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存洪,南昌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教育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政协江西省委员会委员。
学校认同感对学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对学校有了高度的认同感,教职工就容易产生高度的“行为自觉”,遇事不是被动地等待领导的布置、看领导的眼色,而是主动开启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和价值源泉,听从自己内心声音的指引和召唤,以学校主人翁的姿态主动、积极、自觉地做好工作。这样,就能够大大降低学校的“监督”成本,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
但一般谈对学校的认同感,都是站在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对教职工提出要求,要求教职工形成对职业的认同感、对学校的认同感,等等。本文想换一个角度来谈谈,一所学校固然需要教职工对学校的认同感,但我以为,校长特别是“空降”的校长,首先应该有对学校的认同感。
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领导往“高”处提拔,没问题,高高兴兴上岗;相反,遇有“逆向”调动,就往往带有情绪,觉得失落、憋屈。长期在某所比较好的学校担任领导职务,因为学校平台大,施展的机会多,容易得到锻炼;因为学校平台高,接触各方面的人士多,容易引起注意;因为学校质量好,家长的需求旺盛,托关系、通路子要进你学校,所以很有成就感;因为学校地位高,评什么荣誉都容易榜上有名,所以很有满足感。调到(或平调、或升职)相对薄弱的学校任职后,很有失落感,很长时间适应不了角色的转换,有的人甚至“郁郁而终(退休)”,内心不认同新单位,觉得这样的学校档次低、质量差、平台小,“小庙”安能容下自己这尊“大菩萨”?自己太屈才了,不认同老师,觉得他们视野窄、成就小、影响弱,搞点什么研究,也是档次不高,太“小儿科”了。总之,看哪都不顺眼、不顺心、不顺气。因此,在正式场合或非正式场合“言必称希腊”,自然不自然地容易流露出“我原来如何如何”“我原来的学校怎样怎样”,很不屑地说“你们怎么怎么这样”。
说者无心(有的也未必真是“无心”),听者有意。一开始,大家还能理解甚至谅解,毕竟一下子改口也不容易,但时间长了,仍口口声声“我原来”“你们怎”就很让人觉得生分。在大家看来,你这是有意显示你“优越的出身”和“傲慢的习气”;你这是不愿“屈尊”融入现在这个集体、这个大家庭。这样,你就人为地在自己和教职工之间画了条“三八线”、立了座“柏林墙”。既然如此,他们也就不会去认同你、接纳你,甚至怀疑你来这里到底是为“做仕”还是为“做事”,进而觉得你“为官一任,愧对一方”。
所以,一个“空降”的校长或副校长,不管什么原因,你都要尽快调整心态,端正角色。组织有组织的考虑,可能是有意锻炼你、磨砺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以便日后委以重任;或者是看中并借重你的能力,更好地发挥你的作用,使薄弱学校尽快得到发展……即便是暂时有所“低用”,作为党员干部、党的干部(党外人士),也应该是能进能退、能上能下,不讲任何条件,不提任何要求。退一万步讲,学校、教职工没有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们满心欢喜、满怀期望,虚席以待,希望“大地方”来的见多识广的领导能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走向辉煌,你却将负面情绪宣泄给他们,有力不使,有智不尽,或者冷嘲热讽,消极怠工,这对他们是很不公平的,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也是极不负责任的!
“空降”校长或副校长要全面、快速地“落地”、接“地气”,尽快将自己融入所在单位,与教职工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教职工才能从内心真正接纳你。如此,才能形成融洽的干群关系。在这样的氛围中,你发挥自己曾在“好学校”“大地方”工作所积累的阅历、经验、能力、人脉等优势,创造性地用于对新学校的改造和变革,领导教职工“创造并实现梦想”,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达成事业发展、学生受益、教师体面的多元化目标。如此,则必定能够得到同事的认可、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敬意、社会的好评、政府的肯定,自己人生的价值在这之中自然会得到飞跃和升华,岂不快哉!
