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教融合是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工程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实现独立学院自我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独立学院现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现状,提出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实现工学对接,建立长效机制、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推进师资共育、共建产研平台等路径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校内产教融合全面实施,为建设校外产教融合基地打下基础。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当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高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存在明显差距,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欠缺,创新精神不强和实践能力薄弱。这些问题导致人才的培养质量达不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国内外众多地方高校都在寻找一个适合于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以及办学思路上实现“四个转到”的要求,即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本文探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更好地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工程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1 产教融合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工程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环境下,工程企业已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的竞争,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工程企业小仅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合作成果的受益者。一方面,工程企业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和实施主体,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体系的改革、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業创业平台的建立,每一步骤都有着工程企业的参与,按照工程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出的“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加快了企业发展的步伐,节约了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另一方面,工程企业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面临着技术和科技革新的瓶颈,产教融合可以实现企业与高校共享高校教育资源,通过承担工程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这有利于形成校企师资共育、成果共享、利益双赢的新模式。
2 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工程管理专业是典型的必须紧密联系工程实践来进行课程传授和技术技能培养的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和具有良好工程素质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专业专业发展必然趋势。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岗位均在工程施工、管理、设计等一线生产环节,它既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有较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又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四新”技术,能把最新的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因此,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1 改革课程体系,实现工学对接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是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键。
一方面要加强产教融合深度,提高工程企业参与意识。由于缺乏国家制度保障、地方院校办学条件有限,工程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小。地方本科院校应发挥主动性,创造条件,以课程为载体,推进产教融合。
另一方面要重视发挥工程企业在课程体系改革中的作用。工程企业可全程参与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改革过程,包括专业设置和调整、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改革、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大纲编制、教材编写、实习实训指导等过程。工程企业可将未来发展对员工的要求反映到人才培养目标中,按照“以为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以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共同研制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编写精品教材,确保及时引入企业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
2 建立长效机制,共建实践教学平台
一方面推进产教融合、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工程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是希望学校为其输送能够直接上岗的新员工。校企合作应以工程企业需求为导向,为企业培养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轮流安排班级的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保证企业用工的稳定,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另一方面深化合作层次,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基地建设始终将实践教学置于中心地位,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基地的所有实验可由实验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负责耗材的准备、实验的示范、实验的讲解和指导。基地设置在学校,由学校提供场地和投入部分设备,企业负责资金投入和经营管理,这样既有效解决了学校办学条件与办学经费不足,也解决了企业生产场所、技术创新及人才资源缺乏的困难。
3 推进师资共育,共建产研平台
“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教师实践能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应通过产教融合与企业、行业共育“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首先,地方本科院校根据教师所承担的不同课程及教学计划安排,采取分类别进行分级培训,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或行业承担施工现场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工作岗位,并由工程企业安排专人指导,训练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定期从合作企业聘任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由学校组织短期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学校管理制度及文化的培训,使企业工程师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再次,共享校企资源,共建工程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各类机构,形成资源整合共用。通过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合作,解决工程企业在技术和科技革新面临的瓶颈,为企业的革新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也可以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实现科技研发的共同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双赢的新模式,从而建立起长久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周林福,黄先琪.“引厂驻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2(14)
[2]陈建民.推进产教融合 巩固与提升示范建设成果[J].中国高等教育. 2012(Z1)
[3]施也频,陈斌.产教融合 特色办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35)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当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高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存在明显差距,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欠缺,创新精神不强和实践能力薄弱。这些问题导致人才的培养质量达不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国内外众多地方高校都在寻找一个适合于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以及办学思路上实现“四个转到”的要求,即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本文探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更好地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工程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1 产教融合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工程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环境下,工程企业已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的竞争,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工程企业小仅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合作成果的受益者。一方面,工程企业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和实施主体,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体系的改革、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業创业平台的建立,每一步骤都有着工程企业的参与,按照工程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出的“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加快了企业发展的步伐,节约了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另一方面,工程企业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面临着技术和科技革新的瓶颈,产教融合可以实现企业与高校共享高校教育资源,通过承担工程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这有利于形成校企师资共育、成果共享、利益双赢的新模式。
2 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工程管理专业是典型的必须紧密联系工程实践来进行课程传授和技术技能培养的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和具有良好工程素质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专业专业发展必然趋势。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岗位均在工程施工、管理、设计等一线生产环节,它既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有较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又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四新”技术,能把最新的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因此,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1 改革课程体系,实现工学对接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是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键。
一方面要加强产教融合深度,提高工程企业参与意识。由于缺乏国家制度保障、地方院校办学条件有限,工程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小。地方本科院校应发挥主动性,创造条件,以课程为载体,推进产教融合。
另一方面要重视发挥工程企业在课程体系改革中的作用。工程企业可全程参与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改革过程,包括专业设置和调整、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改革、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大纲编制、教材编写、实习实训指导等过程。工程企业可将未来发展对员工的要求反映到人才培养目标中,按照“以为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以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共同研制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编写精品教材,确保及时引入企业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
2 建立长效机制,共建实践教学平台
一方面推进产教融合、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工程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是希望学校为其输送能够直接上岗的新员工。校企合作应以工程企业需求为导向,为企业培养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轮流安排班级的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保证企业用工的稳定,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另一方面深化合作层次,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基地建设始终将实践教学置于中心地位,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基地的所有实验可由实验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负责耗材的准备、实验的示范、实验的讲解和指导。基地设置在学校,由学校提供场地和投入部分设备,企业负责资金投入和经营管理,这样既有效解决了学校办学条件与办学经费不足,也解决了企业生产场所、技术创新及人才资源缺乏的困难。
3 推进师资共育,共建产研平台
“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教师实践能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应通过产教融合与企业、行业共育“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首先,地方本科院校根据教师所承担的不同课程及教学计划安排,采取分类别进行分级培训,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或行业承担施工现场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工作岗位,并由工程企业安排专人指导,训练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定期从合作企业聘任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由学校组织短期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学校管理制度及文化的培训,使企业工程师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再次,共享校企资源,共建工程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各类机构,形成资源整合共用。通过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合作,解决工程企业在技术和科技革新面临的瓶颈,为企业的革新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也可以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实现科技研发的共同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双赢的新模式,从而建立起长久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周林福,黄先琪.“引厂驻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2(14)
[2]陈建民.推进产教融合 巩固与提升示范建设成果[J].中国高等教育. 2012(Z1)
[3]施也频,陈斌.产教融合 特色办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