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气度不在于地标式的惊人建筑,也不在于看不见小商小贩的整齐街道,因为这些东西和老百姓的生活没多大关系。最能体现城市气度的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个人,他或她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
什么最能体现城市的气度?比如北京,是天坛的古树、香山的红叶?是秋日的蓝天、春季的风沙?是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古朴的长城、充满未来感的鸟巢水立方?是方方正正的环路、四通八达的地铁?是宽阔到人像蚂蚁一样渺小的天安门广场或者勉强能容一辆车开过的南锣鼓巷?是CBD的白领、798的艺术家?是坐在墙根晒太阳打麻将的老头老太太?是烤鸭子涮羊肉炸酱面糖葫芦?
林语堂在《大城北京》中说,北京的真正魅力在于普通百姓,在于街头巷尾的生活。他说,“宽厚”是北京的品格,人们“生活简朴,无奢求,易满足”,几百年来一直如此。他还说:“现代商业活动的喧嚣吵嚷对北京的影响很小。在这种简朴的生活与朴素的思想的熏陶下,人们给精神以自由,创造出了伟大的艺术。”看到这样的文字,今天生活在北京的人或许会有一种伤感,就像突然有什么东西让你想起初恋。那个时候不一定比现在好,也不一定比现在快乐,但距离产生美,仿佛有什么宝贵的东西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在商业化、市场化、资本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城市与城市的差别似乎越来越不明显。现代生活可以给你的一切,纽约巴黎有的,北京上海也有——而且更多。节假日,西方一些城市的商店早早就关了门;国内的大部分商店却是全年无休,甚至延长服务时间。K歌水疗按摩洗脚一类的地方更是中国特色,世界稀有。林语堂笔下的北京当然也有夜生活。这么看来,变化倒也不大:城市有光明,也有黑暗,是实现梦想的天堂,也是万劫不复的地狱。这里充满了机会、变数和可能性。
放在历史背景下,城市就是“人口集中的地方”。世界上本没有城市,聚起来的人多了,就有了城市。无论北京这样的古都还是深圳那样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新城,其存在的意义都是“让生活更美好”。无论高端人口、低端人口、本地人口和流动人口,构成美好生活的要素也都是安全、方便、自由、尊严等等。每个人在城市里都有相应的位置,大家相互依存,既斗争又合作。这些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城市生活原本就充满变数。但无论处在什么位置,只要在这里生活,就是这座城市的居民,是城市怀抱里的孩子。
生于美国、后来成为加拿大公民的女记者简·雅各布斯1961年写过一部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的经典作品《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印着小奥利弗·霍姆斯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说的是:文明的功绩并不在于它造就了艺术家、诗人、哲学家和科学家,而在于“这芸芸众生都能直接感受到的事物”。雅各布斯的书关注的就是这些事物,比如下水道是否通畅,街道是否适于步行,孩子是否安全,公园的路灯是否能照到角落……她甚至提到,可以在市区的广场上设计一些漂亮实用的车棚,供街头小贩存放手推车。
无论是房屋路桥一类的“硬件”还是人口管理一类的“软件”,城市设计背后体现的都是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决定一个城市是“冲着天空”,还是“朝着大地”,是以人为本,还是只关心GDP。城市的气度不在于地标式的惊人建筑,也不在于看不见小商小贩的整齐街道,因为这些东西和老百姓的生活没多大关系。最能体现城市气度的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个人,他或她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
什么最能体现城市的气度?比如北京,是天坛的古树、香山的红叶?是秋日的蓝天、春季的风沙?是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古朴的长城、充满未来感的鸟巢水立方?是方方正正的环路、四通八达的地铁?是宽阔到人像蚂蚁一样渺小的天安门广场或者勉强能容一辆车开过的南锣鼓巷?是CBD的白领、798的艺术家?是坐在墙根晒太阳打麻将的老头老太太?是烤鸭子涮羊肉炸酱面糖葫芦?
林语堂在《大城北京》中说,北京的真正魅力在于普通百姓,在于街头巷尾的生活。他说,“宽厚”是北京的品格,人们“生活简朴,无奢求,易满足”,几百年来一直如此。他还说:“现代商业活动的喧嚣吵嚷对北京的影响很小。在这种简朴的生活与朴素的思想的熏陶下,人们给精神以自由,创造出了伟大的艺术。”看到这样的文字,今天生活在北京的人或许会有一种伤感,就像突然有什么东西让你想起初恋。那个时候不一定比现在好,也不一定比现在快乐,但距离产生美,仿佛有什么宝贵的东西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在商业化、市场化、资本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城市与城市的差别似乎越来越不明显。现代生活可以给你的一切,纽约巴黎有的,北京上海也有——而且更多。节假日,西方一些城市的商店早早就关了门;国内的大部分商店却是全年无休,甚至延长服务时间。K歌水疗按摩洗脚一类的地方更是中国特色,世界稀有。林语堂笔下的北京当然也有夜生活。这么看来,变化倒也不大:城市有光明,也有黑暗,是实现梦想的天堂,也是万劫不复的地狱。这里充满了机会、变数和可能性。
放在历史背景下,城市就是“人口集中的地方”。世界上本没有城市,聚起来的人多了,就有了城市。无论北京这样的古都还是深圳那样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新城,其存在的意义都是“让生活更美好”。无论高端人口、低端人口、本地人口和流动人口,构成美好生活的要素也都是安全、方便、自由、尊严等等。每个人在城市里都有相应的位置,大家相互依存,既斗争又合作。这些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城市生活原本就充满变数。但无论处在什么位置,只要在这里生活,就是这座城市的居民,是城市怀抱里的孩子。
生于美国、后来成为加拿大公民的女记者简·雅各布斯1961年写过一部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的经典作品《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印着小奥利弗·霍姆斯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说的是:文明的功绩并不在于它造就了艺术家、诗人、哲学家和科学家,而在于“这芸芸众生都能直接感受到的事物”。雅各布斯的书关注的就是这些事物,比如下水道是否通畅,街道是否适于步行,孩子是否安全,公园的路灯是否能照到角落……她甚至提到,可以在市区的广场上设计一些漂亮实用的车棚,供街头小贩存放手推车。
无论是房屋路桥一类的“硬件”还是人口管理一类的“软件”,城市设计背后体现的都是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决定一个城市是“冲着天空”,还是“朝着大地”,是以人为本,还是只关心GDP。城市的气度不在于地标式的惊人建筑,也不在于看不见小商小贩的整齐街道,因为这些东西和老百姓的生活没多大关系。最能体现城市气度的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个人,他或她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