学校认同感对学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对学校有了高度的认同感,教职工就容易产生高度的“行为自觉”,遇事不是被动地等待领导的布置、看领导的眼色,而是主动开启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和价值源泉,听从自己内心声音的指引和召唤,以学校主人翁的姿态主动、积极、自觉地做好工作。这样,就能够大大降低学校的“监督”成本,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
但一般谈对学校的认同感,都是站在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对教职工提出要求,要求教职工形成对职业的认同感、对学校的认同感,等等。本文想换一个角度来谈谈,一所学校固然需要教职工对学校的认同感,但我以为,校长特别是“空降”的校长,首先应该有对学校的认同感。
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领导往“高”处提拔,没问题,高高兴兴上岗;相反,遇有“逆向”调动,就往往带有情绪,觉得失落、憋屈。长期在某所比较好的学校担任领导职务,因为学校平台大,施展的机会多,容易得到锻炼;因为学校平台高,接触各方面的人士多,容易引起注意;因为学校质量好,家长的需求旺盛,托关系、通路子要进你学校,所以很有成就感;因为学校地位高,评什么荣誉都容易榜上有名,所以很有满足感。调到(或平调、或升职)相对薄弱的学校任职后,很有失落感,很长时间适应不了角色的转换,有的人甚至“郁郁而终(退休)”,内心不认同新单位,觉得这样的学校档次低、质量差、平台小,“小庙”安能容下自己这尊“大菩萨”?自己太屈才了,不认同老师,觉得他们视野窄、成就小、影响弱,搞点什么研究,也是档次不高,太“小儿科”了。总之,看哪都不顺眼、不顺心、不顺气。因此,在正式场合或非正式场合“言必称希腊”,自然不自然地容易流露出“我原来如何如何”“我原来的学校怎样怎样”,很不屑地说“你们怎么怎么这样”。
说者无心(有的也未必真是“无心”),听者有意。一开始,大家还能理解甚至谅解,毕竟一下子改口也不容易,但时间长了,仍口口声声“我原来”“你们怎”就很让人觉得生分。在大家看来,你这是有意显示你“优越的出身”和“傲慢的习气”;你这是不愿“屈尊”融入现在这个集体、这个大家庭。这样,你就人为地在自己和教职工之间画了条“三八线”、立了座“柏林墙”。既然如此,他们也就不会去认同你、接纳你,甚至怀疑你来这里到底是为“做仕”还是为“做事”,进而觉得你“为官一任,愧对一方”。
所以,一个“空降”的校长或副校长,不管什么原因,你都要尽快调整心态,端正角色。组织有组织的考虑,可能是有意锻炼你、磨砺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以便日后委以重任;或者是看中并借重你的能力,更好地发挥你的作用,使薄弱学校尽快得到发展……即便是暂时有所“低用”,作为党员干部、党的干部(党外人士),也应该是能进能退、能上能下,不讲任何条件,不提任何要求。退一万步讲,学校、教职工没有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们满心欢喜、满怀期望,虚席以待,希望“大地方”来的见多识广的领导能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走向辉煌,你却将负面情绪宣泄给他们,有力不使,有智不尽,或者冷嘲热讽,消极怠工,这对他们是很不公平的,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也是极不负责任的!
“空降”校长或副校长要全面、快速地“落地”、接“地气”,尽快将自己融入所在单位,与教职工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教职工才能从内心真正接纳你。如此,才能形成融洽的干群关系。在这样的氛围中,你发挥自己曾在“好学校”“大地方”工作所积累的阅历、经验、能力、人脉等优势,创造性地用于对新学校的改造和变革,领导教职工“创造并实现梦想”,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达成事业发展、学生受益、教师体面的多元化目标。如此,则必定能够得到同事的认可、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敬意、社会的好评、政府的肯定,自己人生的价值在这之中自然会得到飞跃和升华,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