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把村民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⑩
  2、有的学者主要从文化与教育的资金投入方面开展研究。李向东认为,资金和科技的投入是实现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变、培养新一代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技素养和专业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的基础。豘田叶认为,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不断加大经费投入。通过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和保障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健全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3、有的学者主要从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开展研究。有学者专门从乡村精英的角度进行研究,何兰萍等人提出要进行精英模式的调整、新生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城市的文化反哺对策。王晓东认为,大学生村官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确保农村文化建设长效化。有学者专门从学校教育方面进行研究,田叶认为,当务之急就是高校应开设新农村建设管理相关专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文化工作。
  4、有的学者主要从农村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展开研究。吴淼认为,要实现农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需改变当下农村文化的行政供给模式,培养农村的文化自主供给机制。豙孙美璆介绍了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来促进本地的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机制。
  5、有的学者主要从加强农村法制文化建设方面展开研究。吴访非等人在《关于培养农民法律意识的思考》中提出,开展普法教育、培养农民法律意识,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作之一。
  (五)关于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研究
  2005年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后,学术界充分肯定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对其开展了系统持久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
  程璇和董河清认为,农村文化工作是农村工作中一项关乎全局的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在农村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需要;(2)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需要;(3)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4)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豛
  司芳琴认为,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之魂,经济是关键,但文化是根本;(2)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软实力;(3)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豜
  此外,马汝华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也是和谐农村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的关键;当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突出,要充分深刻地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它关系到新农村和整个国家未来的兴衰存亡的大业。
  总之,学术界乡村文化建设理论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术界对乡村中特殊人群的教育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指出,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关注农村留守人口。这也需要学者们进一步搜集资料开展研究,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
  注释:
  ①陈志强.繁荣农村文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J].学习导报,1994年第4期.
  ②祝黄河,姚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页.
  ③徐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豐豘李向东.精英离村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影响[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⑤刘翠.论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⑥陈维荣,杨樱.我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J].甘肃高师学报,2008年第3期.
  ⑦马汝华.乡村文化之我见[J].戏剧之家,2009年第9期.
  ⑧马仙玉.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文化建设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⑨江泳辉.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5年第4期.
  ⑩潘家德.论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豙吴淼.论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豛程璇,董河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文化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11期.
  豜司芳琴.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其他文献
建立起尊重人权、尊重公民权利的民主制度是当前国际社会对科索沃提供帮助的一个基础.随着科索沃进行调整开始适应市场情况与市场的要求,完整、宽容与社会凝聚力则成为指导科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快速高速发展,针对这种现象许多学者提出了很多解释,本文根据作者的看法利用制度经济学相关原理解释了经济的发展,并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科技 消费 产权  一、历史的启迪  (一)以科技发家的英国:  历史中英国是靠科技发家的,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与今天的中国相比,只不过是英国靠的是科技,而中国靠的的是廉价的劳动力。  经济学鼻祖——亚当
在功能类型学的近期发展中,“概念空间”和语义图模式日益显示出较强的解释力,其本源和界定也在进一步的应用中逐渐突显.按照Croft的基本观点,“概念空间”代表人类信息交流
对“一把手”的监督,是党内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前反腐败斗争的难点问题.“一把手”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是巨大的、显赫的.他们对社会的人、财、物进行全面的领导、管理、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人也随之春心荡漾,除了对大自然的美一往情深,更是对生活中的美格外敏感。这不,近日读到文友沐歌发在“槐荫文苑”里的一篇微小说《邂逅》,我便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朦胧美。我们还是先读了下面的原作之后再来细细品说吧:  邂 逅  沐 歌  她初次和他相遇,是在两年前。  那时候,她因为睡眠不好,遵照医生的叮嘱,每晚在一个大学校园的操场上快步走锻炼身体。远离城市的
期刊
【摘 要】电气自动化技术中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化,将可以极大增强相关工作准确率与效率。本文从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与特点入手,探讨了其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自动化;人工智能;应用  一、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理论  同一些热门的学科相比,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比较边沿的学科,融合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体系,也可以表示为机器智能。早在1956年,人工智能的概念就被提出,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的
<正>随着社会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入,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理念和认知水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职工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也随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面临各种情绪困扰,这些不良的情绪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带来社会的不和谐,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情绪,怎样正视情绪,调整情绪,以达到科学处理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工作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个人 不良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是情绪的基本形式。人们可以体验到悲喜交加的复合情绪,比如由愤怒、厌恶
“课堂教学不仅要把学生看成认知体,也是‘生命体’,更要唤起这些生命体进入状态,而不能在‘沉睡’或者‘昏迷’之中……”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用眼睛多看看他们,走到他们身边看看他们在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学不会?多提问提问他们,即使没有举手。任何学生每个细微的进步,你都能给他微笑或赞赏的眼神让他们从心里感到自己是老师关注的对象。  那么,语文课堂 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什么呢?我个人认为:  一、
期刊
进入高三后,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挑战,学生往往感到压力倍增,心理活动复杂多变、情绪不稳定,而这种心理状态对复习应考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作为高三毕业班的政治教师,我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