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关乎其数学学习成绩,更与其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直接的联系。鉴于此,探究如何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生;计算能力
一、娴熟掌握,灵活应用
小学既是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关键的打基础阶段。故此,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宜早不宜迟,特别是对小学的低年级学生,我们要严格要求他们娴熟地掌握十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九九乘法表等。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小学数学题都是由多个简单的问题凑成的。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小学的数学计算题,因为不管是两位数乘三位数还是三位数乘三位数,实际都是以十位数加减法以及九九乘法这些基础的计算组合而成的,如果学生连这些基础的计算知识都不能做到灵活应用的话,那么到了中高年级后,也必然存在算不快、算不准等现象。
二、强化对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
口算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早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就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即是笔算、估算以及简便运算的基础,同时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以及计算精准度,就需要教师着力于对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教师将口算本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有效锻炼其口算能力。在口算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纠正改错,还要限定计算时间,通过逐步减少计算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口算速度。此外,对那些在规定时间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适当的口头嘉奖或物质奖励,以此提升学生对口算的重视。然后,教师还需要注重将口算与家庭作业结合起来,并长期坚持,相信通过上述的系列措施定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重视学生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经过反复地实践与领悟才能真正收获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尤其对小学的低年级学生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刚入学,再加上心智的不成熟,导致其容易对所学的新知识产生遗忘。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低年级的学生就常常会出现前一位要减一,而在实际计算中又忘记减的现象,还有在加位时又常常出现忘记加的现象。这一现象在连续进位或退位的加减法中尤为明显,其实这一现象出现的关键原因还是由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记忆不完全所导致的。鉴于此,教师一定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着力研究解决对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实中,教师要想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写评语的方式实现。例如,当学生在作业中出错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出错的地方进行批注,帮助学生找到错题的原因,并对错题加以纠正,促使其自主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点强化与记忆。同时,教师还要从人因与题因两个方面分析学生错题的原因,如果全班大部分的学生都做错了,那么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集中式的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将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讲解,帮助学生真正学透。而对于那些因基础较差常常出错的学生,教师就要为其投入更多精力,在课后对其进行辅导。再者,对于做错的题,教师要要求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并把错题记录在一个固定的错题本上,写出错题原因以及解题心得。另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经常做错的题目进行归纳整理,并将这些题布置在学生的家庭作业中,以此来强化学生对于易混易错题目的理解。此外,教师针对学生家庭作业中的反馈,还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强化练习。
四、帮助学生吃透知识点,揭示解题规律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应的基础知识与解题技能,还要帮助学生真正吃透知识点,揭示解题规律,使其在知其然的同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多变、多姿多彩。对小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其总是以主观思维为主导,并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步向抽象思维转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由此,教师要想真正帮助学生吃透知识点,促进其思维的开拓与发展,就要将抽象的数学与形象的思维结合起来,充分应用学具的辅助教学作用。例如,当教师在进行“8加几”的课堂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拿出他们的学习小棒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操作的方式,对小棒进行排列组合,进而得出多种凑十的方法,为其日后学习的进位加与退位减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应用学生学过的旧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新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恰当应用,并利用类比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的高效教学目标,这样更利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例如,学生在学习除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所学所背诵的九九乘法表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口诀来辅助学生理解商的含义与由来,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透彻,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灵活熟练地应用多种运算方法。
五、培育低年级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将直接影响小学生日后的计算能力。其实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相应的计算法则,但在具体的运算中却常常出现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而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计算习惯入手:
1.认真校对的习惯
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符号以及问题等进行校对,避免出现错算或漏算等现象。
2.认真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
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必须书写工整,并且书写的格式也要保持统一规范。与此同时,对于简单计算,教师要要求学生尽量应用口算的方式,以此来提升其做题速度,而对于复杂运算而言,则需要学生进行认真笔算,并要求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以此来提升做题准确度。再者,学生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格式,做到数位对齐、数字间有间隔以及进位数写在恰当位置等。
3.养成自觉验算与估算的习惯
学生自主验算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验算的方法,把验算作为学生计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对其严格要求。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倡学生采用估算的方式,对答案进行二次检验,以此来进一步提升计算的准确性。
总而言之,数学教师应当明确: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老话说得好,想要练就一身真本领,就需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相信通过学生日積月累的学习以及教师辛勤的付出,定能取得卓越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黄木燊.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7):143.
