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的探析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fox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因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瓶颈问题。教师应重视教学情感和智慧的同向积累,关注情感教学设计,搞好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渗透,让师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快乐,推进幸福教育的进程。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因素;改革瓶颈;情感设计;主体地位;同向积累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13-04
  叶澜教授提出“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显然,这种占有是学生通过灵活的学习和应用性活动,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相互撞击和交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到自己灵魂深处,形成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理论基础。而知识构建的根本在于学生的主动行为,这种行为只有在个人情感的驱使下才能生成。因此,这种交融是鲜活的,有情感的。故而在师生之间良好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情感渗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所在。
  一、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渗透是目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瓶颈
  近年来,中小学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得到了确定。但是,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由于长期以来过于功利化的教学目标导致了教学工作的冷漠,知识的获得或智力训练占据教学目标的中心位置,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仍未真正确立起来。忽视学生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渗透,致使学生对美好事物缺乏兴趣,缺乏认知的美感,丧失了对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性享受,内心世界逐渐变得单调与乏味。因此,进一步认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功能,努力把情感因素切实渗透到教学中去,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力,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和运用,对提高教学工作的功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纵观国内外,多少有成就的学者和科学家为了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内取得辉煌的成就,不惜用生命和尊严去捍卫,如现代物理之父伽利略即使受到迫害也要为物理科学而努力终生,再如我国历史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即使受到最让人屈辱的宫刑,也坚持自己的研究,客观地把《史记》写完等等,这说明了这些大家们对自己所研究领域的挚爱,正是这种挚爱,才激发出创新和创造。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仅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一种情感上的挚爱,才能使这些未来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具有创新能力的基础,才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涉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创设课堂中良好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求知和主动意识,能极大地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可以为之付出一切,爱可以把看似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血有肉的活体。正是这种情感上的爱才使学生的认知学习成为一种主动性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在学科知识中的渗透,增进学生对知识活体的认知。更好地使学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未知世界的知识经验相互交融,发生共鸣,形成真正的建构,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更有益于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情感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最高境界
  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从教学预案的设计到实施,无不渗透着教师的智慧和情感。创设一节生机勃勃的课堂活动,既是教师教学方法,学科知识的积累;同时也是教师情感灵魂的渗透。只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活动所承载的知识犹如清新灵动的情感气息弥漫在整个空间,渗入学生的心扉,融入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个人的经验与社会共有知识经验的沟通和富有创生性的转换。
  所谓社会共有“精神文明世界”,是人类在不断的学习、探索和研究中创生出来的知识经验的总和。这些知识经验是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以及对大自然甚至整个宇宙认识的不断提高中,在头脑中形成的富有灵魂、富有情感的知识概念。但是当教材将它们呈现成文字和图画时,就成了“死”的东西,这种“死”在教材上的东西,有些教师往往死板生硬地搬到课堂上。把书本上的知识拿过来,随手传给学生,没有加工。带有命令式的,就是给你,不管你想不想要,必须接着,不接着就给予惩罚,或打,或骂,或重复写上百遍,没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没有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没有一定的逻辑性,没有新旧知识有机衔接的过程。这种比邮递员还霸道的做法,只能让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厌恶这个学科,甚至厌恶学习。这其实就是浪费生命,就是一种犯罪。
