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蒙古族在与汉族文化的交往中,面临文化认同危机。为传承蒙古族文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应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本文提出了蒙古族校本课程构建的目标、内容与管理,以此来增强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蒙古族;文化认同;校本课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构成的多元一体的统一国家。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打破了长期封闭的文化格局,與汉族及其他民族交往日益频繁,但是在与以汉族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交往中,面临着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的问题。
  一、文化认同及校本课程概念
  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文化认同,就是指对自身所属民族或其他民族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文化的一种相对持久的一致性的认知、情感及行为意向。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一定的办学指导思想的规范下,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由本校教师自主地进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是一个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概念,强调“以学校为本”,以学校实际为出发点开发的课程。
  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二、蒙古族中学生文化认同现状
  本研究以吉林省通榆县包拉温都中学作为研究个案。这是一所乡镇蒙古族特色中学,根据典型个案抽样原则,对这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本研究从认知、情感、意向三个维度考察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现状。
  (一)认知表现
  通过问卷分析显示,对蒙古族的历史传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了解,仅有5.8%的学生对蒙古族的历史传说了解很少。对蒙古族的起源的认识水平,相对也比较高,大于1/3的学生了解比较少,仅有10%左右的学生对蒙古族的起源了解相对较少。在考察蒙古学生对本民族的礼仪的了解程度时发现,对蒙古族礼仪了解比较多的学生占近40%,而对蒙古族族礼仪了解相对较少的,只占了20%多一点。在被问及“您了解本民族的禁忌吗”、“您了解本民族的傳统工艺吗”“您了解本民族的语言吗”等问题上均表现出了类似的现象。
  由此得知,达斡尔族学生对本民族的历史传说、起源、礼仪、禁忌、语言、传统工艺及歌舞的了解比较少。
  (二)情感维度
  对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情感维度的考察,主要考察蒙古族学生对本民族传统的服饰、食品、房屋、语言、体育项目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38.2%的蒙古族学生非常喜欢穿戴本民族的服饰,29.0%的学生比较喜欢穿戴本民族的服饰,也有略高于1/5的学生不太喜欢穿戴本民族服饰,有15.4%的学生不喜欢穿戴本民族服饰。
  当学生被问及“您喜欢本民族的传统的体育活动吗”“您喜欢本民族的歌舞吗”“您喜欢本民族的节日吗”“您喜欢本民族的传统房屋吗”等问题时,也出现类似的结果,即大部分学生对本民族的服饰、食物、体育活动、歌舞等都相对比较喜欢。
  根据上述结果,得知,蒙古族学生在情感上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较强认同感,他们对本民族的服饰、语言、歌舞等等表现出了较强的热爱。
  (三)意向维度
  意向是一种没有明确意识的需要,它使人模模糊糊地感到要干点什么,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去做都还是不大清楚的。对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意向维度的考察,主要考察蒙古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否遵从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与行为方式。
  调查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从本民族风俗习惯程度较低。学生在语言、饮食、穿戴服饰、礼仪等方面都与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都相去甚远。这源于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认知程度较低,因此,无法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遵从蒙古族风俗习惯与行为方式。
  三、基于蒙古族文化认同的校本课程构建
  基于对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现状及其蒙古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研究,本文从校本课程目标、为培养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认同,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构建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目标,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指明了方向,是进行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因此,基于蒙古族文化认同的校本课程的建构,首要考虑是课程目标的建构。
  1.校本课程目标构建的原则
  基于蒙古族文化认同的校本课程目标的构建应坚持本土性、情境性、生本性的原则。主要表现为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增强学生民族文化同感、培养学生文化选择力。
  第一,本土性——-传承蒙古族文化。本土化是指在蒙古族学校校本课程构建与开发中,充分重视蒙古族文化的特点,并充分体现在校本课程目标中,使学生系统、深入掌握蒙古族的历史、风俗、语言、技艺等传统文化,以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承。
  第二,情境性——-提高学生民族文化同感。校本课程目标的构建一方面要考虑学校实际,分析并论证当前需要开发何种校本课程,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实施强调角色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蒙古族文化积极性与热情,在掌握蒙古族文化的同时,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第三,生本性——-培养学生文化选择力。校本课程目标淡化学科性,强化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开发蒙古族文化校本课程,尤其应注意帮助学生体会本民族文化优点同时,能够反省本民族文化的不足,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
  2.校本课程目标的构成
  基于蒙古族文化认同的校本课程的目标构成以知识、能力和情感作为其基本维度。
  第一,知识目标。蒙古族民族学校的校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在于帮助蒙古族学生了解本民族的起源、历史、传统节日、禁忌、礼仪等蒙古族传统文化,使学生全面准确、系统深入地掌握蒙古族的传统文化。   第二,能力目标。调查结果显示,蒙古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比较热爱蒙古族文化,但在行为意向上很难遵从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因此,校本课程的能力目标旨在提高达斡尔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适应性与实践能力,使其能够运用辩证、批判的思维分析不同文化的特点,从而增强其文化选择力。
  第三,情感目标。校本课程的情感目标旨在强化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归属感,从而能接受、尊重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校本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内容是沟通教师和学生的中介,是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蒙古族的校本课程内容要以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以及蒙古族的文化为基础,内容要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作为课程内容。
  首先,蒙古族校本课程内容应具有针对性。要针对蒙古族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使课程内容体现蒙古族的民族特色。例如,蒙古族语言课程内容的建构受蒙古族有语言、无文字这种典型特征的制约,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开发达斡尔族语言课程,就要考虑这一重要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构建。
