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习惯的养成是人生财富,为人一生的成功与幸福助力,而坏习惯则是人生的债务,成为制约人一生发展的瓶颈,同时也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养成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关系到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
【关键词】养成教育;人才培养
中国有五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早在远古时就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素来以勤劳智慧,礼仪之邦而闻名世界。随着我国国防的强大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愈来愈丰富,过起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放松了勤劳智慧、礼仪之邦的传承,对自身和下一代的教育出现了一些偏差,忽视养成教育,导致了一些家庭和社会不和谐的现象,如果不尽快纠正这些偏差,很可能出现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经济不前,国家忧患的后果。
一、养成教育的概念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可见,抓好养成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往小了说,关系到人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往大了说,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养成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与社会发展、祖国的建设有用的人才。
二、养成教育的几个重要阶段
1.婴儿阶段的养成教育
《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是说,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养成教育从0岁开始,0~3岁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据统计,目前我国0~3岁婴幼儿共计有7000万,其中城市占1090万。其中又有约80%的婴幼儿散居在家庭里。在这个阶段养成教育主要又家庭来完成,家长应从智商、情商和动手能力开始培养教育,使之成为有希望得到一代。
在婴幼儿发展的早期,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提供或创造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促使婴幼儿的整个大脑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卡内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15%靠的是知识和技能,85%靠的是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这占85%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指的就是情商,情商应该从小培养。有的家庭只重视智力的教育,忽视孩子情商和动手能力,特别是隔代教育的家庭,唯恐孩子受点委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岂不知这时是养成情商和动手能力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刻。家长对孩子的语言一定要文明,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讲脏话,尽可能鼓励能做一些诸如穿衣,吃饭等自己能做的事,养成爱说话、爱动手、爱动脑的习惯。
2.幼儿阶段的养成教育
哲学家菩德曼也曾说过:“播种一种行为,便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品德,播种一种品德,便会收获一种命运”;“五岁成习,六十亦然”。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幼儿教育阶段的重点,一是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幼儿爱生活、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简单的生活技能和情感沟通及探究科学的欲望。二是培养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积累初步的科学知识,学习简单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形成初步的科学素质(含科学思维和独创性、批评性等个性品质)。
3.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
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的重点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为及良好心态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形成特色,开创设养成教育的新局面,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通过“知、情、行”三个方面,分段(1、2年级一个段,3、4、5年级一个段)对学生进行各方面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四对”(即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养成教育目标体系,全面规范学生的各方面的行为习惯。
4.中学阶段养成教育与人才培养
中学阶段养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
按照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应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大学阶段养成教育的重点是人才培养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技能人才、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人才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做人,二是做事,通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可培养大学生做事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做人的教育更为重要。大家知道科学的发展可以造福人类,但同时也能毁灭人类。大学生中有杀人的、自杀的、抢劫的、智能犯罪等等,种种迹象说明大学生中有人格障碍的因素产生。因此,大学阶段养成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人才培养。
(1)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教育已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这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文精神修养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是使大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
(2)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需要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国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大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大学生中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和人格偏颇问题增多,为此,需要在进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配合严格的纪律约束和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3)养成教育是塑造大学生良好习惯和完美人格的需要,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4)加强养成教育对纠正高校德育中重“知”轻“行”和大学生在道德上普遍存在的“知而不行”或“知行不一”的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众多德育专家、学者提出了关于目前高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认为目前的高校德育缺乏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行为的有效道德引导,忽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重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
综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人才培养的确太重要了。习惯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习惯的人,更容易成才。
三、养成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
1.家庭教育
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学校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配合,会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保持。反之,也会对以经养成的良好习惯产生抵消作用,父母对孩子具有的示范作用。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语言、行动都必须符合道德规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2.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也至关重要。好的习惯养成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持之以恒,但社会上一些人不良的行为(如社会上的急功近利的现象、不择手段达到个人目的现象、政府腐败现象等等)都会影响到孩子对良好习惯的坚守。社会要大力提倡道德教育,营造和谐文明、公平竞争、追求科学、勤劳致富的氛围,使孩子的养成教育得以养成、保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峰.教育就是培养[M].九州出版社,2008.
[2]杨雄里,董奇等.科学与儿童智力发展[M].1999.
