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够切入生活实践,那么其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加深,这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回归生活的重要体现。本文以生活化作为视角,审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值,并提出三点改进建议,以为相关语文教师提供案例参考与经验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高校教学 生活化资源 生活化链接 生活化理解
在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中,生活化教学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学行为生活化主要是基于实践生活,将学生设为参与主体、感受主体、获知主体,让其能够对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本文将从生活化的视角来审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并结合笔者教学经验,针对性地提出语文高效化教学对策。
一、鼓励访察实践,搜寻生活化资源
在现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中,不少都是历来未变的教育名篇,但正由于是名篇名文,所以很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理解距離。学生对此理解不免存在较大的时空障碍,或者在学习时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当然,也有一些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接近,但是这又往往让学生觉得都是寻常事,没有新鲜感。因此,在此时,作为语文教师的引导与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率先垂范,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相关知识史料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生活细心体察的兴趣,从而引导其真正走进生活,延伸自己的学习视野,加深对既定语文课文的理解,积淀宝贵的生活化学习经验,进而提升小学语文学科素质。
教师可以在某堂课学习时,鼓励学生去自己寻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并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生活在某个时代或某个区域内的人们的生活经历,从而提升其间接生活经验,缩进学生与课本内容之间的联系。如在讲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搜集有关开国大典举办之时的历史资料,了解当时复杂特殊的背景与环境;同时也可以去组织学生扮演记者去访问一些纪念馆或档案室负责人,从侧面了解开国大典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中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不仅能夠了解当时历史环境的多变,更能够体会到开国大典的非凡历史价值,增强了学生的认知感受,对课文的解读也更深入一个层次。如此,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间隙被缩小了,语文与生活的距离也拉近了,教育教学实效自然得以提升。
二、组织亲身模演,加深生活化链接
虽然不同课文间,语言文学所承载的信息有所差异,但是其与生活的联系是一致的。一般的,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均是将课文中的文字给想象成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人、事物或情境,进而形成主观性的感知。不可避免地,课文内容与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将使学生对原文的学习产生较大困难。因此,教师可积极利用环境的作用,创设课文相匹配的历史背景或图画,让学生在对原有课文内容、历史背景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实施亲身模演,从而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真正从模演中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形式上可采用将课文改编成小品、舞台剧等,这既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检验,又是让学生间形成理解交流的良好平台。
如在一年级下册第六组《王二小》一文教学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动画MV,且引导学生了解当时事件的梗概——敌人突然扫荡,为掩护上千老乡转移、保护后方机关,王二小选择将敌人引进埋伏圈,最终被敌人挑死。此时,笔者顺着音乐,利用饱含深情的故事解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而在事先,笔者就要求由第一小组选出小英雄王二小的扮演者;第二小组选出带路汉奸的扮演者;而第三小组则选出挑死王二小的日本鬼子的扮演者。经过指导,小学生们有模有样地进行了实际模演,且演到情境处与音乐十分融洽,课堂沉浸在对小英雄的敬仰与悲痛中。学生们学习语文变得兴趣十足、情趣十足、效果十足。
三、引导生活体验,切近生活化理解
有句话说:“梨子什么味儿,尝尝才知道。”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对有限,有些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性事物或情境,学生并没有经涉过,因此教师能够重视其亲身感知,是对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促进。教育大师基维申科认为,语文教育要契合儿童的生理发育特性,要充分利用声、色、感等途径来加深学生的自身认知。确实,教师如果能够在学生认知经历匮乏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感知,对学生的帮助是十分大的。
如在讲授选读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笔者在课前摸底学生对杨梅的了解程度及食用情况。虽然最终可以肯定学生们对杨梅有过接触,但是学生了解不大,且食用机会较少嘲。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送给学生一些杨梅,让他们亲自品尝,且写下食用心得。同时,教师也可让学生们跟家长们在一起分食,然后对照课文进行再品读。如此,学生边吃边理解,更容易提升对该课文的认知度与理解度。在品味美味中学习课文,实则是对学生们学习的信任,更是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有力支持。
四、小结