  其次,课程内容应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应涉及蒙古族文化的多方面。基于蒙古族文化認同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集中于语言类、音乐舞蹈类、体育竞技类课程,而对历史、民俗、工艺类课程等方面开发得不够。因此,应加强对于蒙古族多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使蒙古族学生能够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第三,校本课程内容构建要有选择性,不能对所有的文化毫无选择的全盘吸收,也不能全部摒弃,要有选择的扬弃,应该做好对民族文化的筛选工作,把优秀的文化资源纳入到校本课程内容中。
  (三)校本课程的管理
  校本课程完全是由学校自主组织教师编制、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依据本校的教育思想自主进行的。为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必须科学合理地管理校本课程开发流程。
  首先,明確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主体是学校,同时也要明确国家和地方行政部门的监督指导的职责。其二,建立专门的蒙古族校本课程开发机构。根据校本课程内容,从学校选择出适合的教师与其他人员组建成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其三,加强和完善对教师的管理。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的重要环节,教师扎根于教学实践,尤其是蒙古族教师不仅了解学生实际,还了解本民族文化,其开发的课程最能符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需求。因此,学校应调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允漷.略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改革方向[J].教育发展研究,1999(9).
  [2]http:/baike.baidu.com/view/825930.html.
  [3]王铁军.校本课程:理念·特点·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2).
  [4]王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10)
  课题:1.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3《基于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吉林省西部蒙古族中学为个案》GH13360;2.白城师范学院青年基金课题2012《吉林省西部蒙古族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让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与梦幻的色彩,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不知不觉的识字。这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识字教学的需要。语文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梦想而存在的,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激发孩子无穷的想像,一个个汉字连缀起来就是一片放飞的天空。语文,首先吸引儿童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回味无穷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操作性很强的语言技能。识字教学追求趣味,但并不是纯粹地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分析,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问卷调研,分析现存信息素养教育的不足,提出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1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及标准  1.1信息素养内涵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养一词,概括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具备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和主要信
期刊
摘 要:本部分以德国的汽车维修专业课程设置为例进行个案分析,这个专业在其所在的院校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同时它也是各国高职课程设置模式中比較成功的案例。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通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他们的国家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中德两国汽车维修专业设置的比较研究,为我国高职课程设置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德国;汽车维修;课程设置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
期刊
摘 要: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
期刊
摘 要:生物的学习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生物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停留于对课本的教学知识的传授上,好的学习效果应该是教会学生们能将所学生物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增强学生们结合生活实例与生物知识相联系的学习思考的过程。下面我们这篇文章将从教学情境、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叙述下如何将生物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情境;生活;有机结合  生活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知识最终是要服务于社会生
期刊
摘 要: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主动性,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增强物理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文章论述初中物理教学中兴趣培养的几种方法——以疑激趣、以体验成功激趣、生活化教学激趣、多媒体的使用激趣。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
期刊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巧妙的设置问题,对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思维,实现高效课堂意义重大。  关键词:问题导学;情境;学生  “问题导学法”最早是由苏联著名的教育科学博士马赫托夫提出——1975年在专著《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和《问题教学·基础理论问题》中,他首次提出了“问题教学”的理论。40多年来“问题教学”的理论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目前已成为一种典型的普通教育理论,并在基础
期刊
在诗歌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脱离文本,肢解文本,本人试图进行一种尝试,从语言出发,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体会美感,对诗歌进行在创作。  一、案例背景  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常常被称为纯文学美文学。诗歌的语文的语文典型,意蕴丰厚,需要经过细细品味涵泳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  高中学生虽然从小学到初中背过许多诗歌,但多是死记硬背。对诗歌的审美意识只处于一种相当朦胧
期刊
摘 要:“信息化”这个词近年来被频繁地使用,已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教育信息化”可以说是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衍生的概念,也是推动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和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的使用是现代教育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要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要在对教材、学生、课堂有帮助的前提下使用,要使多媒体教学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期刊
摘 要:毕业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踏入职场,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至关重要;而对于计划外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因其特殊的受教育背景,及毕业去向的多样化,使传统高校的毕业教育体系不再完全受用,因而需要形成中外合作办学自身的毕业教育体系,以分类毕业去向为抓手,形成更具专业性、针对性的毕业教育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服务于毕业生,并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