作者简介:赵慧玲(1961—),女,陕西人,大学本科,毕业于长安大学,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工程经济。
【关键词】养成教育;人才培养
中国有五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早在远古时就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素来以勤劳智慧,礼仪之邦而闻名世界。随着我国国防的强大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愈来愈丰富,过起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放松了勤劳智慧、礼仪之邦的传承,对自身和下一代的教育出现了一些偏差,忽视养成教育,导致了一些家庭和社会不和谐的现象,如果不尽快纠正这些偏差,很可能出现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经济不前,国家忧患的后果。
一、养成教育的概念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可见,抓好养成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往小了说,关系到人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往大了说,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养成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与社会发展、祖国的建设有用的人才。
二、养成教育的几个重要阶段
1.婴儿阶段的养成教育
《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是说,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养成教育从0岁开始,0~3岁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据统计,目前我国0~3岁婴幼儿共计有7000万,其中城市占1090万。其中又有约80%的婴幼儿散居在家庭里。在这个阶段养成教育主要又家庭来完成,家长应从智商、情商和动手能力开始培养教育,使之成为有希望得到一代。
在婴幼儿发展的早期,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提供或创造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促使婴幼儿的整个大脑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卡内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15%靠的是知识和技能,85%靠的是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这占85%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指的就是情商,情商应该从小培养。有的家庭只重视智力的教育,忽视孩子情商和动手能力,特别是隔代教育的家庭,唯恐孩子受点委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岂不知这时是养成情商和动手能力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刻。家长对孩子的语言一定要文明,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讲脏话,尽可能鼓励能做一些诸如穿衣,吃饭等自己能做的事,养成爱说话、爱动手、爱动脑的习惯。
2.幼儿阶段的养成教育
哲学家菩德曼也曾说过:“播种一种行为,便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品德,播种一种品德,便会收获一种命运”;“五岁成习,六十亦然”。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幼儿教育阶段的重点,一是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幼儿爱生活、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简单的生活技能和情感沟通及探究科学的欲望。二是培养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积累初步的科学知识,学习简单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形成初步的科学素质(含科学思维和独创性、批评性等个性品质)。
3.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
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的重点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为及良好心态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形成特色,开创设养成教育的新局面,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通过“知、情、行”三个方面,分段(1、2年级一个段,3、4、5年级一个段)对学生进行各方面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四对”(即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养成教育目标体系,全面规范学生的各方面的行为习惯。
4.中学阶段养成教育与人才培养
中学阶段养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
按照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应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大学阶段养成教育的重点是人才培养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技能人才、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人才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做人,二是做事,通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可培养大学生做事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做人的教育更为重要。大家知道科学的发展可以造福人类,但同时也能毁灭人类。大学生中有杀人的、自杀的、抢劫的、智能犯罪等等,种种迹象说明大学生中有人格障碍的因素产生。因此,大学阶段养成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人才培养。
(1)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教育已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这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文精神修养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是使大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
(2)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需要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国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大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大学生中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和人格偏颇问题增多,为此,需要在进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配合严格的纪律约束和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3)养成教育是塑造大学生良好习惯和完美人格的需要,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4)加强养成教育对纠正高校德育中重“知”轻“行”和大学生在道德上普遍存在的“知而不行”或“知行不一”的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众多德育专家、学者提出了关于目前高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认为目前的高校德育缺乏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行为的有效道德引导,忽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重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
综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人才培养的确太重要了。习惯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习惯的人,更容易成才。
三、养成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
1.家庭教育
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学校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配合,会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保持。反之,也会对以经养成的良好习惯产生抵消作用,父母对孩子具有的示范作用。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语言、行动都必须符合道德规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2.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也至关重要。好的习惯养成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持之以恒,但社会上一些人不良的行为(如社会上的急功近利的现象、不择手段达到个人目的现象、政府腐败现象等等)都会影响到孩子对良好习惯的坚守。社会要大力提倡道德教育,营造和谐文明、公平竞争、追求科学、勤劳致富的氛围,使孩子的养成教育得以养成、保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峰.教育就是培养[M].九州出版社,2008.
[2]杨雄里,董奇等.科学与儿童智力发展[M].1999.
作者简介:赵慧玲(1961—),女,陕西人,大学本科,毕业于长安大学,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工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