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武义县一边财政吃紧,一边是10多万百姓天天盼着喝上放心水。为了破解这一民生困局,武义县人大常委会展开了持续的监督,最终促成这一涉及数亿资金的“清泉工程”全面完工,让17万百姓从此喝上了放心水。
“龙头一拧,水就到了锅里!我活到这把年纪,终于能像城里人那样在自个家中用上干净的自来水了。”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后塘畈村年近七旬的老人吴金贵,一说起他家现在用的自来水,就乐得合不拢嘴,“过去我们喝的都是含氟水,才烧几天,锅底、水壶底就有一层白白的东西,两三天就得刷一回水缸,自打‘清泉工程’完工后,水缸1个月不刷也清亮见底!”
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是当地百姓多年的期盼。自从武义县实施“清泉工程”后,这个有400多人口的后塘畈村终于告别了喝含氟水的日子。与此同时,武义县其他285个村也陆续结束了没水喝、喝不上干净水的历史。
作为财政紧张的欠发达县,武义县政府能下决心斥巨资破解这一重大民生难题,离不开武义县人大常委会的重点关注和持续监督。
10余万百姓喝不上放心水
由于武义县农村山地丘陵多,尤其是该县南部贫困山区,农户主要依靠山涧自流水或打深井解决饮水,如果个把月不下雨,饮用水源便会告急。
桃溪镇民丰村坐落在丘陵地带的半山坡上,村里唯一的水源就是村前那条不到一尺深的小溪。无奈之下,村民只能在山脚田边挖井取水,水质不好不说,还要看天喝水,雨天井水浑浊得没法喝,干旱天气又会没水喝。
除此之外,武义县境内萤石储量丰富,属高氟危害区域,很多地区的农民根本喝不上安全的水。壶山街道上端头村就在氟危害区,当地村民用来烧开水的“锅肚肠”,不出3天,管壁上就会形成厚厚的氟钙化物,当地不少村民得了氟斑牙、“桶圈腿”、驼背病,有的村征兵体检时甚至已连续多年无一人合格。
而在该县北部地区,工业园区周围的水质普遍被污染,部分区域的污染程度日趋恶化,有的村民把溪水抽到山上浇灌竹子,居然连竹子都被“毒”死了。
据了解,武义县像这样因为各种原因喝不上放心水的行政村有286个,涉及人口16.6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59%。面对严峻的饮用水现状,武义县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改善农村饮用水也成了武义县人大代表普遍关注的焦点。“喝高氟水、工业污染水,是在慢性食毒!”“政府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已迫在眉睫!”在2007年武义县人代会期间,代表们慷慨陈词。
茭道镇辖区内曾有全国最大的东风萤石矿,家住东萤社区的王树春等11名人大代表提出:“长期饮用高氟水危及全镇近万人身体健康,居民意见十分强烈,建议政府把茭道镇居民饮水工程列入2007年全县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尽快实施!”
“我们桃溪滩、三角店区域有25个村4116户11610人口,饮用水全靠农户自己出钱打深井或直接饮用山涧水,存在严重水质安全隐患,要求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抓紧规划建设饮水工程,尽快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壶山街道桃溪滩村的方子荣代表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调研所见:再没有比喝水更重要的事情了
“2006年人代会期间,我们收到关于农民饮水安全的代表建议5件,2007年人代会上我们收到要求解决农民饮水问题的代表建议迅速增至16件!”武义县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金伟康,对此记忆犹新,“2007年,武义县人大常委会选择了其中具有典型性的6件,列入当年代表建议重点督办件。”
2007年3月,武义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增加、副主任羊宝君亲自带队,深入全县18个乡镇(街道),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基层群众、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掌握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第一手资料。
在柳城畲族镇后塘畈村的村民陶仙英家,调研人员打开灶头上的水壶盖,只见管壁上结着白白的一层沉淀物,再看水缸里的水,也是混浊不清。陶仙英说:“就这水,我都要到离家四五十米远的水井去挑回来,每天得挑四五个来回。”
“由于饮用高氟水,许多人患有各种结石病,村民体质严重下降!”白洋街道桩塘村村民也纷纷向调研组反映情况。
据武义县疾控中心抽样检测,在采集的30个村的147份水样中,氟含量超标的35份,其中最高的超标5.5倍。据估算,在武义县境内,饮用高氟水的人口达1.43万人。
“在调研走访过程中,调研组成员普遍感到,全县农村饮用水存在的问题比原先想象的更严重,广大群众的呼声比原先想象的更强烈,解决饮水问题的任务也比原先想象的要艰巨得多。”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羊宝君说。
在随后召开的武义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门听取了调研情况汇报。“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对农民来说,解决饮用水问题比其他任何工程都要迫切,再没有比喝水更重要的事情了。”会上,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增加提出,新农村建设要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其中农民饮水安全问题正是当前急需解决的。
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武义县人大常委会要求县政府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分步实施,通盘考虑全县农村饮用水问题。
在2007年4月上旬召开的中共武义县委常委会上,武义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再次汇报了全县农村饮用水现状调研情况。面对这一内容翔实、数据充分、说理有力的调研报告,武义县委最终决定,集中人力物力,把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作为今后两年“三农”工作的重点,并将农村饮水工程定名为“清泉工程”。
