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状元
今天,一提起莆田人,也许你会立即想到“莆田游医”。但游医不过是新近几年才形成的“莆田人现象”。从历史看,莆田其实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许多人都会吹嘘自己的家乡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不过莆田人说他们家乡文化发达,却不是吹牛,而是历史事实。在科举时代,莆田盛产文化精英,是中国所有州县当中进士人数最多的县之一。
据莆田官方组织相关学者编撰的《莆田市名人录》,自科举制度实行以来,莆田县产生的状元计有21人,榜眼7人,探花5人,莆田籍(含仙游籍)进士多达2482人,当上宰辅的莆田籍读书人有17人。据说在宋代,朝廷所取进士当中,每42人就有一名是莆田—仙游人,而且,莆仙人中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中赋魁、别试第一名的人数,也位居福建之首。不妨来对比一下:莆田宋时叫兴化军,恰好江苏也有一个兴化县,也是一个文化名邑,据称自南宋至清末,诞生过260多名中举,93名进士,1名状元,“全国罕见”。但跟福建的兴化军(即莆田)相比,还得甘拜下风。
由于读书种子多,人才鼎盛,莆田历史上也出现了非常多的士林佳话,如“一家九刺史”(指唐代莆田人林披的后裔,有九人官至刺史),“一门五学士”(唐代黄璞考中进士,其四子也同列馆职),“一科两状元”(北宋熙宁九年的文武状元,均为莆仙人)、“魁亚同榜”( 南宋绍兴八年,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考中状元和榜眼)、“龙虎榜头孙嗣祖”(宋代徐铎与其祖唐代的徐寅均为状元)。
也因此,王安石称赞“兴化多进士”,朱熹称赞“莆田人物之盛”。莆田也获得“海滨邹鲁”的美誉。不过,经历宋明两朝的兴盛之后,清代时莆田的科考排名又由盛转衰了。
妈祖
莆田也是妈祖信仰的发祥地。在妈祖信仰出现之前,严格来说,中国是没有全国性海神信仰的。虽然在中国神话谱系中有四大海龙王的神祇,但海龙王与其说是海神信仰之神,倒不如说是农业社会的陆上之神,你看海龙王被赋予“行云布雨”的神通,恰恰反映了农业社会最关心的问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中国之有全国性海神信仰,自莆田妈祖始。
历史上妈祖确有其人,出生于北宋初年莆田湄洲岛,姓林名默,生前是一名“能预知人祸福”的女巫,身故之后被莆田民间供奉为神女、海神,并多次获得朝廷的册封。今天,信仰妈祖的人遍布全世界,除了中国本土,从朝鲜半岛到日本列岛,再到南洋群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诸多国家,都有供奉妈祖的神庙。在妈祖的故乡莆田湄洲,还保存着最古老的妈祖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供奉着全球最大黄金妈祖像(纯金323公斤)、最大的砗磲妈祖雕像(由323块砗磲组成),以及世界最大的汉白玉、翡翠、青铜、红木等妈祖塑像。湄洲妈祖庙也是世界各妈祖庙的祖庙,各地修建妈祖庙、天后宫,为表虔诚,按照例规,需要远赴莆田湄洲祖庙引进香火。
妈祖信仰是应海上贸易之需求而生的。宋代时,莆田盛产“游商海贾”,他们“冒风涛、历险阻,牟利于他郡、外番”。海商的足迹遍及南洋,“舟行迅速,无有艰阻,往返曾不期年,获利百倍”。他们扬帆出洋之时,要祭拜海神,祈求保佑。我们也可以说,妈祖信仰的诞生与扩展,也见证了莆田人敢于闯荡的勇气、善于经商的能力。
祠堂
到过莆田的外地人可能会惊讶:这地方怎么有这么多祠堂?确实,在莆田的各个乡里,祠堂是很常见的建筑物,既有年代久远的祠堂,也有新修的祠堂。2014年6月,莆田市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宗祠文化普查,根据媒体报道的普查结果,仙游县共完成宗祠普查303家,其中始建年代在1949年前的祠堂有10家,始建年代在1949年—1978年的有23家;1978年之后的有47家。
按照工作计划,莆田市还在宗祠普查的基础上,编辑出版《莆阳祠堂文化丛书》,举办祠堂文化节,开展百家姓氏祠堂文化图片展、祖训家规、乡规民约图片展。这样的宗祠文化遗产,对于生活在长江以北的当代中国人来说,也许是难以想象的。但对于莆田人来说,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从一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宗祠文化中。
在今天人们的习惯性观念中,宗祠—宗族也被视为是“封建”“落后”“愚蠢”的表现,不过莆田人则试图发掘出宗祠文化的积极一面。《仙游今报》的一则报道描述说:在仙游县榜头黄氏宗祠内,“一群群德高望重的老人谈论乡里孝顺与否,贫困与否”,“哪些子女没有赡养父母的,哪些家庭穷困潦倒的,村里的老协会便会出面帮扶”,“宗祠文化成为互相教育、互相鼓励的一种载体,引发子孙奋发图强”。
许多人都认为莆田人“好抱团”。这种“好抱团”的文化心理,就是宗族文化所塑造,而且在宗祠的日常管理中,“好抱团”的技艺也容易得到训练。“好抱团”是一个不太好听的户口词儿,换一个说法,其实就是社群合作能力。
移民
历史上莆田还盛产移民。今天很多居住在广东潮汕、惠阳、雷州半岛、高州乃至海南岛、台湾岛的宗族,都是从福建莆田南迁而来。他们的方言,不管是潮汕话,还是雷州话,都跟莆田话相当接近。一些地方民间还有“先祖迁自莆田”的说法。
据说南宋末,由闽南迁入潮汕的移民已有60多万人,饶宗颐教授总纂的《潮州志》记载说:“唐时中华氏姓迁入者,有潮阳洪氏,来自莆田”,“自宋以来闽人多迁潮,而仕宦占籍尤众,以莆田为最多”,迁徙的路线一般是从莆田南下,经泉州、漳州到达潮汕地区。相传李嘉诚的先祖李明山是明末清初由莆田移民广东潮州的,1993年8月18日的《福建日报》还报道过李嘉诚的一句话:“我们祖先有几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过,我可以说是半个福建人。”潮汕人与莆田人共同享有一个称号:“东方犹太人”。这不奇怪,因为他们本来就同出一源。
走出莆田的移民现象,显示了莆田人自古就不怎么安土重迁,他们更习惯于越过大海与高山,当那四海漂泊的游商与移民;他们还有着过人的商业天赋、敏锐的商业嗅觉,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这也是“东方犹太人”称号的由来。清代中叶,福州、泉州、南安、江浙一带的烟草市场,几乎就被来自莆田—仙游的“兴化烟帮”所垄断;他们也表现出良好的商业信誉与商业道德,在这方面,今天的莆商已不及他们的祖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