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七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语文专场)以“用好统编教材,改进阅读教学”为主题。活动请来了台湾的老师作课观摩,使我们从另一个视角观察统编教材的使用,为我们用好统编教材提供了讨论的课例和参照。活动也因此更具现实意义。具体到洪琬喻老师《古人谈读书》的教学,本文有两个思考。
一、从教学层面看,本课值得学习、借鉴
1. 教学设计很用心。
本课教学结构简约而有层次。这节课可以分为四个环节:导入—展开—推进—总结,简约但又层次分明,而且,教学聚焦于“读书”。导入环节,通过组字游戏,激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读书的美好;接着要求学生反省自己读书的困扰,过渡到古人对读书的重视,导入课题。看似简单的一个导入,其作用是不简单的。展开环节,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运用读文言文的策略、方法理解词文意思,读好文章。一般教学,似乎可以停留于此。可贵的是,执教者接着又把课往前推进,通过摘录关键词完成练习卡的方式,进一步领悟文章要旨;然后,学以致用,用文章里的话解决课始的困扰,引导学生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这样,文章学习从内容理解提升到进一步意旨领悟,学习方式实现个体学习到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融合,学习手段从读、思、说到读、思、说、写的扩展,学习有层次,有推进,实现了有发展的学习。总结环节,通过分组思考,互换答案的方式,对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进行总结,这个总结也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指向有现成答案的(学文言文的方法),一个是指向多元理解的(读书方面的启示)。再通过孔子、苏轼的话,引导学生多读书。课从引导学生认识读书的美好与重要始,进而学课文体悟古人的读书态度、方法,学习掌握读文言文的策略、方法,以希望学生多读书、勤读书终,首尾相连,前后贯通;再则以了解他人的读书困扰反省自己读书的困扰张本,最后用学习的内容来解决他人和自己的读书困扰,又构成结构上的呼应。显然,这是独运匠心的。
2. 教学策略有讲究。
这是一篇文言文课文,执教者对文言文的教学有自己的想法:基于理解的教学。因此,教学的重点放在词句、文章的理解、体悟上,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悟—用”,使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化,实现了有效的课堂学习,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这是其一。
其二,学生学习文言文有难度,教学中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先教读第三则,给出文言文阅读方法,然后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学习第一、二则;摘录关键词填表、断句、解词等也是这样,教师先示范,学生再完成。而且,重视学习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用学文言文的方法学课文,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比如,读文言文要“解字词—知大意—做断句—读正确”,解字词可以采用“看注释”“造词选用”“(联系)上下文”“(根据)生活经验”“查资料”等。
其三,既关注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又重视同伴互助学习,教学中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基于学习需要不时转换,在学好课文的同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得到加强。而且,给学生的学习时间较充分,如用30个字写学习困扰,就给了将近3分钟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保证,学习就充分、思考就深入,就能实现有意义、有深度、有收获的学习。
此外,能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节奏,教学并不那么“赶”,等等,也处理得较好。
3. 教学效果较明显。
洪老师认为“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在文化上”(课后分享是这么说的)。这里她所说的“文化”,应该意在文化的传承,从读古人的话,体悟它的道理,受到启发。从课文来说,就是要领悟课文所说的读书态度、方法,并热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个意识,在教学中是看得出来的。当然,教学仅停留在此,就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了。这节课,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文学习进行连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问题,用所学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带着现实的疑惑来学习,用学习所得来解答疑惑,打通了用生活经验支撑课堂教学的通道,打通了学用结合的通道,使生活与学习、学与用连接起来。这个过程,是教学推进过程,也是不断检验教学效果的过程。通观这节课,设定的正确朗读(准确断句、流利朗读)、理解词句、读懂大意、领悟道理、获得方法的教学目标,得以达成;而且,做到活学活用、学了能用。自然,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当然,还有许多方面可以讨论,但上述几点对“改进阅读教学”来说,是正面的,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二、对“用好统编教材”,我们的认识
用好统编教材(本文所提及的“教材”,仅指教科书),就具体的课文教学而言,要掌握编者的意图,即编者安排这篇课文,想通过教学达成什么教学目标,要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训练,培养哪方面的能力,进行什么教育,等等。统编教材为我们准确、系统地理解、掌握教学目标、训练要求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并在每个单元设置单元“导语”,在“导语”中明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标示单元教学目标;同时在课文的课后练习中清晰地体现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内容和学习方法。简单地讲,课文的教学目标,已经通过课后的练习题呈现出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按已设定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学有所得,达成目标。