随即,武义县政府敲定了“清泉工程”实施方案,并按照“两年基本解决,三年全面实现”的总体部署,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斥资2.6亿元,力争用3年时间彻底解决全县16.6万农村人口的喝水难问题,全面改善农民饮水条件。
让民生工程变成“民心工程”
自方案敲定后,从北部城郊到南部山村,从平原地带到偏远山区,武义县全面掀起了“清泉工程”建设热潮。结果,仅1个月时间,就有近30个村的饮水工程进入施工阶段,至2007年底,就解决了135个村、8.6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为确保这项工程顺利实施,2007年下半年,武义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县人大代表,赶赴白洋街道邵宅片、下陈片、深塘片和大田乡岭下汤集中供水工程等施工现场,进行了实地调研。
然而,视察组成员发现,这些建设工程的摊子不小,可施工人员没几个,进度缓慢。而且,个别工程还存在施工单位挂靠施工现象,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和质量。与此同时,在不同的施工现场,调研组还发现施工方所用的水管材质都不一样,质量参差不齐,对此,调研组成员纷纷表示:“清泉工程建设质量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把质量关,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在当年年底召开的武义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听取审议县政府关于清泉工程建设情况的专项报告后,常委会组成人员也纷纷就这些问题直抒胸臆。对此,武义县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农民饮用水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农民饮用水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办法》、《农民饮用水工程资金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清泉工程建设有章可循。
2008年,是武义县15个区域供水主体工程大会战的一年。
2009年,清泉工程建设进入收官阶段,全县100多个工程陆续竣工验收。为了亲眼看看清泉工程实施情况,2009年上半年,武义县人大常委会再次组织视察组深入村镇视察。
泉溪镇董源坑村坐落在半山腰,村民们世世代代尝尽了没水喝的苦头。可现在,村民邹大伯只要拧开自家的水龙头,清莹的自来水就倾泻而出:“这可是从千丈岩引下来的清泉啊,我们全村人都能喝上这清水了!”
看到一个个投资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的供水工程陆续投入使用,前往视察的代表内心激荡着喜悦。然而,当视察组来到熟溪街道古义片时,发现当地的供水工程竟在未进行试压验收时就投入使用,结果造成水管破裂停用。“为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必须尽快建立保障清泉工程长效运行的管理机制!”“政府应该对建后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视察现场,视察组成员纷纷提出建议。
在收到武义县人大常委会的视察意见后,武义县政府特意聘请相关专家就小水厂管理、输配水管道管理、净水设备操作等内容,对清泉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与此同时,还出台了《武义县清泉工程建后管理指导意见》。
17万百姓不再“靠天喝水”
这些年,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下,武义县政府始终把清泉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头等大事来抓。截至2009年底,已基本解决了全县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2009年11月,武义县人大常委会再次组织组成人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对清泉工程进行“验收”时,视察组成员那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一路走来,大家看到的是一座座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水厂,听到的是自来水流进农民家中 “哗哗”的声音,感觉到的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我们祖祖辈辈在这山里生活了这么多年,都是靠天吃水,哪想到会有今天。”“有了这水厂,我们不用再担心喝工业污染水了!”
据了解,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目前,武义县已扩建了壶山、王宅等6个区域性供水工程,新建了俞源、坦洪等10个区域性供水工程;共建成了日供水2万吨的水厂1座,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水厂14座,分散式供水工程100多座,累计埋设引水管道860公里,已基本解决全县330个村、17.2万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2009年底,武义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县政府关于清泉工程实施情况的专项报告。根据武义县人大常委会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满意度票决办法,出席这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工作报告满意度进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结果大家都对清泉工程的实施投上了满意的一票,最终以高票通过。
陈增加主任说:“饮水工程‘三分建,七分管’,为切实保障清泉工程安全、高效、持续、长效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今后人大要把监督的重点从建设工作转向建后管理,使这项投资巨大的惠民工程真正造福人民。”
“龙头一拧,水就到了锅里!我活到这把年纪,终于能像城里人那样在自个家中用上干净的自来水了。”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后塘畈村年近七旬的老人吴金贵,一说起他家现在用的自来水,就乐得合不拢嘴,“过去我们喝的都是含氟水,才烧几天,锅底、水壶底就有一层白白的东西,两三天就得刷一回水缸,自打‘清泉工程’完工后,水缸1个月不刷也清亮见底!”
