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建筑物的需求越来越多,相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建筑使用的安全性方面的问题一直是建筑行业研究的重点,关于智能建筑防雷技术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目前存在的防雷技术还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由电击而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仍然比较严重,因此,仍然需要加大对防雷技术的研究。本文主要分析了雷电对智能建筑的作用形式,并对目前存在的防雷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智能建筑;防雷技术;研究
智能建筑的概念是由美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的,随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它主要针对高层建筑而言,是现代建筑的一种,能够利用先进的技术,将建筑的多方面因素进行融合,致力于打造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由于智能建筑的楼层一般较多,所以对建筑防雷方面的特性要求较高,关于智能建筑防雷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建筑业关注的焦点。
1.雷电对智能建筑的作用形式
智能建筑一般都是高层建筑,所以更容易受到雷电等灾害的影响,雷电对智能建筑的电击形式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式所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建筑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下面将对这三种电击形式进行简单的介绍。
1.1直击雷
顾名思义,直击雷指的是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表面,而给建筑物造成损害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下,建筑物遇到雷击以后会产生电和热,使建筑物表面的温度升高,又由于作用表面与空气直接接触,升温的建筑材料遇到空气中的氧气就会产生火灾,给智能建筑带来损害。
1.2雷电感应
雷电感应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三种,会形成三种不同的电击形式。其中静电感应指的是雷电在对建筑物产生电击现象时,会使建筑物周围产生与云层中相反的电荷,正负电荷会相互中和,然后产生电动势,进而继续放电;电磁感应指的是“电生磁”的现象,自然界的雷电会释放电流,较多的电流会形成一个磁场,使得建筑物附近产生较强的电动势;最后一种是雷电波侵入电击,这种不仅会损害建筑物表面,还会对电器设备产生损坏。雷电在接触到电器设备后,雷电波会沿着导线深入设备内部,产生与设备本身不同的电位,从而给设备造成伤害。
1.3雷擊电磁脉冲
这种电击形式对建筑的伤害主要有三种,首先是产生空间电磁脉冲,主要作用于电子设备;另外,建筑物在遭受电击以后会在内部产生电流,并且电流会沿着内部导体传导,同时会形成电压,这就是沿缆线侵入的浪涌过电压;最后一种是楼层地电位抬高现象,这是由智能建筑的接地引线产生的,是对建筑物的反击现象。
2.智能建筑的防雷技术
由于电击现象给建筑物带来很大的伤害,还会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需要采取相关的防雷措施加强对雷电的防护,从而降低电击对建筑物的伤害,减少损失。常见的防雷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传统的外部防雷措施
传统的外部防雷设施是最为常见的设施,它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设备将施加在建筑物上的雷电通过一定的设备引致地面或者将其消散在空中。这类防雷措施最主要的部件是接闪器,负责对雷电的接收,避免对建筑物造成伤害,接闪器主要是由避雷针和避雷带构成,其中避雷带是拦截电击的关键。另外还有引下线将雷电引至地下,借助土地等介质降低雷电对建筑的伤害或直接将其消除,从而减小雷电对建筑的影响。
2.2智能建筑中的内部防雷系统
这种防雷设备主要是针对建筑物内部设施而言的,由于雷电波侵入等电击形式会对建筑内部产生很大的伤害,所以需要建立专门的内部防雷系统。智能建筑中的内部防雷系统不仅能够减小侵入建筑内部的电流和电压,还会削减电动势对建筑物的伤害,它主要是通过阻断电流传播的途径等方式来达到对建筑物防护的效果,将可以导电的设备或零部件包裹起来,阻碍其与外部电流的接触,从而使内部处于稳定的环境,减小雷电对建筑物内部结构的损害。
2.3等电位连接与接地
雷电产生的电流在穿过建筑内部的时候,会接触不同的材料构成,这些材料的导电能力会有所不同,这就会在建筑内部产生电位差,电位差的产生是导致内部结构受损害程度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在建筑内部将导电率不同的设备分割开、用等电位体将设备进行连接,从而在内部形成稳定的电场等措施都可以很好的对智能建筑的内部结构起保护作用。另外,还可以将所有的设备都连接上接地线,将电流引至地表,削减其给建筑带来的伤害。
2.4智能建筑中的防雷新技术
随着人们对智能建筑防雷技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关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经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近些年出现了许多新的防雷技术,这些新型技术主要采用提前放电的方式,主张对雷电的引导,从而能够对建筑物起到更大范围的保护,同时减小雷电所带来的二次伤害。另外,防雷新技术主要采用的都是新型的材料,抗腐蚀性以及材料性能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所以受到更多智能建筑企业的欢迎。
3.结语
电击问题一直制约着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更为先进的防雷技术的出现,科学家和行业领头人仍然需要加强对防雷问题的研究,创造更加有效的防雷技术和设备,从而减小雷电对智能建筑的伤害,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防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素萍.智能建筑的几种有效防雷接地技术措施[J]. 低压电器,2005,03:20-24.
[2] 魏明.关于智能建筑防雷保护设计的探索[J]. 门窗,2015,08:147.