[2]梁海红.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教育界,2017(11).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生;计算能力
一、娴熟掌握,灵活应用
小学既是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关键的打基础阶段。故此,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宜早不宜迟,特别是对小学的低年级学生,我们要严格要求他们娴熟地掌握十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九九乘法表等。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小学数学题都是由多个简单的问题凑成的。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小学的数学计算题,因为不管是两位数乘三位数还是三位数乘三位数,实际都是以十位数加减法以及九九乘法这些基础的计算组合而成的,如果学生连这些基础的计算知识都不能做到灵活应用的话,那么到了中高年级后,也必然存在算不快、算不准等现象。
二、强化对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
口算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早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就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即是笔算、估算以及简便运算的基础,同时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以及计算精准度,就需要教师着力于对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教师将口算本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有效锻炼其口算能力。在口算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纠正改错,还要限定计算时间,通过逐步减少计算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口算速度。此外,对那些在规定时间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适当的口头嘉奖或物质奖励,以此提升学生对口算的重视。然后,教师还需要注重将口算与家庭作业结合起来,并长期坚持,相信通过上述的系列措施定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重视学生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经过反复地实践与领悟才能真正收获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尤其对小学的低年级学生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刚入学,再加上心智的不成熟,导致其容易对所学的新知识产生遗忘。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低年级的学生就常常会出现前一位要减一,而在实际计算中又忘记减的现象,还有在加位时又常常出现忘记加的现象。这一现象在连续进位或退位的加减法中尤为明显,其实这一现象出现的关键原因还是由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记忆不完全所导致的。鉴于此,教师一定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着力研究解决对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实中,教师要想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写评语的方式实现。例如,当学生在作业中出错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出错的地方进行批注,帮助学生找到错题的原因,并对错题加以纠正,促使其自主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点强化与记忆。同时,教师还要从人因与题因两个方面分析学生错题的原因,如果全班大部分的学生都做错了,那么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集中式的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将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讲解,帮助学生真正学透。而对于那些因基础较差常常出错的学生,教师就要为其投入更多精力,在课后对其进行辅导。再者,对于做错的题,教师要要求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并把错题记录在一个固定的错题本上,写出错题原因以及解题心得。另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经常做错的题目进行归纳整理,并将这些题布置在学生的家庭作业中,以此来强化学生对于易混易错题目的理解。此外,教师针对学生家庭作业中的反馈,还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强化练习。
四、帮助学生吃透知识点,揭示解题规律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应的基础知识与解题技能,还要帮助学生真正吃透知识点,揭示解题规律,使其在知其然的同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多变、多姿多彩。对小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其总是以主观思维为主导,并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步向抽象思维转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由此,教师要想真正帮助学生吃透知识点,促进其思维的开拓与发展,就要将抽象的数学与形象的思维结合起来,充分应用学具的辅助教学作用。例如,当教师在进行“8加几”的课堂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拿出他们的学习小棒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操作的方式,对小棒进行排列组合,进而得出多种凑十的方法,为其日后学习的进位加与退位减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应用学生学过的旧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新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恰当应用,并利用类比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的高效教学目标,这样更利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例如,学生在学习除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所学所背诵的九九乘法表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口诀来辅助学生理解商的含义与由来,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透彻,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灵活熟练地应用多种运算方法。
五、培育低年级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将直接影响小学生日后的计算能力。其实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相应的计算法则,但在具体的运算中却常常出现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而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计算习惯入手:
1.认真校对的习惯
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符号以及问题等进行校对,避免出现错算或漏算等现象。
2.认真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
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必须书写工整,并且书写的格式也要保持统一规范。与此同时,对于简单计算,教师要要求学生尽量应用口算的方式,以此来提升其做题速度,而对于复杂运算而言,则需要学生进行认真笔算,并要求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以此来提升做题准确度。再者,学生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格式,做到数位对齐、数字间有间隔以及进位数写在恰当位置等。
3.养成自觉验算与估算的习惯
学生自主验算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验算的方法,把验算作为学生计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对其严格要求。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倡学生采用估算的方式,对答案进行二次检验,以此来进一步提升计算的准确性。
总而言之,数学教师应当明确: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老话说得好,想要练就一身真本领,就需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相信通过学生日積月累的学习以及教师辛勤的付出,定能取得卓越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黄木燊.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7):143.
[2]梁海红.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教育界,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