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是当地百姓多年的期盼。自从武义县实施“清泉工程”后,这个有400多人口的后塘畈村终于告别了喝含氟水的日子。与此同时,武义县其他285个村也陆续结束了没水喝、喝不上干净水的历史。
作为财政紧张的欠发达县,武义县政府能下决心斥巨资破解这一重大民生难题,离不开武义县人大常委会的重点关注和持续监督。
10余万百姓喝不上放心水
由于武义县农村山地丘陵多,尤其是该县南部贫困山区,农户主要依靠山涧自流水或打深井解决饮水,如果个把月不下雨,饮用水源便会告急。
桃溪镇民丰村坐落在丘陵地带的半山坡上,村里唯一的水源就是村前那条不到一尺深的小溪。无奈之下,村民只能在山脚田边挖井取水,水质不好不说,还要看天喝水,雨天井水浑浊得没法喝,干旱天气又会没水喝。
除此之外,武义县境内萤石储量丰富,属高氟危害区域,很多地区的农民根本喝不上安全的水。壶山街道上端头村就在氟危害区,当地村民用来烧开水的“锅肚肠”,不出3天,管壁上就会形成厚厚的氟钙化物,当地不少村民得了氟斑牙、“桶圈腿”、驼背病,有的村征兵体检时甚至已连续多年无一人合格。
而在该县北部地区,工业园区周围的水质普遍被污染,部分区域的污染程度日趋恶化,有的村民把溪水抽到山上浇灌竹子,居然连竹子都被“毒”死了。
据了解,武义县像这样因为各种原因喝不上放心水的行政村有286个,涉及人口16.6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59%。面对严峻的饮用水现状,武义县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改善农村饮用水也成了武义县人大代表普遍关注的焦点。“喝高氟水、工业污染水,是在慢性食毒!”“政府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已迫在眉睫!”在2007年武义县人代会期间,代表们慷慨陈词。
茭道镇辖区内曾有全国最大的东风萤石矿,家住东萤社区的王树春等11名人大代表提出:“长期饮用高氟水危及全镇近万人身体健康,居民意见十分强烈,建议政府把茭道镇居民饮水工程列入2007年全县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尽快实施!”
“我们桃溪滩、三角店区域有25个村4116户11610人口,饮用水全靠农户自己出钱打深井或直接饮用山涧水,存在严重水质安全隐患,要求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抓紧规划建设饮水工程,尽快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壶山街道桃溪滩村的方子荣代表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调研所见:再没有比喝水更重要的事情了
“2006年人代会期间,我们收到关于农民饮水安全的代表建议5件,2007年人代会上我们收到要求解决农民饮水问题的代表建议迅速增至16件!”武义县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金伟康,对此记忆犹新,“2007年,武义县人大常委会选择了其中具有典型性的6件,列入当年代表建议重点督办件。”
2007年3月,武义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增加、副主任羊宝君亲自带队,深入全县18个乡镇(街道),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基层群众、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掌握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第一手资料。
在柳城畲族镇后塘畈村的村民陶仙英家,调研人员打开灶头上的水壶盖,只见管壁上结着白白的一层沉淀物,再看水缸里的水,也是混浊不清。陶仙英说:“就这水,我都要到离家四五十米远的水井去挑回来,每天得挑四五个来回。”
“由于饮用高氟水,许多人患有各种结石病,村民体质严重下降!”白洋街道桩塘村村民也纷纷向调研组反映情况。
据武义县疾控中心抽样检测,在采集的30个村的147份水样中,氟含量超标的35份,其中最高的超标5.5倍。据估算,在武义县境内,饮用高氟水的人口达1.43万人。
“在调研走访过程中,调研组成员普遍感到,全县农村饮用水存在的问题比原先想象的更严重,广大群众的呼声比原先想象的更强烈,解决饮水问题的任务也比原先想象的要艰巨得多。”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羊宝君说。
在随后召开的武义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门听取了调研情况汇报。“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对农民来说,解决饮用水问题比其他任何工程都要迫切,再没有比喝水更重要的事情了。”会上,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增加提出,新农村建设要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其中农民饮水安全问题正是当前急需解决的。
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武义县人大常委会要求县政府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分步实施,通盘考虑全县农村饮用水问题。
在2007年4月上旬召开的中共武义县委常委会上,武义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再次汇报了全县农村饮用水现状调研情况。面对这一内容翔实、数据充分、说理有力的调研报告,武义县委最终决定,集中人力物力,把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作为今后两年“三农”工作的重点,并将农村饮水工程定名为“清泉工程”。
随即,武义县政府敲定了“清泉工程”实施方案,并按照“两年基本解决,三年全面实现”的总体部署,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斥资2.6亿元,力争用3年时间彻底解决全县16.6万农村人口的喝水难问题,全面改善农民饮水条件。