[3] 杨海山,马永红,马俊贵,孙学珍.探究我国智能建筑防雷技术[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06:169.
关键词:智能建筑;防雷技术;研究
智能建筑的概念是由美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的,随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它主要针对高层建筑而言,是现代建筑的一种,能够利用先进的技术,将建筑的多方面因素进行融合,致力于打造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由于智能建筑的楼层一般较多,所以对建筑防雷方面的特性要求较高,关于智能建筑防雷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建筑业关注的焦点。
1.雷电对智能建筑的作用形式
智能建筑一般都是高层建筑,所以更容易受到雷电等灾害的影响,雷电对智能建筑的电击形式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式所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建筑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下面将对这三种电击形式进行简单的介绍。
1.1直击雷
顾名思义,直击雷指的是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表面,而给建筑物造成损害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下,建筑物遇到雷击以后会产生电和热,使建筑物表面的温度升高,又由于作用表面与空气直接接触,升温的建筑材料遇到空气中的氧气就会产生火灾,给智能建筑带来损害。
1.2雷电感应
雷电感应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三种,会形成三种不同的电击形式。其中静电感应指的是雷电在对建筑物产生电击现象时,会使建筑物周围产生与云层中相反的电荷,正负电荷会相互中和,然后产生电动势,进而继续放电;电磁感应指的是“电生磁”的现象,自然界的雷电会释放电流,较多的电流会形成一个磁场,使得建筑物附近产生较强的电动势;最后一种是雷电波侵入电击,这种不仅会损害建筑物表面,还会对电器设备产生损坏。雷电在接触到电器设备后,雷电波会沿着导线深入设备内部,产生与设备本身不同的电位,从而给设备造成伤害。
1.3雷擊电磁脉冲
这种电击形式对建筑的伤害主要有三种,首先是产生空间电磁脉冲,主要作用于电子设备;另外,建筑物在遭受电击以后会在内部产生电流,并且电流会沿着内部导体传导,同时会形成电压,这就是沿缆线侵入的浪涌过电压;最后一种是楼层地电位抬高现象,这是由智能建筑的接地引线产生的,是对建筑物的反击现象。
2.智能建筑的防雷技术
由于电击现象给建筑物带来很大的伤害,还会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需要采取相关的防雷措施加强对雷电的防护,从而降低电击对建筑物的伤害,减少损失。常见的防雷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传统的外部防雷措施
传统的外部防雷设施是最为常见的设施,它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设备将施加在建筑物上的雷电通过一定的设备引致地面或者将其消散在空中。这类防雷措施最主要的部件是接闪器,负责对雷电的接收,避免对建筑物造成伤害,接闪器主要是由避雷针和避雷带构成,其中避雷带是拦截电击的关键。另外还有引下线将雷电引至地下,借助土地等介质降低雷电对建筑的伤害或直接将其消除,从而减小雷电对建筑的影响。
2.2智能建筑中的内部防雷系统
这种防雷设备主要是针对建筑物内部设施而言的,由于雷电波侵入等电击形式会对建筑内部产生很大的伤害,所以需要建立专门的内部防雷系统。智能建筑中的内部防雷系统不仅能够减小侵入建筑内部的电流和电压,还会削减电动势对建筑物的伤害,它主要是通过阻断电流传播的途径等方式来达到对建筑物防护的效果,将可以导电的设备或零部件包裹起来,阻碍其与外部电流的接触,从而使内部处于稳定的环境,减小雷电对建筑物内部结构的损害。
2.3等电位连接与接地
雷电产生的电流在穿过建筑内部的时候,会接触不同的材料构成,这些材料的导电能力会有所不同,这就会在建筑内部产生电位差,电位差的产生是导致内部结构受损害程度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在建筑内部将导电率不同的设备分割开、用等电位体将设备进行连接,从而在内部形成稳定的电场等措施都可以很好的对智能建筑的内部结构起保护作用。另外,还可以将所有的设备都连接上接地线,将电流引至地表,削减其给建筑带来的伤害。
2.4智能建筑中的防雷新技术
随着人们对智能建筑防雷技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关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经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近些年出现了许多新的防雷技术,这些新型技术主要采用提前放电的方式,主张对雷电的引导,从而能够对建筑物起到更大范围的保护,同时减小雷电所带来的二次伤害。另外,防雷新技术主要采用的都是新型的材料,抗腐蚀性以及材料性能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所以受到更多智能建筑企业的欢迎。
3.结语
电击问题一直制约着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更为先进的防雷技术的出现,科学家和行业领头人仍然需要加强对防雷问题的研究,创造更加有效的防雷技术和设备,从而减小雷电对智能建筑的伤害,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防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素萍.智能建筑的几种有效防雷接地技术措施[J]. 低压电器,2005,03:20-24.
[2] 魏明.关于智能建筑防雷保护设计的探索[J]. 门窗,2015,08:147.
[3] 杨海山,马永红,马俊贵,孙学珍.探究我国智能建筑防雷技术[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0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