  优秀的教学活动从教学设计开始就是一种把书本上所谓“死”的知识的复活过程。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都无法真正与教材的编写者亲密接触,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所面对的就是课标和教材,因此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学科思想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学科知识要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如物理学科,教师要对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模型科学的思想有一个深刻认识,体会物理科学知识间严密逻辑性的美感,学会享受物理科学,掌握物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了解物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把物理科学融入自己的灵魂当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这应该是物理教师穷其一生需要做的事情,这是备好一节课的基础,更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即使教师在语言和方法方面有很强的能力,也无法设计出有生命力的课堂预案。其次,教学设计是在教师对学科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标对学科知识经验的复活问题。这种复活是带着教师的情感,带着教师的思想走向课堂的,也就是说教师是这些知识的有机载体,知由心生。正如我所听的一节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物理课,这是一节内容很简单的课堂教学,但也是最难处理的一节课,需要从实际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的不存在到理论上存在的转换,需要理解从实际物体到质点模型转化的理论提升,需要从状态积累过程中提炼掌握概念,确定其规律。这里涉及到物理学中误差存在的残缺美,涉及到实际物体到质点的一种转化的思维形象美,涉及到极限的无限趋近而不能达到的一种追求美。这些都是情感上所产生的效应。从课堂观察看,整个教学过程师生的思维融入其中,享受其中,在这种情感享受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上得到了很高的升华。教师正是把这些情感融入到学科知识之中,换言之,物理学科思想已经融入教师的灵魂当中,收放自如,再加上合理的安排教学过程,才设计出这样有生命力的课堂。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死死的背过教材上的那些公式,然后让学生去套用这些公式,那就是死的东西,没有情感,没有生命,没有灵魂。学生看到死人会恐惧,接受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记得一位企业老板说过这样的话,“产品设计的最高境界是情感设计。”任何一种产品的设计,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用户接受,因此产品的设计必须是一种具有人性化的设计,让用户喜欢,使用时才有可能让用户与设计者发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对产品的挚爱。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正是设计者的情感与用户情感的交融,这才是产品设计的最高境界。教学设计何尝不是一种产品的设计,只是这种产品是送到课堂上的一种活动设计,它所承载的是知识经验,是无形的东西而已。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教学设计出来的教学预案当做一种产品对待,这种产品的设计其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情感上的设计。同时也必须是情感设计,才能够做到师生在课堂活动中,寻找到彼此情感上的契合点,达到情感上的交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致使教学活动深入浅出,逻辑严密,新旧知识链接顺畅。学生才会乐看,乐学,乐参与,激发出对知识索取的欲望,达到师生情感上的交融,为之付出。全身心投入其中,享受其中,达到在建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关爱学生生命品质的提高和完善,健全学生人格的“全人”教育之目的。
  三、情感因素的渗透是解决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根本
  建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并非几句口号就能做到。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这里需要教师的爱心,需要教师的崇高人格,更需要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教师只有用崇高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用对学科的情感去点燃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之火,形成肥沃的情感沃土。在这片沃土上,师生充分发挥,共同完成知识的重组和建构。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情感是维系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关键,是人对事物产生热爱之情的根本。没有情感,对于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是一种痛苦的过程;没有情感,教师的引导是一种茫然;没有情感,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无所谓或者厌倦的态度,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就会变成一种无法逾越的高山。显然,无论是师生之间情感桥梁的建立,还是对学科知识的情感抒发,都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既是一种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愿,并非仅仅是口和手的行为,而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现在有一种现象,课堂上只要是教师把课堂搞的越闹腾,学生手舞足蹈,课堂氛围越乱,认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的越好,其实不然,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东西不在于课堂是否闹腾,或者学生说话的多少,而在于学生是否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富于情感。一节优秀的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已经进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形成了思维环节的环环相扣,思维层次节节高升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这种思维的空间中,享受着思维的快乐,享受着知识的奇妙,主动把知识当作爱不释手的“璋”一样,不断地把玩,不断地研究,在把玩和研究中,享受事物的美感,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享受思维的缜密和逻辑的严密,享受文字对事物描述的美妙,情感在整个过程中抒发的淋漓尽致。在这种情感的享受过程中,学生探索未知的精神和动力的主动性随之产生。否则,学生对待知识的求知欲望就会受到挫折,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受到打击,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无所谓,甚至是厌学,就这些而言,教师往往会归咎于学生的调皮与懒惰。诚然,调皮与懒惰作为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对学习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如果客观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其实主要责任者还是教师,因为教师没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灵上的享受和愉悦。俗语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没有领进门,学生如何修行。作为社会中的人,都有对新知识以及对未知的好奇心,乐意接受新鲜事物,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把知识变成有生命的东西,诱惑性不再,学生就无法产生心理上的好奇,淡而无味,心灵中印记不再,如此就无法使学生在心理上有所接受,就无法形成建构新知识结构的意识。没有这种意识,教学谈何容易,更谈不上学习过程中的心灵享受问题。学习的主体性就是一句空话,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厌学和懒惰。