家庭与社会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而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综合性特征,又让生活化扮演了增进学生理解、提升课堂效率的角色。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学习实际,另一方面则寻求更多的尝试,用以链接学生生活与课堂学习,从而使得其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实现双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高校教学 生活化资源 生活化链接 生活化理解
在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中,生活化教学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学行为生活化主要是基于实践生活,将学生设为参与主体、感受主体、获知主体,让其能够对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本文将从生活化的视角来审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并结合笔者教学经验,针对性地提出语文高效化教学对策。
一、鼓励访察实践,搜寻生活化资源
在现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中,不少都是历来未变的教育名篇,但正由于是名篇名文,所以很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理解距離。学生对此理解不免存在较大的时空障碍,或者在学习时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当然,也有一些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接近,但是这又往往让学生觉得都是寻常事,没有新鲜感。因此,在此时,作为语文教师的引导与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率先垂范,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相关知识史料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生活细心体察的兴趣,从而引导其真正走进生活,延伸自己的学习视野,加深对既定语文课文的理解,积淀宝贵的生活化学习经验,进而提升小学语文学科素质。
教师可以在某堂课学习时,鼓励学生去自己寻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并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生活在某个时代或某个区域内的人们的生活经历,从而提升其间接生活经验,缩进学生与课本内容之间的联系。如在讲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搜集有关开国大典举办之时的历史资料,了解当时复杂特殊的背景与环境;同时也可以去组织学生扮演记者去访问一些纪念馆或档案室负责人,从侧面了解开国大典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中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不仅能夠了解当时历史环境的多变,更能够体会到开国大典的非凡历史价值,增强了学生的认知感受,对课文的解读也更深入一个层次。如此,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间隙被缩小了,语文与生活的距离也拉近了,教育教学实效自然得以提升。
二、组织亲身模演,加深生活化链接
虽然不同课文间,语言文学所承载的信息有所差异,但是其与生活的联系是一致的。一般的,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均是将课文中的文字给想象成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人、事物或情境,进而形成主观性的感知。不可避免地,课文内容与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将使学生对原文的学习产生较大困难。因此,教师可积极利用环境的作用,创设课文相匹配的历史背景或图画,让学生在对原有课文内容、历史背景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实施亲身模演,从而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真正从模演中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形式上可采用将课文改编成小品、舞台剧等,这既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检验,又是让学生间形成理解交流的良好平台。
如在一年级下册第六组《王二小》一文教学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动画MV,且引导学生了解当时事件的梗概——敌人突然扫荡,为掩护上千老乡转移、保护后方机关,王二小选择将敌人引进埋伏圈,最终被敌人挑死。此时,笔者顺着音乐,利用饱含深情的故事解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而在事先,笔者就要求由第一小组选出小英雄王二小的扮演者;第二小组选出带路汉奸的扮演者;而第三小组则选出挑死王二小的日本鬼子的扮演者。经过指导,小学生们有模有样地进行了实际模演,且演到情境处与音乐十分融洽,课堂沉浸在对小英雄的敬仰与悲痛中。学生们学习语文变得兴趣十足、情趣十足、效果十足。
三、引导生活体验,切近生活化理解
有句话说:“梨子什么味儿,尝尝才知道。”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对有限,有些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性事物或情境,学生并没有经涉过,因此教师能够重视其亲身感知,是对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促进。教育大师基维申科认为,语文教育要契合儿童的生理发育特性,要充分利用声、色、感等途径来加深学生的自身认知。确实,教师如果能够在学生认知经历匮乏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感知,对学生的帮助是十分大的。
如在讲授选读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笔者在课前摸底学生对杨梅的了解程度及食用情况。虽然最终可以肯定学生们对杨梅有过接触,但是学生了解不大,且食用机会较少嘲。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送给学生一些杨梅,让他们亲自品尝,且写下食用心得。同时,教师也可让学生们跟家长们在一起分食,然后对照课文进行再品读。如此,学生边吃边理解,更容易提升对该课文的认知度与理解度。在品味美味中学习课文,实则是对学生们学习的信任,更是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有力支持。
四、小结
家庭与社会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而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综合性特征,又让生活化扮演了增进学生理解、提升课堂效率的角色。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学习实际,另一方面则寻求更多的尝试,用以链接学生生活与课堂学习,从而使得其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实现双提高。