让民生工程变成“民心工程”
自方案敲定后,从北部城郊到南部山村,从平原地带到偏远山区,武义县全面掀起了“清泉工程”建设热潮。结果,仅1个月时间,就有近30个村的饮水工程进入施工阶段,至2007年底,就解决了135个村、8.6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为确保这项工程顺利实施,2007年下半年,武义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县人大代表,赶赴白洋街道邵宅片、下陈片、深塘片和大田乡岭下汤集中供水工程等施工现场,进行了实地调研。
然而,视察组成员发现,这些建设工程的摊子不小,可施工人员没几个,进度缓慢。而且,个别工程还存在施工单位挂靠施工现象,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和质量。与此同时,在不同的施工现场,调研组还发现施工方所用的水管材质都不一样,质量参差不齐,对此,调研组成员纷纷表示:“清泉工程建设质量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把质量关,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在当年年底召开的武义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听取审议县政府关于清泉工程建设情况的专项报告后,常委会组成人员也纷纷就这些问题直抒胸臆。对此,武义县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农民饮用水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农民饮用水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办法》、《农民饮用水工程资金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清泉工程建设有章可循。
2008年,是武义县15个区域供水主体工程大会战的一年。
2009年,清泉工程建设进入收官阶段,全县100多个工程陆续竣工验收。为了亲眼看看清泉工程实施情况,2009年上半年,武义县人大常委会再次组织视察组深入村镇视察。
泉溪镇董源坑村坐落在半山腰,村民们世世代代尝尽了没水喝的苦头。可现在,村民邹大伯只要拧开自家的水龙头,清莹的自来水就倾泻而出:“这可是从千丈岩引下来的清泉啊,我们全村人都能喝上这清水了!”
看到一个个投资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的供水工程陆续投入使用,前往视察的代表内心激荡着喜悦。然而,当视察组来到熟溪街道古义片时,发现当地的供水工程竟在未进行试压验收时就投入使用,结果造成水管破裂停用。“为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必须尽快建立保障清泉工程长效运行的管理机制!”“政府应该对建后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视察现场,视察组成员纷纷提出建议。
在收到武义县人大常委会的视察意见后,武义县政府特意聘请相关专家就小水厂管理、输配水管道管理、净水设备操作等内容,对清泉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与此同时,还出台了《武义县清泉工程建后管理指导意见》。
17万百姓不再“靠天喝水”
这些年,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下,武义县政府始终把清泉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头等大事来抓。截至2009年底,已基本解决了全县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2009年11月,武义县人大常委会再次组织组成人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对清泉工程进行“验收”时,视察组成员那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一路走来,大家看到的是一座座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水厂,听到的是自来水流进农民家中 “哗哗”的声音,感觉到的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我们祖祖辈辈在这山里生活了这么多年,都是靠天吃水,哪想到会有今天。”“有了这水厂,我们不用再担心喝工业污染水了!”
据了解,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目前,武义县已扩建了壶山、王宅等6个区域性供水工程,新建了俞源、坦洪等10个区域性供水工程;共建成了日供水2万吨的水厂1座,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水厂14座,分散式供水工程100多座,累计埋设引水管道860公里,已基本解决全县330个村、17.2万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2009年底,武义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县政府关于清泉工程实施情况的专项报告。根据武义县人大常委会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满意度票决办法,出席这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工作报告满意度进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结果大家都对清泉工程的实施投上了满意的一票,最终以高票通过。
陈增加主任说:“饮水工程‘三分建,七分管’,为切实保障清泉工程安全、高效、持续、长效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今后人大要把监督的重点从建设工作转向建后管理,使这项投资巨大的惠民工程真正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