  解决学生厌学其实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就是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把握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抓住学生在心理上对新东西来临时的细微变化,让知识这种新鲜活泼的东西去触摸学生活跃的心灵,使之享受其中的乐趣,在享受中不断理解,不断掌握,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体现出来。例如,语文教学中“读”的问题,以往听课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给学生直接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要带着感情去读。”这样的做法看似已经把学习时间给了学生,似乎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了体现,但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句话,“我们要带着感情去读。”乍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但是仔细研究会发现,如果没有对文字的敏感,没有对生活的理解,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即使再好的文章也读不出味道和意境,问题是如何带着感情去读?不解决的话,这样的读书只能是装腔作势,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无法体现出来,这样的做法只能算作是放养的一种,任其自生自灭。真正的读书教学首先是教师必须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利用自身对社会、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理解,引导学生增强对文字的敏感性,增强学生对生活真谛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师生共同的研读,让文章中优美或震撼的文字去触动学生的情感灵魂,真正做到让学生用生命去读,不是用嘴去读,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从中体悟到文章的内涵,文章的真谛,文章的优美,悟出文章的意境,才能真正在读的时候付出感情。换言之,读出感情,读出意境,在读中享受文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愉悦,只有这样不断的去影响学生,学生才会主动的去思考,去研究,去学习欣赏,才能使学生不断增强在读书时体悟文章内涵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认识,这才是语文教学中读的一种品位,真正做到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四、教师情感与智慧的同向积累是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渗透的基础
  对教师整个教学生涯而言,生命的过程就是情感和智慧逐渐积累的过程。每个教师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教法与技巧上的进步,都是在平时教学生活中的反思和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在这个积累过程中,不断使自己的想法形成文字,不断使自己的理解变成规律,并归纳总结,逐渐丰富,赋予灵魂。而灵魂的赋予是以情感的渗透为基础的,就像书法家对待手中的笔一样,随着认识的提高,笔就会成为其生命中的一部分,爱之如己出。因此,教师随着对知识认识的深入,必然会增进情感的渗透,所得就可以成为立体化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东西。可见,只有情感在学习和总结归纳过程中不断渗透,才能把知识这种看似枯燥的东西变成鲜活的生命体,融入自己的骨髓之中,形成教学智慧,变成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总之,优秀的教师总会把理性和感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在这种感性的驱使下,享受其中,不断进步。   随着教师教学阅历的逐渐丰富,教师的教学情感与知识同向积累必然会逐渐丰富,这些知识就会变成工作中的智慧,这些智慧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性的融合,包括人的生命智慧、人文智慧、认知智慧、理解智慧、审美智慧和创造智慧。但是这种综合智慧必须和情感相互渗透和交融在一起,才能形成教师教学中无穷无尽的能力。教师才有能力利用诗人般的情怀把学生带入美奂美仑的情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利用科学家对待事物的严谨态度将学生带入严密的逻辑思维空间,享受“道”和“理”所带来的兴奋和心动。如语文教学中文字的理解,中国文字从表面上看,不过就是一个一个的方块字,但是这些方块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我们的先人就是在这一笔一画的严密的“道”和“理”中寻找到了意识中美的存在,同时又在这美奂美仑的情感世界里创生出了文字、成语和优美的语句,这些成语和语句构成一篇篇不朽的文章,当你读到这些文章时也许会流泪,也许会心潮澎湃,也许会赏心悦目,也许会心情舒畅,也许会懊恼烦躁,也许会心情压抑,也许会……。这些都是读者把个人情感与方块字组成的语句和文章相互融合和渗透所产生的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在这种情感和智慧的不断交融和碰撞中同向积累,带着那鲜活的,具有一定情感灵魂的知识经验,走进课堂,做到知识即我,我即知识,真正去爱,利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赋予情感,融入其中,享受其中,形成知识概念。故而教师在情感和智慧不断同向积累的过程中,在情感世界里,不断提高自己享受 “道”和“理”的层次,真正达到情感与智慧交织,做到“智如泉涌,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仰也”的境界。
  大自然的美景可以给人带来情感上的享受,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渗透,不过就是天,就是地,不过就是山,就是水,就是树而已,但是当你借助自己洁净灵动的知识经验去碰撞,去交融时,山、水、树的最佳组合就成为一种让人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的美景图画。知识也是如此,再枯燥的东西,只要和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就会变成赏心悦目,并且有灵气的美景。所以教也好,学也好,只要情感在那里,就会享受其中,使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叶 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2]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桑伟清,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0,(6).
  [5]王 慧,曹明海.用情感智慧写美丽的语文故事[J].中学语文·教师版,2008,(10).
其他文献
罗马法确立了客体作伪型的诈骗罪,以类推适用盗赃规则的方式处理骗赃,不承认骗子及其后手可取得赃物所有权,但没有考虑犯罪人把赃物交给诚信第三人的可能,形成法律漏洞,保罗
简介了荧光增白剂OB-1化工行业标准几次修订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详细介绍了新标准HG/T 3703-2016与原标准HG/T 3703-2009的差异:①新标准增加了对产品质量等级的划分,分为优等
商品房预售的特点决定了交易主体地位的不平衡,处于弱势一方的购房人的合法利益极易遭受不法侵害。为求切实保护购房人利益,规范双方主体的交易行为,有必要运用物权法原理,构
以微博、QQ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广泛应用中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也成为当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新媒体特点和影响力,创新学生思政教育模式,深
分别用杂质扣除法、溴法与丙酹溶液法检测溶解乙炔纯度。阐述了三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分析不同方法造成结果偏差的原因。建立丙酮水溶液法检测结果换算成溴法检测结果的校准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