《古人谈读书》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由《论语》的三句话、朱熹的一段话和曾国藩的一段话三则文言文组成,写的是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位古人有关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的言论。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课后练习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特点(文言文),提出这样的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据此,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读、背课文(正确的读,就要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流利的读,就是反复读,使之熟练;在这基础上背下来。理解意思、体会感情有助于正确、流利地读与背);理解课文内容,并能从中获得启示;还有就是生字词的学习、掌握。而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则是这篇课文学习方法方面的训练目标,联系读书体会说启发既有内容学习的要求,也是学习方法的要求。这也应该是本节课的目标要求。 以此来观照洪老师的课堂,应该说,一个与大陆教师事实上存在教育理念、教材利用、课堂生态诸多因素差异的台湾教师,能够对统编教材教学做出这样的组织、安排,是很值得肯定、欣赏的。但同时,我们也感觉到,洪老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显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发挥。
洪老师预设的学习目标是:运用策略理解词句,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摘取重点内容,体悟文章的道理;透过阅读,觉察、省思自身的读书方法。与上述我们所理解的教学目标比较,不难发现,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洪老师抓住了,背诵课文的目标没有提出;理解内容,获得启示,洪老师也抓住了,但洪老师设定的“体悟文章的道理”顯然比“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提高了要求;借助注释、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启发,是本文阅读方法训练目标,洪老师在目标设定上是“运用策略理解词句”“觉察、省思自身的读书方法”,抓住了阅读方法训练目标,而且扩大了范围,提高了层级;生字词教学方面的要求洪老师没有提及。从课的实施与效果看,洪老师的教学,重心似乎落在讲策略、讲方法(或者说教策略、教方法)和体悟文章的道理,人文性方面的重视高于语文要素的落实。此外,正常需要2或3课时的教学,用1课时来完成,能否保证教材负载的训练目标落实到位,也是可以讨论的。洪老师的个人发挥,从教学本身来说,或许更应该肯定,但从“用好统编教材”来说,进行一番省思是有益的。
众所周知,统编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由国内顶尖的教育、学科等各方面专家和优秀学科教师经过几个轮次的编撰、修改和各级审定,其权威性不可置疑;较之以往版本的教材,统编教材的指导思想、编排体例、内容选择、结构安排等等都有较大的改变。既然如此,较之以往,教学也应该有实质性的改变。
我们认为,这个实质性转变,落脚点应该是:忠实于教材。统编教材强化了目标意识,已经把各年级语文学习须掌握的语文要素或者说须达成的语文训练目标,成系统、有序列地做了通盘考虑、合理安排,也就是说,把课标的学段教学目标(知识点、能力点)细化、分布到各个年级、各个单元、各篇课文中,并且通过单元导语与课后练习明晰地呈现出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统编教材的教学,还是忠实地落实好教材提出的训练目标、教学内容为要。教学只要能够严格地按照教材安排的训练要求组织教学,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好,使学生学所当学,得所当得,扎实地、有梯度地学好、掌握好,学生就可以通过一课一得、课课落实、逐渐积累、螺旋上升,在学习实践中学到知识、形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一、从教学层面看,本课值得学习、借鉴
1. 教学设计很用心。
本课教学结构简约而有层次。这节课可以分为四个环节:导入—展开—推进—总结,简约但又层次分明,而且,教学聚焦于“读书”。导入环节,通过组字游戏,激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读书的美好;接着要求学生反省自己读书的困扰,过渡到古人对读书的重视,导入课题。看似简单的一个导入,其作用是不简单的。展开环节,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运用读文言文的策略、方法理解词文意思,读好文章。一般教学,似乎可以停留于此。可贵的是,执教者接着又把课往前推进,通过摘录关键词完成练习卡的方式,进一步领悟文章要旨;然后,学以致用,用文章里的话解决课始的困扰,引导学生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这样,文章学习从内容理解提升到进一步意旨领悟,学习方式实现个体学习到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融合,学习手段从读、思、说到读、思、说、写的扩展,学习有层次,有推进,实现了有发展的学习。总结环节,通过分组思考,互换答案的方式,对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进行总结,这个总结也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指向有现成答案的(学文言文的方法),一个是指向多元理解的(读书方面的启示)。再通过孔子、苏轼的话,引导学生多读书。课从引导学生认识读书的美好与重要始,进而学课文体悟古人的读书态度、方法,学习掌握读文言文的策略、方法,以希望学生多读书、勤读书终,首尾相连,前后贯通;再则以了解他人的读书困扰反省自己读书的困扰张本,最后用学习的内容来解决他人和自己的读书困扰,又构成结构上的呼应。显然,这是独运匠心的。
2. 教学策略有讲究。
这是一篇文言文课文,执教者对文言文的教学有自己的想法:基于理解的教学。因此,教学的重点放在词句、文章的理解、体悟上,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悟—用”,使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化,实现了有效的课堂学习,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这是其一。
其二,学生学习文言文有难度,教学中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先教读第三则,给出文言文阅读方法,然后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学习第一、二则;摘录关键词填表、断句、解词等也是这样,教师先示范,学生再完成。而且,重视学习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用学文言文的方法学课文,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比如,读文言文要“解字词—知大意—做断句—读正确”,解字词可以采用“看注释”“造词选用”“(联系)上下文”“(根据)生活经验”“查资料”等。
其三,既关注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又重视同伴互助学习,教学中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基于学习需要不时转换,在学好课文的同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得到加强。而且,给学生的学习时间较充分,如用30个字写学习困扰,就给了将近3分钟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保证,学习就充分、思考就深入,就能实现有意义、有深度、有收获的学习。
此外,能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节奏,教学并不那么“赶”,等等,也处理得较好。
3. 教学效果较明显。
洪老师认为“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在文化上”(课后分享是这么说的)。这里她所说的“文化”,应该意在文化的传承,从读古人的话,体悟它的道理,受到启发。从课文来说,就是要领悟课文所说的读书态度、方法,并热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个意识,在教学中是看得出来的。当然,教学仅停留在此,就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了。这节课,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文学习进行连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问题,用所学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带着现实的疑惑来学习,用学习所得来解答疑惑,打通了用生活经验支撑课堂教学的通道,打通了学用结合的通道,使生活与学习、学与用连接起来。这个过程,是教学推进过程,也是不断检验教学效果的过程。通观这节课,设定的正确朗读(准确断句、流利朗读)、理解词句、读懂大意、领悟道理、获得方法的教学目标,得以达成;而且,做到活学活用、学了能用。自然,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当然,还有许多方面可以讨论,但上述几点对“改进阅读教学”来说,是正面的,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二、对“用好统编教材”,我们的认识
用好统编教材(本文所提及的“教材”,仅指教科书),就具体的课文教学而言,要掌握编者的意图,即编者安排这篇课文,想通过教学达成什么教学目标,要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训练,培养哪方面的能力,进行什么教育,等等。统编教材为我们准确、系统地理解、掌握教学目标、训练要求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并在每个单元设置单元“导语”,在“导语”中明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标示单元教学目标;同时在课文的课后练习中清晰地体现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内容和学习方法。简单地讲,课文的教学目标,已经通过课后的练习题呈现出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按已设定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学有所得,达成目标。
《古人谈读书》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由《论语》的三句话、朱熹的一段话和曾国藩的一段话三则文言文组成,写的是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位古人有关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的言论。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课后练习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特点(文言文),提出这样的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据此,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读、背课文(正确的读,就要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流利的读,就是反复读,使之熟练;在这基础上背下来。理解意思、体会感情有助于正确、流利地读与背);理解课文内容,并能从中获得启示;还有就是生字词的学习、掌握。而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则是这篇课文学习方法方面的训练目标,联系读书体会说启发既有内容学习的要求,也是学习方法的要求。这也应该是本节课的目标要求。 以此来观照洪老师的课堂,应该说,一个与大陆教师事实上存在教育理念、教材利用、课堂生态诸多因素差异的台湾教师,能够对统编教材教学做出这样的组织、安排,是很值得肯定、欣赏的。但同时,我们也感觉到,洪老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显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发挥。
洪老师预设的学习目标是:运用策略理解词句,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摘取重点内容,体悟文章的道理;透过阅读,觉察、省思自身的读书方法。与上述我们所理解的教学目标比较,不难发现,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洪老师抓住了,背诵课文的目标没有提出;理解内容,获得启示,洪老师也抓住了,但洪老师设定的“体悟文章的道理”顯然比“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提高了要求;借助注释、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启发,是本文阅读方法训练目标,洪老师在目标设定上是“运用策略理解词句”“觉察、省思自身的读书方法”,抓住了阅读方法训练目标,而且扩大了范围,提高了层级;生字词教学方面的要求洪老师没有提及。从课的实施与效果看,洪老师的教学,重心似乎落在讲策略、讲方法(或者说教策略、教方法)和体悟文章的道理,人文性方面的重视高于语文要素的落实。此外,正常需要2或3课时的教学,用1课时来完成,能否保证教材负载的训练目标落实到位,也是可以讨论的。洪老师的个人发挥,从教学本身来说,或许更应该肯定,但从“用好统编教材”来说,进行一番省思是有益的。
众所周知,统编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由国内顶尖的教育、学科等各方面专家和优秀学科教师经过几个轮次的编撰、修改和各级审定,其权威性不可置疑;较之以往版本的教材,统编教材的指导思想、编排体例、内容选择、结构安排等等都有较大的改变。既然如此,较之以往,教学也应该有实质性的改变。
我们认为,这个实质性转变,落脚点应该是:忠实于教材。统编教材强化了目标意识,已经把各年级语文学习须掌握的语文要素或者说须达成的语文训练目标,成系统、有序列地做了通盘考虑、合理安排,也就是说,把课标的学段教学目标(知识点、能力点)细化、分布到各个年级、各个单元、各篇课文中,并且通过单元导语与课后练习明晰地呈现出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统编教材的教学,还是忠实地落实好教材提出的训练目标、教学内容为要。教学只要能够严格地按照教材安排的训练要求组织教学,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好,使学生学所当学,得所当得,扎实地、有梯度地学好、掌握好,学生就可以通过一课一得、课课落实、逐渐积累、螺旋上升,在学习实践中学到知识、形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